「不敢為天下先」的正解

2021-03-04 前線理論圈

「不敢為天下先」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是:「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意是,我有仁慈、儉嗇、不敢在天下爭先三大法寶。因不居前爭先所以才成為眾人擁戴的官長。

如何理解「不敢為天下先」

韓非在《韓非子·解老》篇中對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進行了詮釋:「議於大庭而後言,則立權議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聖人盡隨萬物之規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韓非更多是從議事決策程序方面來解讀「不敢為天下先」,並沒有彰顯其根本意義或全部意義。趙樸初讀《韓非子》時寫過一句詩:「不為天下先,功成可蓋世」。而河上公的「執謙退,不為倡始也」、王弼的「唯後外其身,為物所歸,然後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為物之長也」等註解補充了韓非的解釋並使之逐步接近老子的原意。

筆者認為,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體現了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認為,為政者應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雖柔弱,但「柔弱勝剛強」,「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雖處下,但「以其善下之」而「能為百穀王」。由「道」的屬性派生出來的諸如謙虛、守弱、處下、不爭等「德性」內容均屬於「不敢為天下先」的範疇。

漢代將軍馮異「不爭先」得人心

漢代有位叫馮異的將軍,為人謙讓,從不居功自傲。光武帝劉秀手下將領有時在一起互相爭功,而馮異則獨自待在樹下,從不參與,從而得了「大樹將軍」的美名。「非交戰受敵,常行諸營之後」,而一旦與敵人交戰,他則總是衝在最前面,因而深受將士的愛戴。每逢軍隊重組時,將士們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帝對馮異十分敬重,有一次特意把站在後面的馮異拉到諸位公卿前面說:是馮異「為吾披荊棘,定關中」。後來,馮異被分封為徵西大將軍、陽夏侯。馮異做官做人的成功正是得益於他的「不為天下先」。

為官者切勿沽名釣譽

「不敢為天下先」是老子要求為政者應具有的一種基本立場和態度。正因為不爭名、不爭利,才能成為天下之「長」。「不敢為天下先」既是手段又是原因,「能成器長」既是目的又是結果。「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與《老子》第七章中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六十六章中的「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句,思想上一脈相承,邏輯上一以貫之,其昭示的一個基本道理是:為政者只有大公無私,不爭名譽,不謀私利,才可擁有執政資格,贏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順自然而為 合規律之爭

長期以來,大家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一談起「不敢為天下先」,就斥之為一種消極避世、保守退縮、不思進取的人生哲學,與當代的競爭思想、創新意識格格不入。 「這恰恰是我們不了解老子所導致的誤讀」(王蒙語)。筆者認為,老子向來主張「無為而無不為」(順自然而為)、「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合規律之爭),關鍵在於,其「為」、其「爭」的出發點、落腳點、參照系應放在「公心」上,即「以百姓心為心」。

正確辨析 不望文生義

「真理總是具體的,都有一定的語境或者適用範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也會變成謬誤」(列寧語)。正如「敢為天下先」不能理解為「什麼都敢幹」(若如此,就進入到老子的「勇於敢則殺」的範圍)一樣,也不能把「不敢為天下先」理解為「什麼都不敢幹」,它們都有著特定的「適用範圍」。

內容分享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關注帳號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

推薦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

相關焦點

  •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為天下先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有三大法寶:一慈,二儉,三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按照《易經》的道理,不敢為也要為?應該如何理解進與退,入世與出世這些看似對立的人生策略?已故易經應用大師曾仕強先生道出其中玄機。乾元坤元,兩個分不開,老子主張的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講坤卦,因為坤卦一定要追隨在乾的後面。否則,有時候你就會得到反效果;有時候越努力,事情越糟糕,這叫幫倒忙。真正懂得中華文化的人,就知道老子講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為天下先。可見它是變動的,不是固定的,才叫易經,才叫一陰一陽之謂道。
  • 「不敢為天下先」辨析
    原標題:「不敢為天下先」辨析  「不敢為天下先」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是:「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舍後且先,死矣!」其意是,我持有、珍藏三大法寶:第一是仁慈,第二是儉嗇,第三是不敢在天下爭先。因不敢居前爭先所以才能為眾人擁戴成為官長。
  • 曾仕強講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就是敢為天下先!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一曰慈因為慈愛,我們才會勇敢,動物也是一樣。比如母雞,看到有人要奪它的小雞的時候,它比誰都兇。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我們常常把這句話理解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要跑到別人前面去,因為槍打出頭鳥。所以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是消極的,是現代社會不可取的。
  • 不敢為天下先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楊鵬解釋:這「三寶」,是老子執政觀的簡要概括,都是對官吏的約束。老子講「慈道」,重視的是上對下的責任,而儒家講「忠孝」,強調的是下對上的責任;「儉」,指的是朝廷清靜無為,輕徭薄賦,留利於民,朝廷少支配和耗費社會財富一點,則百姓手中的財富就多一點,即可成就自己的事業;「不敢為天下先」,指君王朝廷退其身,不要爭著站在百姓前面指揮和管理百姓。
  •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不敢為天下先,首先得明白這個天下先是什麼意思?當然,這裡邊的天下也可以指,普天之下。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看見沒,老子原話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才是天下先呀。那麼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呢?都說了無為是一,有為是二。
  • 「不敢為天下先」是不敢做天下第一嗎?
    《德道經》:「我恆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胡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不敢為天下先」是不敢爭天下第一,因為害怕槍打出頭鳥,害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 老子為什麼說「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是:「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意是,我有仁慈、儉嗇、不敢在天下爭先三大法寶。因不居前爭先所以才成為眾人擁戴的官長。
  • 南湖山人: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
    》第六十七章上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孫中山先生也提出「敢為天下先」,就是要有這種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才喚醒了中國人,一起來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我們應該如果來理解老子這個「不敢為天下先」呢?是老子說錯了,或者說老子那個年代正確,到了20世紀之後,老子「不敢為天下先」就不正確了呢?這裡面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說老子道的理論是不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大問題。
  • 何以敢為天下先
    新藍網·浙江網絡廣播電視臺 中國藍融媒體中心 特約評論員 唐文薇敢為天下先,這是大多數人接觸浙江後的印象,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的畫面,是浙江人幹事創業的生動寫照。何以敢為天下先?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精神。從王充的「實事疾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沈括的科學理性到顧炎武的"經世致用"、黃宗羲的批判自覺,浙江從不缺勤思苦學的大家,綿延5000年的中華文明,深刻於靈魂的首創和外拓精神,宛若一條彩帶,從歷史中褰裳涉水、越陌度遷而來。
  • 張靚穎再為《武媚娘》唱插曲《敢為天下先》
    張靚穎再為《武媚娘》唱插曲《敢為天下先》2014-12-29 15:43:30 來源:  新浪娛樂綜合    近日,隨著電視劇《武媚娘傳奇》的播出,張靚穎演唱主題曲《無字碑》再次承包影視歌曲。今日,張靚穎演唱的《武媚娘傳奇》插曲《敢為天下先》在新浪獨家首發。《敢為天下先》有別於《無字碑》的霸氣恢宏,以更柔美婉轉的曲風,再現了武則天內心柔軟溫潤的女性魅力。    此次張靚穎再次聯手董冬冬陳曦夫妻檔,繼《終於等到你》和《陪你走到底》的默契合作後,為《武媚娘傳奇》打造《敢為天下先》。
  • 老子的思想智慧(一)「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意思是說,不敢處在眾人之前頭,所以才能成為萬物的尊長。韓非在《韓非子·解老》篇中對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進行了詮釋:「議於大庭而後言,則立權議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
  • 敢為天下先
    33年崢嶸不凡路,黃河科技學院人以「為國為民」的情懷與擔當、以闖關奪隘的膽識與毅力,譜寫了一曲「敢為天下先」的華美樂章。 拓荒中國民辦教育發展之路 上世紀80年代,河南作為人口大省,經濟欠發達,教育相對落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足2%。人民群眾渴望求學,離退休幹部希望發揮餘熱,高校教師期待充分發揮作用。
  • 老子讓什麼人不敢為天下先
    文/赫LILING知常不病 2020-01-15 16:27:15老子有語:不敢為天下先!何出此言?老子《道德經》文筆簡練,字句含玄,不僅是中華人文集成,也是全人類不可多得的智慧經典。有識之士不出門就知道天下事,不用看見就明白天下事理,不費心機就有成就。由此清楚的看到,老子的學說,是說給有社會話語權的人,說給撐握社會命運的人,也就是人們說的社精英人士。老子的文字,處處在講天道,實則是苦口婆心讓人們通人道。
  • 無為而無不為,不敢為天下先
    有一段如下:書:照韓非所理解,真正的無為並不是經常什麼事情也不做,而實在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不為」是老子所說的,不過《老子》說這句話時,注重在「無為」,韓非解釋這句話時,注重在「無不為」。個人解釋:老子的無為而治,有很多種解釋,各有其理。
  •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不敢為天下先,首先得明白這個天下先是什麼意思?當然,這裡邊的天下也可以指,普天之下。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看見沒,老子原話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才是天下先呀。那麼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呢?都說了無為是一,有為是二。
  • 不敢為天下先,是真的不去爭第一嗎?
    不敢為天下先,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意思是不敢做天下第一。現在對於老子提出的「不敢為天下先」的解釋五花八門:有的說不敢為天下先是怕「槍打出頭鳥」;有的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不在時間上爭第一;有的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爭先而爭先……其實老子提出的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是:自己主觀上不要想著做事是為了爭第一,而是做事就是做事,用謙遜、內斂、低調的品行把事情做好,這樣也許會得到名利,不過因為具有謙遜內斂的高尚品行,這樣的名利也是任何人無法奪走的
  • 黨員幹部也要「不敢為天下先」
    原標題:黨員幹部也要「不敢為天下先」 春秋時晏子辭高繚的故事,最近讀來仍有觸動。高繚作為晏子的幕僚,在他身邊3年雖沒犯過錯,但也沒有為他指出一次過失,因而被辭退。高繚常有,但晏子不常有。
  • 讀老子《道德經》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讀老子《道德經》「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一一謹以此篇獻給五一勞動節倚天博仁老子的《道德經》中的三寶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我理解,慈為和善;儉為節儉;不敢為天下先為謙卑。這至少說明老子的思想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消極的、厭世的、不思進取的,因此把「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理解為消極是不正確的。可是,既然老子重視進取精神,他又為什麼以不敢為天下先作為自己的三寶之一呢?這其實也正是老子的高明之處。我們知道,老子以「不敢為天下先」作為自己的三個座右銘之一,然而其代表作《道德經》卻開了敢為天下先的先河。
  • 「敢為天下先」的深圳
    早在2010年,問題的答案就已被一位偉人用簡短的五個字總結出來——「敢為天下先」。這座城市所有的一切,都始於這五個字。11980年,深圳特區成立伊始,一窮二白,雖然「天將降大任於此」,但深圳擁有的,只是腳下那片荒涼的土地。
  • 老子為什麼說「不敢為天下先」?|有時候選擇「不敢」更需要勇氣
    今天我們常用「敢為天下先」描述一個人有開拓創新精神,勇於走旁人不敢走的新路。似乎「敢為天下先」是對「不敢為天下先」的反動,實際上二者卻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人們一直沒搞清楚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到底在說什麼。如果只是自己不理解也就罷了,給老子身上潑髒水就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