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一會」已經到來
趁著即將來臨的十一小長假
小編帶大家玩轉魅力黃州!
↓↓↓
古代邾城,江淮重鎮,歷經王都、郡城、城邑之盛期,在泱泱華夏史河中清風傲骨,名垂千古。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史者數度拜謁邾城,探史究奇,承脈文明。
遊旅邾城,四時皆宜。春日赴遊,視野開闊,春光明媚,遺址清新,似一幅古色古香國畫卷。邾城經歷過兩千多年的歷史風雨蕩滌,其遺址雖難現昔日郡城重鎮之繁華,仍顯古代王都城邑之風骨,西出黃州五裡之遙,就能眺望邾城遺址飽經滄桑之風貌,其城址東面依託龍王山山體支撐,似攀龍附鳳,似龍騰虎躍,遺址西、南、北面有土築城牆,圍長近十裡,南面城牆尚存其骨架,殘垣高約數丈,土城牆四周幾處缺口,疑似古城門之道,傳說中還有南臨長江的水城門。據史書載曰,邾城之名始於戰國後期,楚考烈王在重臣秦申君輔佐下,揮師北伐,亡魯滅邾,遷邾國君民羈居於此,築城建屋,大興土木,遂將此地命為邾城,戰國末期,邾城在戰國七雄中聲名顯赫,時為長江中下遊著名大城邑。
夏日鑑賞邾城遺址,聞知此處系龍脈延續之地,白晝赤日炎炎,夜間清風徐來,據人們講這裡過去沒有通電,盛夏夜晚各家自搬竹涼床到城牆遺址上乘涼,只要在城牆上乘涼,亦不會感到蚊子的存在,清涼舒適,亦說江風送爽,亦說地氣感應。聽當地老人講他們小時候在土城牆遺址上經常刨出油菜子大的金豆子殼,一擠就會癟掉,誰人肚子疼,用金豆子殼泡水喝,能治腹痛腹瀉,相傳古代鎮守邾城的軍士在城上灑下一層厚厚的金豆子,祈禱吉祥。古之傳說,遺風應驗,物華地靈,蔭佑後人。遺址南門有一處「望夫墩」,高約十丈,至今巍巍清晰,相傳古代戰亂士兵浴血奮戰之時,留守在家的婦女就站在墩上眺望從戰場歸來的丈夫。
晚秋時節,朝登遺址,深秋時日錦繡地,層林盡染處處金,大自然把邾城遺址包裝得深邃大氣,遠方十裡銀海白如雪,數處稻菽翻金波,近處參天梧桐、火紅楓葉、刺槐、桑樹、雪松諸多植物把遺址裝點得五彩繽紛,好一幅似隱似現的「邾城秋日」水墨丹青圖,勾起人們思緒穿越歷史的時空。秦漢時期,邾城為秦代衡山郡城,三度成為百越領袖吳芮、安陽侯劉勃、廬江王劉賜的衡山王國都。三國時期,邾城地處吳魏交界之處,幹戈不斷,烽煙不息,一代梟雄吳國名將甘寧鎮守邾城,東吳丞相陸遜屯重兵於邾城,使其成為西援江夏、北御曹魏的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39年暮秋,後趙大將夔安率兩萬虎狼之師奇襲邾城,使之淪陷,守城六千義兵突圍後再陷重圍,遂全部投江,上演了人類史上悲壯絕倫的魂斷長江史歌,後趙軍隊同時將邾城夷為平地,自此邾城沉寂。邾城以一部輝煌而悲壯的史歌流芳萬古千秋。
隆冬時日拜謁邾城遺址,勝景澄心,令人肅敬,「望夫墩」倚立顯其聖處,如此宏闊高遠,立其頂端,能一攬大江東去之美景,賞古城黃州之風貌。方園隱現的古城牆遺址寥落之地淵博大千,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邾城遺址附近兩度搶救性挖掘近百座東周、秦漢時期古墓,出土劍、戈、鼎、壺等青銅、陶器文物千餘件,佐證了邾城歷史之古遠,其時發達之昌盛。後人登臨遺址,憑弔往事,思緒萬千,不可自己,明代開國元勳劉基有《邾城懷古》一詩,可鑑心跡:「孤城寥落偏蒿蕪,萬裡蕭條近楚符。鴉帶夕陽歸舊壘,雁將秋色下平湖。遺墟渺渺生禾黍,古木蒼蒼接裡閭。故事豈勞重借問,漢江流水自縈紆。」人事有代謝,逝者如斯夫。黃州邾城遺址雖歷越兩千餘載,至今留有舊城址之風骨和古文明之遺風,其出土文物中春秋時期青銅重器許公買銅簠、東漢青銅三翼龍座九連燈等為國家一級文物,「白龜渡江」傳說載入《晉史》,「望夫墩"至今傳為美談。邾城遺址遺風影響之深遠,得到了現時代關注重視,時下,湖北省政府將其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岡市政府已作出開發建設「邾城遺址公園」之決策,遺址毗鄰周邊正在開發黃岡高新技術產業園,似天設地造之靈性乎,其地域欲再現昔日邾城之昌盛繁華!
//////////
相關連結
一節一會 | 遊在黃州《魅力黃州》
一節一會 | 遊在黃州《陳策樓的秋》
原創投稿郵箱:hzqrmtzx@163.com
摘自:《遊在黃岡》一書
作者:易海良
編輯:李鑫陽 編審:曾凡林 尹宏偉
【來源:今點黃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