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為天下先」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是:「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意是,我有仁慈、儉嗇、不敢在天下爭先三大法寶。因不居前爭先所以才成為眾人擁戴的官長。
如何理解「不敢為天下先」
韓非在《韓非子·解老》篇中對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進行了詮釋:「議於大庭而後言,則立權議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聖人盡隨萬物之規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韓非更多是從議事決策程序方面來解讀「不敢為天下先」,並沒有彰顯其根本意義或全部意義。趙樸初讀《韓非子》時寫過一句詩:「不為天下先,功成可蓋世」。而河上公的「執謙退,不為倡始也」、王弼的「唯後外其身,為物所歸,然後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為物之長也」等註解補充了韓非的解釋並使之逐步接近老子的原意。
筆者認為,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體現了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認為,為政者應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雖柔弱,但「柔弱勝剛強」,「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雖處下,但「以其善下之」而「能為百穀王」。由「道」的屬性派生出來的諸如謙虛、守弱、處下、不爭等「德性」內容均屬於「不敢為天下先」的範疇。
漢代將軍馮異「不爭先」得人心
漢代有位叫馮異的將軍,為人謙讓,從不居功自傲。光武帝劉秀手下將領有時在一起互相爭功,而馮異則獨自待在樹下,從不參與,從而得了「大樹將軍」的美名。「非交戰受敵,常行諸營之後」,而一旦與敵人交戰,他則總是衝在最前面,因而深受將士的愛戴。每逢軍隊重組時,將士們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帝對馮異十分敬重,有一次特意把站在後面的馮異拉到諸位公卿前面說:是馮異「為吾披荊棘,定關中」。後來,馮異被分封為徵西大將軍、陽夏侯。馮異做官做人的成功正是得益於他的「不為天下先」。
為官者切勿沽名釣譽
「不敢為天下先」是老子要求為政者應具有的一種基本立場和態度。正因為不爭名、不爭利,才能成為天下之「長」。「不敢為天下先」既是手段又是原因,「能成器長」既是目的又是結果。「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與《老子》第七章中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六十六章中的「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句,思想上一脈相承,邏輯上一以貫之,其昭示的一個基本道理是:為政者只有大公無私,不爭名譽,不謀私利,才可擁有執政資格,贏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順自然而為 合規律之爭
長期以來,大家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一談起「不敢為天下先」,就斥之為一種消極避世、保守退縮、不思進取的人生哲學,與當代的競爭思想、創新意識格格不入。 「這恰恰是我們不了解老子所導致的誤讀」(王蒙語)。筆者認為,老子向來主張「無為而無不為」(順自然而為)、「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合規律之爭),關鍵在於,其「為」、其「爭」的出發點、落腳點、參照系應放在「公心」上,即「以百姓心為心」。
正確辨析 不望文生義
「真理總是具體的,都有一定的語境或者適用範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也會變成謬誤」(列寧語)。正如「敢為天下先」不能理解為「什麼都敢幹」(若如此,就進入到老子的「勇於敢則殺」的範圍)一樣,也不能把「不敢為天下先」理解為「什麼都不敢幹」,它們都有著特定的「適用範圍」。
內容分享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關注帳號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
推薦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