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18年小雪節氣從11月22日(陰曆十月十五星期四)17點01分24秒開始,至12月07日12時25分47秒結束,太陽位於黃經240°,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思是說到小雪節氣,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數少,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小雪和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小雪節氣,東亞地區已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經向環流,西伯利亞地區常有低壓或低槽,東移時會有大規模的冷空氣南下,我國東部會出現大範圍大風降溫天氣。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強冷空氣影響時,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隨著冬季的到來,氣候漸冷,不僅地面上的露珠變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變成了雪花,下雪後,使大地披上潔白的素裝。但由於這時的天氣還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狀態,或落到地面後立即融化了,氣象學上稱之為「溼雪」;有時還會雨雪同降,叫做「雨夾雪」;還有時降如同米粒一樣大小的白色冰粒,稱為「米雪」。小雪節氣降水依然稀少,遠遠滿足不了冬小麥的需要。晨霧比上一個節氣更多一些。
小雪階段比入冬階段氣溫低,冷空氣使我國北方大部地區氣溫逐步達到0℃以下。黃河中下遊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雖然開始下雪,但雪量較小,並且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溼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南方地區北部開始進入冬季,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寒潮減弱,致使華南「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少得多。由於華南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
在小雪節氣初,東北土壤凍結深度已達10釐米,往後差不多一晝夜平均多凍結1釐米,到節氣末便凍結了1米多。所以俗話說「小雪地封嚴」,之後大小江河陸續封凍。農諺道:「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因為,一是小雪落雪,來年雨水均勻,無大旱澇;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來年減輕病蟲害的發生;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利於土壤的有機物分解,增強土壤肥力。因此俗話說「瑞雪兆豐年」,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小雪以後大地封凍,田間農事活動基本結束了,人們破以往「貓冬」的舊習,藉此冬閒時機搞好農副業生產,因地制宜進行冬季積肥、造肥、柳編和草編,從多種渠道開展致富門路。
小雪詩書
趙學敏用格律詩和書法描述了小雪節氣的特色:
《小雪》
趙學敏
小雪籠山鄉,寒來遍地霜。
路遙人跡絕,野曠鳥身藏。
不是冰霜凍,何來蔬果香?
人間收穫季,歡樂好年光。
詩文賞析:
趙學敏先生《小雪》一詩,對小雪節氣特點的描寫,通過白描和「靜」、「動」對比的手法,把小雪時節的物候變化和山村的景色描繪的貼切真實,讀後讓人猶如身臨其境。上闋主要是寫「靜」。「小雪籠山鄉,寒來遍地霜。路遙人跡絕,野曠鳥身藏」,冬雪籠罩山村,遍地都是積雪,鄉間寂靜的小路看不到人跡,空曠的田野看不到一隻飛鳥,把小雪節氣前後大地的寥廓、寂靜躍然紙上,如同一幅美麗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而「靜」也不是絕對的靜,「路遙」、「野曠」二詞給 「絕」、「藏」兩個字作陪襯,形象生動,寫出了靜中的動態來。路上的人跡,山野的飛鳥,是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通過作者的描寫一下子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路遙人跡絕,野曠鳥身藏」原本屬於靜態的描寫,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讀《小雪》詩前幾句,似覺作者仔細研究了柳宗元的《江雪》一詩感悟得來的。下闋主要是寫「動」。其實,在上闋寫「靜」中已為下闋寫「動」埋下了伏筆。「不是冰霜凍,何來蔬果香?人間收穫季,歡樂好年光」,採用一問一答的句式,把農民五穀豐登、享受豐碩成果的歡樂場景寫出來了,尤其是「冰霜凍」和「蔬果香」的因果關係,提示了豐收是辛苦勞動得來的普遍真理,給讀者以想像的空間和啟迪。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書協理事李榮海評價:學敏先生《小雪》作品,用筆簡淨,中鋒逆藏,筆筆到位,如錐畫沙,毫無虛怯靡弱之感,筆鋒轉換處,提按掣收,都交待得十分清楚。線條圓勁飽滿,骨力中含,且富有變化。草法精準規範,造型美觀大方,誠然符合於體標準草書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出,他對北碑南帖,以及當代的于右任、舒同等名家精華的吸納,把握得很好。一個書法家,就是要從古人、古帖、古碑當中,吸取營養,經過自己的融合,提煉、揉合、吸納,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藝術成就才會在社會長河中會延續更長。
中國書協理事,中紀委駐司法部紀檢組組長韓亨林評價:我和學敏先生是校友,他是學兄,我們都畢業於延安大學中文系,我們是1996年在福建認識的,所以,我們在一起交流也很多。學敏先生常以自作詩為書寫內容,其豪情所至,心無掛礙,詩境與書境合而為一,水到渠成。他的書法受于右任影響,以於體書法為根基,兼容「二王」形與神、意與趣,形成他獨有的碑帖融合特點。學敏先生的《小雪》一詩,是自作詩文,文風樸實優美,自然靈動,寫出了小雪節氣的特點。書法功力深厚,運筆沉著老到,疾徐頓挫之際,點畫使轉之間,上下屬連,左右顧盼,章法有序,而又一氣呵成,略無凝滯,展現他的詩書合壁,意韻相成藝術風格。
背景資料:
2017年8月7日,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中國農業展覽館,舉辦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二十四節氣專題展》和二十四節氣詩書畫展,趙學敏先生自作24節氣詩詞和書法精品同臺亮相,再一次引起書法界、詩詞界、生態文明領域專家學者和廣大學生的高度關注,參觀者絡繹不絕。大家一致認為,趙學敏先生已經成為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堅定、最有情懷的推動者、傳播者、文明使者,更是備受尊重、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二十四節氣專題展開幕式
參觀二十四節氣詩書畫展合影
小雪三候
一候虹藏不見:彩虹是雨後空氣中含有無數水滴,折射太陽光形成的,這時開始飄落雪花,彩虹就不會出現。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際中陽氣上漲,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
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天氣的寒冷,萬物的氣息飄移和游離幾乎停止,所以就被古人稱為「閉塞成冬,萬物不通」。
小雪習俗
小雪節氣,天氣逐漸寒冷,馬上進入食物匱乏的冬季,因此要做好越冬準備。所以,小雪的習俗大多與吃有關。
1、吃餈粑
在南方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2、醃菜、醃臘肉
俗話說「冬臘風醃,蓄以御冬」。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醃製各種蔬菜、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3、吃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又開始瞭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瞭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4、曬魚乾
小雪節氣,南方沿海地區(特別是臺灣中南部地區)的漁民們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
小雪養生
小雪時節來臨,溫度會很低,這個時候養生掌握好合適的養生方法,通過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以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1、心態平和
小雪之後,天氣陰冷晦暗,光照少,人的心情容易鬱悶,給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建議主動地調整心態,多參加戶外活動,用琴棋書畫愉悅心情。
2、防寒保暖要做好
常言道:「若要安逸,勤脫勤著」,小雪時節,空氣的溼潤對於呼吸系統的疾病會有所改善。但雪後會出現降溫天氣,所以要做好禦寒保暖,防止感冒的發生。多曬太陽,多聽音樂,調節自己的心態,參加一些戶外活動。
3、早睡晚起,睡前泡腳
隨著天氣寒冷,太陽出來的時間變晚,此時宜避寒藏暖、早睡晚起。晚上用熱水泡腳,能刺激足底穴位,促進血液循環,並能提高機體抗寒能力。
4、宜吃溫潤益腎的食物
小雪時節,宜吃溫潤益腎的食物。人們常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湯補可謂是「食補之首」, 食物烹調可多採用燉食,這樣營養流失較少;多食熱粥滋補肝腎、清瀉內火、預防感冒。
5、鍛鍊以舒緩為主
民諺云:「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小雪時節天氣寒冷,冬季應適當鍛鍊,但要避免劇烈運動,要以舒緩為主,同時要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雪、霧露中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