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陳勇:香港應加強國情教育「補回」歷史課

2020-12-15 中國網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談香港教育

香港應加強國情教育「補回」歷史課

去年6月以來,香港修例風波及其引發的一系列事件使整個香港社會一度動蕩不安。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日前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香港應該加強中國國情和歷史教育,補回歷史課,讓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國家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同時,引導香港年輕人前往內地發展,讓年輕人分享國家榮光和發展紅利。在他看來,大灣區是香港與內地實現共同繁榮的重要平臺,在此基礎上,建議國家為香港人進入內地創造更多便利。「增進了解、深入融合方能讓港人更加愛國。」陳勇說。

談香港教育

多渠道宣揚中國歷史和國情資訊

北青報:要解決香港的一些問題,您認為有什麼好的辦法?

陳勇:我們提出了很多建議,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強中國國情和歷史的教育。

哲學有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如果連這些基本問題都沒搞清楚,就很容易被人洗腦,以為自己是西方的、英美的,但實際上只不過是被人利用而已。對於這些道理,不讀歷史就不會懂,所以我們希望香港加強歷史教育。

北青報:目前香港的歷史教育現狀如何?

陳勇:其實香港回歸之後都在加強這方面工作,但是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常態化的、制度化的體系。我們要恢復歷史課程,讓年輕人讀歷史,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所經歷過的苦難甚至是走過的彎路,才能對整個國家有更加客觀的認識。要改變年輕一代,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教育,所以我的建議是應該補回歷史課。

比如可以成立專業機構並吸納一定比例的香港專家加入,加強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如哲學以及中國歷史等,包括將更多內地的珍貴歷史文物運到香港進行公開展覽;完善香港學校與內地進行交流學習的長效機制,把參加內地的歷史文化交流作為香港學校一項實踐性的教學項目,讓所有香港大中小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學習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主題的交流活動。

推動更多香港與內地的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加強對香港青少年,以及香港大中小學校長、校董和教師的當代國情和歷史培訓;內地駐港機構多舉辦公開講座,邀請內地學者到香港講解國策、國情、歷史以及外交政策等等;鼓勵推動民間交流合作,在珠三角地區設立港澳青少年交流培訓基地,以及製作更多相關的節目,並透過多元化渠道向香港宣揚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和國情資訊等等。

談「人心回歸」

讓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去工作生活

北青報:如何讓香港的年輕人與內地發展相聯繫?

陳勇:了解才是愛的開始,很多香港人對內地還不了解,所以要通過各種機會讓香港人了解內地,了解自己的祖國。愛國的方式可以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感性就是對國家歷史和民族歷史的認知,需要加強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而理性的認知也可以有多種方式,讓他們與內地的發展聯繫起來,光講道義吃不飽飯也不行。

其實這是一個「人心回歸」的工程。1997年7月1日,香港土地回歸了,但是人心回歸的過程是漫長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做「人心」工程。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我們要「搶佔」未來青年人的心。

現在要做的就是「補課」。內地將來會有更多的發展,中國是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有巨大的發展機遇,香港年輕人可以去融入。我們需要更多的優惠政策,去吸引下一代人與祖國親近。就是要讓他們的個人學業、職業、事業、創業,以及未來家庭的發展、下一代的教育、衣食住行等等,與祖國的發展密切聯繫起來,讓他們一同去分享國家的榮光和發展的紅利。

北青報:從教育領域來看,如何讓香港的孩子們增進與內地的交流?

陳勇:內地要支持香港學生到大灣區及內地城市讀書,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內地主要城市可以參考深圳及相關城市的做法,讓港澳籍的學生可以接受當地中小學義務教育,優化相關手續,包括辦理入學及各項證明,鼓勵及便利香港優質的中小學校,包括國際學校、直資學校等在內地開辦分校,並採用多元化的課程模式,確保可與內地及香港的教育體系相銜接。支持及鼓勵相關城市具有國際班的學校與香港合作,讓港人子女可以在國際班就讀。

推動及支持香港高校在內地主要城市開展合作辦學,將香港高校兼讀制課程納入教育部海外學歷認證體系,進一步優化海外學歷認證體系的內容。進一步放寬《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納入更多優質高等學校,並為內地畢業的香港學生以及香港本地青少年提供更多實習、培訓和工作的機會,讓他們學以致用、發揮所長。

談大灣區機遇

讓香港與大灣區實現共同繁榮

北青報:您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帶來的機遇?

陳勇:大灣區是讓香港人融入內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大灣區給香港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機會。與此同時,香港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讓香港與大灣區實現共同繁榮。

要讓香港年輕人融入大灣區,融入內地,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比如從長遠來看,我建議可以為香港市民提供內地身份證,儘快公布更多居住證制度的實施細節,讓他們有一種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同時,可放寬要求,參考居住證制度以及二代臺胞證的做法,考慮將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經調整後可作為內地身份證明文件,與內地身份證有同等效用,為港人在內地生活創造便利。

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統籌/徐鋒

相關焦點

  • 全國人大代表陳勇:香港應加強國情教育「補回」歷史課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談香港教育香港應加強國情教育「補回」歷史課去年6月以來,香港修例風波及其引發的一系列事件使整個香港社會一度動蕩不安。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日前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香港應該加強中國國情和歷史教育,補回歷史課,讓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國家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同時,引導香港年輕人前往內地發展,讓年輕人分享國家榮光和發展紅利。在他看來,大灣區是香港與內地實現共同繁榮的重要平臺,在此基礎上,建議國家為香港人進入內地創造更多便利。「增進了解、深入融合方能讓港人更加愛國。」陳勇說。
  • 香港如何走出困境,代表委員有話說
    東方之珠如何走出困境再現輝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支持涉港國安立法、團結一致反「攬炒」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26日對中新社記者表示,香港要走出困境,需要儘快止暴制亂、恢復秩序。
  • 搶答學中國歷史 香港國情知識賽破紀錄4250人參加
    據香港大公網報導,「第六屆全港中國國情知識大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剛於17日(周六)圓滿結束,參加人數破紀錄高達4250人。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歐陽曉晴期望,青年人通過比賽讀懂歷史,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直言,比賽能補足正規課堂國情教育不足,藉以提升港人的國民意識。
  • 國情教育原來這樣生動有趣(看香港)
    「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幫助香港學生認識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了解當代中國,是我們創立教育平臺的初心和使命。」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葉偉儀說。讓孩子們走進生活葉偉儀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做過多年歷史課教師,深知歷史教育對於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也對香港歷史文化教育的尷尬現狀頗有感觸。
  • 人大代表洪為民:加強交流取長補短,提升內地香港交通管理
    人大代表洪為民:加強交流取長補短,提升內地香港交通管理 2019-03-15 2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遊戲版「學而優則仕」:香港國情教育的創新實踐
    新華社香港9月13日電 題:遊戲版「學而優則仕」:香港國情教育的創新實踐  新華社記者 陸敏  一個小書童,通過答題攢到500分可以當秀才,2000分可以當進士,每一次晉級都可以解鎖更多頭像,選擇角色、表情、形態和服飾。
  • 李慧瓊:不管是應對疫情還是重啟經濟,香港都需要緊靠國家
    中新社香港5月14日電 (記者 張曉曦)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政團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建聯)主席李慧瓊14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即將舉行的全國兩會上,民建聯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針對當前社會形勢及香港過去一年的情況提出多項建議和提案,其中加強港人對中國歷史與國情的認識、推動香港與內地在教育方面的合作等是重點內容
  • 加強愛國愛港教育,莫讓香港教育再蒙羞
    在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錦良看來,這源於香港國情教育的缺失,使得年輕人缺少國家觀念,「回歸以來,對『一國兩制』的教育,我們更多強調『兩制』,對『一國』的內容沒有強調,我們作為特區的責任和職責在哪裡,也很少談。」「如果年輕人對國家不認識、不了解,又如何能叫他們愛國呢?沒感情、不認識,又如何談得上『愛』呢?!」黃錦良疾呼,加強國情教育,已是刻不容緩。
  • 全國人大代表張玉珍:應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
    3月5日-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代表張玉珍在會上提出建議,建議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而地下水資源是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也是重要的城鄉供水水源,佔總供水量的近20%,尤其北方地區地下水佔供水總量有較大比例,在維護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地下水資源開發技術的提高,南北地區對於地下水的使用也呈現區域性特點。
  •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將更多香港市民的聲音帶到中央
    新華社香港3月8日電(記者周雪婷顏昊)「參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是為了將更多香港市民的聲音帶到中央,讓國家更明白香港人的訴求,同時讓更多的香港市民對國家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促進香港與內地共同進步和發展。」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談起代表職責如是說。
  • 【兩會30秒】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立法是為香港謀求一個光明的出路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相信很多香港朋友是全力支持這一次國家和全國人大的關於港區的國安法的立法的。香港每一次在危難的時候都要靠中央政府和國家一起面對這種困難,就像現在面對新冠肺炎病毒。香港連口罩都難以自救的情況下怎麼辦,還是靠國家靠中央政府特別對香港支援。
  • 民建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在大灣區建造香港城
    5月18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主建港協進聯盟(簡稱「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處獲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民建聯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將就多項推動兩地合作與國家發展的議題,提出23項建議和提案。
  • 香港兩會代表:加強港人國民身份認同是重中之重
    2017年的全國兩會召開在即,連日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積極討論和準備將向大會提交的議案、提案和建議,做好履職工作。其中,如何讓香港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香港與內地的交流以及加強港人國民身份認同,成為今年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 從香港小姐到全國人大代表 鄺美雲:愛國很重要
    ……鄺美雲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採訪時操著香港普通話,一字一句地引用著這些熟悉的短語和詞彙。偶爾用普通話表達不上時,她就用手指在桌上寫字,幫助記者理解,邊寫邊趴在桌上哈哈大笑,完全看不出以往唱苦情歌時鬱鬱寡歡的樣子。鄺美雲是這一屆的全國人大代表。
  • 全國人大代表、宇華教育集團董事長李光宇:加強民辦學校黨建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宇華教育集團董事長李光宇做客人民網。人民網記者 蔣建華 攝 人民網北京3月12日電 (徐前)「不管公辦、民辦,都是黨辦;不管體制內、體制外,執行黨的教育方針不例外。」3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宇華教育集團董事長李光宇做客人民網,在與網友交流「加強民辦學校黨建工作」相關話題時表示,加強黨的領導,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對於任何教育機構來說,都是頭等大事。 人民網:李代表,您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有什麼感想? 李光宇:倍感振奮。
  • 70餘名香港學生從清華大學國情教育培訓班結業
    信息 70餘名香港學生從清華大學國情教育培訓班結業 2016圖為香港學生現場獲頒結業證書。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電 (張曉曦)「2016未來之星——中國國情教育培訓班」2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結業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等出席典禮並為70餘名香港「未來之星」頒髮結業證書。  本次課程班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未來之星同學會」主辦,清華大學承辦。
  • 香港全國人大代表田北辰簡介
    香港全國人大代表田北辰簡介田北辰(MichaelTien),BBS,JP,(1950年-),香港自由黨九龍西地區幹事,生於香港,1950年在九龍太子道法國醫院出生,由尖沙嘴、旺角搬到九龍塘學歷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美國康奈爾大學電子工程系學士美國WorcesterAcademy香港拔萃男書院現時公職自由黨九龍西支部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港區代表)僱員再培訓局主席
  • 青島市人大代表寧愛花:加強海洋教育 讓孩子愛海懂海
    青島是一座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城市,作為海洋科技名城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教育優勢和科普資。如何用好青島的海洋資源,打好海洋攻勢,是今年青島「兩會」上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青島市人大代表、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市歐美同學會澳新分會會長認為,青島應加強青少年的海洋教育,建設中小學生海洋實踐訓練基地,讓青少年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鍛鍊和成長。
  • 港區代表談穆迪調整對港評級:香港應放下紛爭謀發展
    港區代表談穆迪調整對港評級:香港應放下紛爭謀發展 2016-03-13 13:42:26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13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這是「唱衰」中國的手段,同時也警示香港應放下紛爭,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香港經濟學者劉佩瓊等代表不認同穆迪對香港評級展望的調整。她說,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未來五年國家將大力發展服務業,屆時伴隨著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可能越來越開放,對香港經濟發展是一個機遇,會產生正面影響。
  • 全國人大代表唐金海建議:發動全員力量開展生命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唐金海建議:發動全員力量開展生命教育 2020-05-18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