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籍華僑與泰國華僑的媽祖信仰

2020-12-24 閩南網

  摘要:在清朝初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先後出現過兩次閩粵人民移居泰國的高潮。隨著華人的出國,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國,媽祖信仰開始在泰國傳播開來,其傳播時間至遲在清乾隆年間。潮汕華僑稱所崇拜的媽祖稱「七聖媽」,媽祖信仰體現出既保留中國宗教傳統又部分與當地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關鍵詞:潮汕籍華僑;泰國;七聖媽;媽祖信仰

  泰國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漢唐以降,泰國境內先後出現了一批獨立王國。如公元3世紀的金鄰國,3—5世紀的盤盤國,6世紀宋卡、北大年一帶的赤土國,6—11世紀佛統的墮羅缽底國,10—14世紀洛坤的單馬令國,2—13世紀吉打、北大年的狼牙修國,8—12世紀喃奔的女王國,13世紀清邁的八百媳婦國,1238年建立的素可泰王朝和1349年建立的阿瑜陀耶王朝等。中國歷代王朝與這些小國都有著密切的聯繫和交往,或使節互訪,或商賈往來,或移民遷徙。然而,從總體來看,在早期畢竟只是小部分人的活動,直至清朝初年才出現第一次閩粵人民移居泰國的高潮,20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出現了第二次移民高潮。隨著華人的出國,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國,媽祖信仰才真正開始在泰國傳播開來。

  一、潮汕地區的媽祖信仰與華人出國

  1、潮汕地區媽祖信仰的歷史背景

  媽祖信仰何時開始傳播到廣東潮汕地區(即以講潮州方言為主的地區,大多為今汕頭市轄區),至今未見確鑿記載。然而,清乾隆間周碩勳等纂《潮州府志·祀典》載:「天妃廟,一在邑南龍津赤產,元延祐間建。一在邑西南柱橋。一在蓮花峰石。而和平鄉有二廟,一在六聯,一在下宮。其創作年代俱無考,大約始自宋元。凡鄉人有禱輒應,航海者奉之尤虔。」清嘉慶間李書吉、蔡繼坤等纂《澄海縣誌·祀典》也載:「天后廟,祀天后,在放雞山,距城四十裏海中,地界潮陽。廟有銅爐一,常現篆、隸、真、行字跡,不知何年物也。」據此,我們大體可以說,宋元時代媽祖信仰已在潮汕地區流行開來。

  據學者研究,歷史上維持潮州地區媽祖信仰的現實紐帶應是流經潮州的兩條江(一江發源於廣東紫金縣,另一江發源於福建長汀縣)匯合而成的韓江。韓江流量大,上遊高山峻岭,江面狹窄,雖至潮州城外變得寬闊,卻又橫亙著湘子橋。此橋中段為浮橋,不能通航。東西兩段橋面偏低,橋孔較小,水流湍急,過橋如過關。從上遊而下的船隻常在此翻船,往往造成船毀貨沉人亡。千百年來,航行於這條江上的潮州人,形成了很多習俗,其中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媽祖崇拜。

  韓江內河,航運歷史悠久。唐代,韓愈被貶潮州時,主持了這一帶的初步開發,使航運業也得到發展。宋元兩代,潮州對外交往得到進一步發展,估計媽祖信仰當於此時傳入潮汕地區。過去,韓江船家每條新船下水都要到汕頭港媽祖島上的媽祖廟請香回來,在船中肚供置「天后聖媽祖」香案。除初一、十五上香燒元寶外,每年三月二十三日,還要隆重紀念媽祖誕辰。即使平素十分吝嗇的船主,到這一天也要以「五牲」或「三牲」祭祀媽祖,保佑平安過湘子橋。每當船隻順利通過橋孔時,則要對江鳴放鞭炮,答謝媽祖恩典。

   韓江最北面的支流北江經宋代人工開鑿的運河山尾溪進入韓江幹流,直達潮州府城,為韓江中上遊地區歷史上最便捷的入海航運通道。在北溪入海口與三角洲北沿的蓮花山之間的一條寬2至3公裡的狹長衝積帶上,便有著名的樟林港。樟林港北依蓮花山,南扼北溪口,大概因樟林村而得名。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纂修的《潮州府志》中,已有「樟林村」的記載。據陳春聲教授研究,元代初年至明代中葉,所謂的「樟林村」是由散居在今樟林北面蓮花山麓的陸厝圍、周厝周、程厝圍、小隴、大隴等小鄉裡組成,居民主要是漁戶與疍戶。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原散居於蓮花山麓的各個小村落開始在山下埔地合建一個大的聚落;同年十月樟林排年戶共15姓戶丁上呈潮州知府,請求在這個新建的聚落設防自衛,獲得批准。是為樟林

  「創鄉」之始。[4]由此可推測,由於早期散居於今樟林北面蓮花山麓的各個小村的主要居民是漁戶與疍戶,因而自然就會信仰媽祖。據研究,在今蓮花山南麓石壁頭地方,元初曾建有一祭祀媽祖的小廟,名「靈感宮」(今當地人諧音轉化為「娘感宮」),可惜毀於20世紀50年代,今尚存遺址。至「創村」前後,此地民眾則建起了供奉媽祖的暗芒宮。

  2、樟林港的海外貿易與潮汕華人出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解除後,樟林依其河海交匯的優越地理位置,逐漸成為當時東南沿海最重要的貿易海口之一。乾嘉年間(1736—1820),是樟林港貿易的全盛時期,從該港開出的「紅頭船」(又稱「洋船」,即載貨出洋之船。福建稱「青頭船」,浙江稱「白頭船」)北上上海、天津,南下廣州、瓊州,乃至於東南亞各地。

  樟林港海外貿易的主要地區是暹羅。起初,因潮汕地區缺糧,海外貿易商人便前往販運大米。後來,又因暹羅木材價格低廉而前往造船。此外,販運的商品還有陶瓷、蠶絲和土布等。由是,早期這些從事販運的商人和航海水手在與暹羅等國的交往中,逐步熟悉國外情況,有部分人便因商務關係或因其地有較好的居留環境而僑居海外。據清《嘉慶重修一統志》「暹羅」條載:「澄海縣商民領照赴暹買米,接濟內地民食,雖行之已閱四十餘年,但此項米船,據稱回棹者不過十之五六。」由此可見,其時已有相當一部分人(即十之四五)寓居暹羅。暹羅在與中國貿易往來過程中,「因該國民人不諳營運,是以倩福、潮船戶代駕」。(《清仁宗實錄》卷185)在這些代駕暹羅船的水手、船戶中,不少人已經是僑居幾代的華僑。例如雍正二年(1724),暹羅「來船梢目徐寬等九十六人,雖系廣東、福建、江西等省民人,然住居該國歷經數代,各有親屬,實難勒令遷回。有照所請,免令回籍,仍在該國居住,以示寬大之典」。(《清世宗實錄》卷25)

  19世紀初,暹羅商船大都「由廣東省東部的潮州人駕駛,這些帆船大部分歸曼谷的華僑或暹羅的貴族所有。前者派遣自己的親戚,常常是女婿,到船上做貨物管理員」。這些僑居暹羅的潮州商人或船民隨著事業的發展,不斷招引親戚或鄉人前往,從而促進了暹羅華僑的不斷增多,也促使暹羅華僑以潮汕人為主。據19世紀30年代一位到過泰國的西方學者估計,1836年曼谷城的50萬居民中,有40萬是華僑,其中主要是潮州人。

  隨著樟林港海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隨著潮汕地區僑居海外人數的逐漸增多,人們對媽祖的信仰自然也就更加虔誠。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們便在樟林南社港畔破土動工,興建天后聖母廟,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始告竣工。為有別於以前建於外壟埔的天后廟,遂稱其為「媽祖新宮」。該宮佔地10畝,共五進,宏大雄偉,瑰麗多彩。正廳懸掛「天后聖母宮」與「天恩公」匾額。主殿供奉媽祖神像,有女官侍奉左右。正廳後面,建有三層樓的梳妝樓,兩旁均設18級石階。樓前掛「海國安瀾」橫額,有楹聯云:「五更先挹曙、六月已知秋。」從前門到梳妝樓,兩廊有房18間,供奉著順風公、註生娘娘等18尊神像。全廟共有房30餘間,設廟祝一員以司廟事。有學者評論:「樟林天后聖母廟的建築,其時間之久,規模之大,不僅為潮汕地區所僅有,就是在全國也屬罕見。」19我們由此不難看到潮汕人民對媽祖的虔誠崇拜。據悉,「樟林的媽祖新宮和風伯廟,更是出洋人民為祈求平安而必禱告、祭祀的地方。」

  由於潮汕人民對媽祖的虔誠崇信,由於早期潮汕華僑以僑居暹羅為多,因而泰國的媽祖信仰主要為潮汕籍華僑華人所傳播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泰國華僑華人的媽祖信仰與特色

  泰國的國教為佛教,90%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馬來族則多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但即使是在這樣的一個國度裡,媽祖信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傳播。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山大學段立生教授在泰國講學期間,曾在曼谷、吞武裡府、烏隆府、佛統府、素叻府、洛坤府、北大年府、北欖府等地進行中式寺廟調查。在他抽樣調查的60座寺廟中有12座主祀或附祀媽祖。其中主祀者有曼谷邁的集路的七聖媽廟,曼谷石龍軍路1638號的七聖媽廟、1735號的新興宮,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天后聖母廟,洛坤主街的天后宮與洛坤達努普區萊姆村(海濱)的天后廟;附祀者則有曼谷達撓路的玄天上帝廟、佛統市區的普元堂、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順福宮、素叻府班多的本頭公廟、六坤府北浪縣的廣靈廟與那空沙旺市區的本頭古廟等。必須指出的是,筆者上文所云泰國的媽祖信仰主要為潮汕華僑華人所傳播,並不等於說泰國的每一座與媽祖有關的廟宇都是由潮汕華僑華人所建造,如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順福宮就是由福建華僑於清宣統辛亥年(1911)所創建,供奉當地土地神「屬府王爺」,配祀觀音與媽祖。後毀於火,1960年重建,現廟側設有福建會館。另如附祀媽祖的廣靈廟,也是福建華僑於1956年所創建。儘管如此,泰國媽祖廟以潮汕華僑華人創建者為多卻是顯而易見的。

  以下筆者擬就上述主祀或附祀媽祖廟宇的有關情況,試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1、媽祖信仰在泰國傳播的起始時間

  位於曼谷石龍軍路1638號的七聖媽廟,供奉的主神七聖媽即是媽祖,左側配祀慈悲娘娘,右側配祀龍尾聖爺。段立生教授認為:「此廟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現存『威靈顯赫』木匾一塊可資為證。」115這是目前所知泰國有明確建置時間的最早媽祖廟。曼谷石龍軍路的新興宮,正中供奉天妃,右側配祀觀音,左側配祀本頭公,也是一座比較古老的媽祖廟。段立生教授考證:「關於本廟的建築年代,雖無明確的證據,但根據現存的一口銅鐘上鐫銘文:光緒五年三月,故知此廟當建於1879年之前。另外,在『慈雲普施』的木匾上鐫有一行小字云:天后聖母廟於甲子年元月竣。查光緒五年之前的甲子年當為同治三年(1864),因此考訂此廟初建於清同治三年。

  然而,如果從供奉有媽祖的寺廟來考慮,最早者當為曼谷達撓路的玄天上帝廟。該廟神龕正中祀玄天上帝,左邊依次為清水祖師、天后聖母、李公爺,右邊依次為三寶佛公、諸位福神、關聖帝君。段立生教授推斷,該宮當建於清道光甲午十四年(1834)。他認為,現存銅鐘一口,可以為證。因鐘上鐫有銘文曰:道光甲午年六月廿三日弟子叩敬。此鍾當鑄於建廟之時。但我們未能確知該廟是否初建時就如此排列神像,媽祖像是否原來就有?這需要進一步考證。還有,同樣供奉有媽祖的素叻府班多的本頭公廟、那空沙旺市區的本頭古廟的始建年代不詳,存在比玄天上帝廟建得更早的可能性。另外尚存在未被段立生調查到的有供奉媽祖的廟宇的可能性。因此,媽祖信仰傳播到泰國的具體時間,目前只是階段性結論。因為一座寺廟的興建,必須是該信仰在一群民眾中得到長期傳播,在實施建築工程時還必須以相當的財力為基礎。

  由是筆者以為,媽祖信仰開始在泰國傳播,至遲應從清乾隆年間(1736—1895)就已開始了。據上引《嘉慶重修一統志》「暹羅」條載,其時僅澄海縣即有40%—50%的海外貿易商人僑居暹羅,故很可能這一時期就已有媽祖廟宇出現。這一時期樟林南社港畔確已建造了媽祖新宮。筆者推測,該宮的建築經費必定有相當部分是來自暹羅等海外華僑的,由於他們對媽祖的信仰因而會來參與國內媽祖廟宇的建設,與此同時他們往往也在海外建造同樣的宮廟,這可從其他地方華僑的情況得到佐證。當然此猜測尚有待於相關史料的佐證。

  2、媽祖的特殊稱呼「七聖媽」

  典籍所載媽祖有神女、龍女、通玄靈女、順濟夫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天后元君、天后聖母等稱呼。但在泰國,媽祖多用特殊稱呼———七聖媽。曼谷邁的集路媽祖廟門額即書「七聖媽廟」,門旁楹聯云:「七聖昊天保黎庶,廟宇巍峨氣象新。」供桌上的香爐銘文云:「天后元君天地父母七聖夫人。」此外,曼谷石龍軍路1683號的媽祖廟同樣稱為「七聖媽廟」。那麼,媽祖為什麼被稱為「七聖媽」呢?據段立生教授考證:「潮汕人稱她為七聖媽,大概是因為她家共有兄妹七人,一男六女,林默最小,故名七聖媽。」這種說法不無道理。《敕封天后志》云:「天妃為都檢願公六女,學道莆之湄洲。」《天后顯聖錄·天妃誕降本傳》亦載:「孚子惟愨,諱願,為都巡官,即妃父也。娶王氏,生:男一,名洪毅;女六,妃其第六乳也。」又《林氏正宗源流族譜》(莆田賢良港媽祖研究會林自東提供)載:「二十一世孚公,保吉公之子。生一子,曰惟愨。惟愨公之第六女,即天后是也。」民間傳說媽祖曾有一兄,於某年「秋九月,父與兄渡海北上。時西風正急,江上狂濤震起。妃方織,忽於機上閉睫遊神,顏色頓變,手持梭,足踏機軸,狀若有所失挾而惟恐失者。母怪急呼之,醒而梭墜,泣曰:『阿父無恙,兄沒矣。』頃而報至,果然彼時父於怒濤中倉皇失措,幾溺者屢,隱似有拄其舵與其兄舟相近,無何其兄摧舟覆蓋。妃當閉睫時,足踏者父之舟,手持者兄舵也。」(《天后顯聖錄·機上救父》)由是,媽祖因一兄五姐而排行第七,故稱之為七聖媽是合適的。筆者未知潮汕人現在是否也稱媽祖為七聖媽,但泰國潮汕華僑華人至少在100多年前就已流行該稱呼。上文述及一個銅香爐的銘文為「天后元君天地父母七聖夫人」。據筆者理解,這似乎不是表明朝廷對媽祖父母的敕封,而應是三個詞,即:天后元君、天地父母、七聖夫人。這三個詞都是對媽祖的褒稱,即除稱其為天后元君、七聖夫人外,還稱其為天地父母,把媽祖與天地父母等同。可見泰國潮汕華僑對媽祖的崇拜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3、體現中國的宗教傳統特色

  中國沒有國教,一般認為以儒、釋、道三教為主(但儒教的提法並不準確)。因此,在民間寺廟中往往把三教神明供奉於同一廟宇中。這種傳統也延伸到海外。新加坡有學者這樣認為:「中國民間的這種世俗宗教觀也被移殖到中國以外的華族社會」,「民間的宗教觀屬泛神論,三教的神皆被負(當為『賦』)以同樣的使命,普遍地被沭(當為『膜』)拜。因此,在華族社會裡,同時到儒、道、佛廟宇上香並無牴觸處。甚至三教的神明同時被安置於同一廟宇內祭祀,和平共處。神人相安,是華族民間宗教的大特色。」[8]泰國華僑華人媽祖信仰也體現了這種中國宗教特色。

  以上述12座有關媽祖廟宇為例,無論是媽祖為主神或陪神,都是與其他神明供奉在一起的。作為主神者,除了洛坤達努普區萊姆村(海濱)的那一座1996年5月前尚未完工的天后廟僅供奉媽祖外,其餘5座都是左右陪祀二尊或三尊其他神明,如龍尾聖爺與慈悲娘娘,觀音與關帝,本頭公與觀音,本頭公與關帝,本頭公與關帝、觀音等。作為陪神者,在玄天上帝廟中,她則與清水祖師、李公爺等被奉祀於玄天上帝左邊;在順福宮中,媽祖與觀音一起作為當地土地神「屬府王爺」陪神;在本頭公廟中,媽祖與老大二伯公一起作為本頭公媽的陪神;在廣靈廟中,媽祖與本頭公一起作為廣澤尊王的陪神;在本頭古廟中,媽祖又與關帝一直作為本頭公媽的陪神。

  最為典型者當為普元堂。該堂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系佛統地區華僑較早建造的中式寺廟,為中國傳統佛寺的三重院式。入寺門正中供奉彌勒佛,兩側為四大天王,佛後供韋馱。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佛祖塑像三尊,左邊配祀鑑齋使者、黃梅五祖、關聖帝君、右邊配祀文昌帝君、達摩祖師、伽藍主香。觀音閣正中供觀音菩薩,左側供註生娘娘,右側祀天后聖母;另一部分是供奉地母娘娘的地母廟。此外,還有供道教的老子、城隍爺、北鬥星君以及供奉開山祖師莊運泉老師、一批與開山祖師有關的扶助者、慶賀者的照片,包括泰國中華總商會前主席張蘭臣(1895—1961)等數百人的神靈牌位。有堂聯云:「普放祥光,頻施法雨,欣此日寶座莊嚴,恩重佛統;元社真種,共靄祥雲,喜今朝華堂映彩,澤蔭暹邦」。粗略統計,撇開堂中所供奉的開山祖師與祖先牌位不計,堂中所供奉的佛道神明達22尊(包括媽祖),充分體現了中國儒、道、釋共祀一廟的宗教傳統。這一傳統的薪傳,也是媽祖信仰能夠在泰國得以傳播的一個原因。

  4、與當地宗教文化互相融合

  媽祖等中國民間信仰在海外傳播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在有些地方已與當地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為當地民眾(甚至上層人士)所接受。這在泰國華僑華人媽祖信仰傳播的過程中也得到了體現。

  上述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順福宮把媽祖與觀音作為當地土地神「屬府王爺」的陪神即是一例。說明當地福建華僑華人在信仰媽祖、觀音的同時,也信仰當地的土地神「屬府王爺」;在他們心目中「屬府王爺」與媽祖、觀音已經難分彼此,甚至媽祖與觀音只好作為他的陪神了。曼谷達撓路的玄天上帝廟以玄天上帝為主神、媽祖等諸多神明為陪神。然而,泰國人卻把此廟稱為虎神廟。傳說有一位武士,侍母極孝。一日,其母遇餓虎,將被虎噬;武士趕至,以身飼虎,母得以幸全無恙。武士死後,化為虎神,泰人立廟祀之。於是,華僑華人信仰的玄天上帝、媽祖等神明與泰國人民信仰的虎神,便在同一廟中祭祀,混為一體,顯示了中泰兩種宗教

  文化的融合與交匯。據說此廟的籤最靈,所以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華人和泰人到此廟拜神求籤。此外,在洛坤主街的天后宮中保存著一個銅香爐,上鐫銘文云:「天賓慶荷/皇暹叻丹那歌成壹佰貳拾玖年榖旦第六代」。據悉,曼谷王朝六世皇時代,為了加強中央政權對泰國南部地區的統治,六世皇曾於公元1911年親自巡視洛坤,並駕臨此廟。這一個銅香爐即是六世皇的御賜之物。

  由是可以看出,媽祖信仰在溝通中泰兩國人民交往過程中必定是發揮過很大作用的。否則,泰國六世皇怎麼可能給這一座天后宮御賜銅香爐呢?筆者以為,在將來的發展過程中,媽祖信仰必將會進一步與當地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為當地宗教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也進一步促進華僑華人更好地與當地人民融合在一起,為當地的經濟開發與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李天錫)

相關焦點

  • "潮汕、閩南族群宗教信仰"圓桌會華僑大學舉辦
    中國僑網泉州12月14日電 (馮卓然)12月14日,華僑大學新聞中心透露,「海外與僑鄉:潮汕、閩南族群宗教信仰」國際學術圓桌會議日前在華僑大學成功舉辦,吸引了來自德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及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25所高校及研究機構,共40餘位專家學者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參與。
  • 閩南民間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傳播與作用
    (三)在當地社會產生一定影響  閩南民間信仰隨著華僑出國,傳播到海外各地以後,在華僑華人與當地人民共同開發建設當地社會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已經逐漸與當地宗教信仰互相融合,並為當地居民所接受。例如,泰國普吉主祀清水祖師的福元宮,「到廟祭禱的除了華僑華人以外,還有暹羅人。」
  • 泰國中華總商會在汕投資興建中泰(汕頭)華僑中心
    「中泰(汕頭)華僑中心」項目位於該試驗區東海岸新城,由陳振治發動、並由該商會會董支持下成立的泰國華僑發展集團等機構操辦。  記者從試驗區管委會了解到,「中泰(汕頭)華僑中心」項目用地面積約300畝,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泰國中華總商會基地、華僑文化產業基地、華僑華人創業創新服務基地、華僑生活社區等。
  • 潮汕華僑歷史博物館計劃2021年開放
    記者昨日從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為更好展示和弘揚潮汕歷史文化、潮汕華僑文化及其精神,汕頭市政府決定建設潮汕華僑歷史博物館,計劃2021年建成開放。據悉,潮汕華僑歷史博物館將選址於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集「展示、收藏、科研、交流」為一體。為豐富館藏及陳列展覽內容,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建設籌備工作組現面向社會徵集「潮汕歷史文化」和「華僑歷史」相關物品。
  • 泰國華僑華人概況
    泰國華僑華人概況
  • 用畫面引起共鳴,湄洲媽祖泰國巡安踩點反響熱烈
    雙方就湄洲媽祖巡安泰國駐蹕活動事宜進行深入交流座談,並通過現場播放近年來「湄洲媽祖巡天下」系列宣傳片,讓在場的泰國華人華僑實景感受媽祖大愛和媽祖巡天下期間的一幕幕生動情景,引起大家深刻共鳴和熱烈反響。拜訪泰國泉州晉江聯合總會2018年湄洲媽祖巡安菲律賓宣傳片莊美華向參會人員介紹了近年來湄洲媽祖巡安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中國臺灣和中國潮汕等地的系列「湄洲媽祖巡天下」活動在海內外宮廟和信眾中盛大反響;以及接下來計劃湄洲媽祖巡安泰國意義所在和活動的隊伍組織結構
  • 汕頭籌建潮汕華僑歷史博物館和非遺展示館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陳惠婷):日前,汕頭市政府發布公告稱,為更好地展示和弘揚潮汕歷史文化、潮汕華僑文化,以及展示和弘揚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現面向社會公開徵集徵集潮汕歷史文化、華僑歷史文物史料和非遺藏品。
  • 來汕頭,潮汕籍僑胞再「趕潮」
    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在峰會上強調:作為著名的僑鄉,汕頭市應充分利用汕頭華僑文化經濟合作試驗區的「僑」字特色優勢,營造切實有利的投資環境和人文環境,充分藉助海外潮汕籍僑胞這個橋梁紐帶,推動本地企業、產品、資本、服務等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和參與競爭,不斷提升汕頭經濟特區的國際綜合競爭力,形成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新格局。
  • 【尋找老廈門】閩南民間信仰神明的主要代表:保生大帝、媽祖、廣澤尊王、清水祖師
    (出自廈門手繪地圖amoymap微信)▲位於中山路的南壽宮祀保生大帝、媽祖、四大將閩南是福建省的主要僑鄉。閩南華僑華人遍布世界各地。隨著閩南華僑華人的足跡,閩南民間信仰也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如上所述,媽祖信仰、廣澤尊王信仰、清水祖師信仰、保生大帝信仰是閩南民間信仰的主要代表,即閩南主要民間信仰。
  • 湄洲媽祖分靈泰國泉州晉江聯合總會
    朱晨瑩 攝中新網福建湄洲島3月12日電 (黃美珍)泰國曼谷當地時間3月11日晚8點,從「媽祖故鄉」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分靈的媽祖聖像順利抵達泰國曼谷,受到當地旅泰晉江華人華僑的熱烈歡迎。分靈媽祖抵達泰國泉州晉江聯合總會。
  • 走進華人華僑世界的鑰匙—《泰國華僑華人史話》讀後
    《泰國華僑華人史話》為該叢書中之一種,濃墨重彩的講述了泰國華人華僑以「住番客」、紅頭船為起點,在泰國開枝散葉的遷徙歷史與多姿多彩的家族傳奇。誠如編者所言,此書「以學術研究為基礎,以雅俗共賞的文風,講述華僑華人多姿多彩的故事」。該書第一部分「篳路藍縷的『住番客』」,以相當篇幅詳細梳理了早期華人旅暹的歷史。
  • 詳解西沙珊瑚島出水石雕:與華僑宗教信仰有關聯
    中新網海口11月12日電(崔力文)12日,海南省博物館向記者詳解將於15日館慶展出的西沙珊瑚島出水石雕像及建築構件,稱「與華僑傳統宗教信仰有關聯。」  位於中國南海西北部的西沙群島地勢險要,珊瑚礁林立。千百年來,因颱風、暗礁致沉許多商船。
  • 潮汕華僑歷史博物館2021年將建成開放,面向公眾徵集藏品
    、潮汕華僑文化及其精神,汕頭市政府決定在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建設集「展示、收藏、科研、交流」為一體的潮汕華僑歷史博物館,計劃2021年建成開放。 為豐富館藏及陳列展覽內容,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建設籌備工作組現面向社會徵集「潮汕歷史文化」和「華僑歷史」相關的各類文物及史料。所有徵集物品,博物館將永久珍藏,並在陳列展覽的物品上註明捐獻者。
  • 異鄉街頭現家鄉廟宇 石獅華僑海外傳承家鄉信仰
    當年在異國打拼的先輩為什麼要將家鄉的信仰帶到這麼遠的地方,並一代代傳承下來。  「石獅華僑出國後,也將閩南僑鄉傳統的民風民俗、宗教信仰傳播到海外,使得華僑社會保持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說,家鄉的信仰是石獅華僑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 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比較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一位來自中國潮汕地區名叫鄭鏞的破產農民,其子鄭信對泰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位具有華人血統的傳奇人物帶領泰國軍民擊退了緬甸侵略者,並有效整合了全泰的政治勢力,奠定了今日泰國的版圖基礎,至今受到泰國人民的紀念與敬仰,並尊其為五大泰皇之首。坐落於當今泰國首都曼谷的鄭王廟,便是為了紀念此人。在中泰兩國長期友好交往的過程中,中國和泰國兩國人民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 促進文明建設 密切兩岸交流 潮汕媽祖文化價值
    在潮汕民間各種信仰中,信眾的規模、社會的影響最大者,就像臺灣島一樣,是媽祖崇拜(其次是三山國王崇拜)。今就潮汕媽祖崇拜、習俗概況特別是其文化價值,試論於下。一、潮汕媽祖崇拜習俗概況    媽祖,又稱崇福夫人、天妃、天后、聖母,是我國沿海各地,和臺港澳、世界多個國家民眾所尊奉的海上女神。
  • 海外華人華僑福建長樂尋蹤鄭和遺蹟
    海外華人華僑福建長樂尋蹤鄭和遺蹟         華聲報訊:參加「鄭和下西洋與華人華僑」系列活動和「鄭和開洋節」的福建長樂籍華人華僑,日前興致勃勃地尋蹤鄭和下西洋的遺蹟
  • 同享海絲新商機 共建華僑試驗區
    汕頭市委書記陳茂輝在推介會上希望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和眾多潮籍鄉親鄉賢熱情參與、大力支持華僑試驗區的建設發展。   目前,南濱新城完成項目工可和市政規劃編制,啟動土地一級開發和中軸線景觀工程、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建設。蘇埃通道建設計劃總投資37億元,項目工可已經省發改委批准,計劃今年開工建設。   海外僑資紛至沓來   試驗區呈聚合優勢   「華僑試驗區將把汕頭特區優勢和潮汕僑胞的人脈商脈、海內外潮商雄厚資本結合起來,構築全球華人華僑精神家園。」
  • 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媽祖巡安促進泰中友好交流
    林春茵 攝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陳振治:媽祖巡安促進泰中友好交流中新網曼谷11月19日電 (林春茵 林群華)「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慰藉海外僑胞鄉情,有利於新僑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湄洲媽祖來到泰國,促進泰中民間友好交流。」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陳振治18日在曼谷如是說。
  • 華人華僑如何參與一帶一路系列:泰國篇
    原標題:華人華僑如何參與一帶一路系列:泰國篇 編者按:中國向國際社會正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迄今已確定了65個沿線國家,一個全新的貫穿亞非歐的發展格局正在逐漸成形。在這一划時代的歷史進程中,移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憑著其獨特的身份定位及資源優勢,必將成為建設「一帶一路」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