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用不盡

2020-12-13 水木然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們經常說天人合一,中國人的一切都是合一的,這來源於我們幾千年文化思維的積澱。

天人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純粹的天與人合一。因為我們知道,天不能單獨存在,天單獨存在就不會有功效。

所以,凡是我們講天的時候,一定包含地在內;講地的時候,也一定把天包含在裡面。有時候我們到野外郊遊,發現以前留下來的石碑上面寫兩個字:后土,只要一看到"后土",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就會馬上抬頭看它的上面,因為上面一定還有兩個字:皇天。沒有皇天,怎麼會有后土呢?現代人沒有這個修養,看到"后土",就只是看到后土,不會去看"皇天"。

中國人,看到天就會想到地,看到地就會想到天,缺一不可;講道的時候,不會忘記這個道要使用出來才有用,否則是沒有用的;談理想的時候,要知道理想落實了才有意義,否則就只是空談。可見,我們的思路是合一的。

天人怎麼能合一

在西方人的思想裡面,天跟人沒法合一,因為他們所謂的天就是God,God就是上帝,而上帝永遠高高在上,主宰人類。天是上帝,上帝跟人類當中有一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叫做雙黃線,是不能超越的,人再偉大,永遠只是人,不可能是God,God是唯一的、無可取代的。天人怎麼能合一?這也是外國朋友經常問我的問題。他們說:"笑話,天那麼高,人怎麼能跟它合一?只有你們中國人才做這種夢!"其實,這是他們不了解罷了。

中國人知道,世界上有看得見的部分,就有看不見的部分,而往往看不見的部分決定著看得見的部分,很遺憾,這是西方人所不重視的地方,他們太重視眼見為實。在看得見的部分,天跟人永遠沒有辦法合一,要達到這個層面的天人合一,那真是做夢,但是在看不見的部分,天人是合一的。可見,看不見的部分比看得見的部分更重要,功能更大

天人在哪裡合一

天底下只有中國人跟老天爺的關係最友善、最密切。我們從天那裡得到很多哲學,這一點都不迷信,因為我們所謂的天就是自然,而非其他的東西。 自然對人有一個很獨特的地方,孔子提煉成一個字——仁,仁愛之仁。一句話講完了,仁就是人與人互動的最基本的東西:道德。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告訴我們,人除了尊重自然之外,還要重視人倫道德。我想,中華文化的中心就在這裡了,一個是順應自然,一個是自我修煉,提高品德修養。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天人在哪裡合一?在我們的心中合一。所以,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說,我們想事情要憑良心。良心從哪裡來?從天理來。所以,後來我們把"天理良心"這四個字濃縮成兩個字,叫"天良"。中國人只要被人罵說"你這個人沒天良",這個人就會很丟臉,這是很嚴重的指責,罵一個人沒天良,等同於說他完全沒有做人的價值。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要有天理良心。

一個人最要緊就是觀念要清楚,觀念清楚了,就什麼煩惱都沒有,觀念不清楚,那就什麼都煩惱。所以,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其實就是天人合一的一個實施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尋求改進。我們一定要天人合一,理想跟實際要合一,所講的話跟行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憑天理良心來走好未來的路。

相關焦點

  • 02期 楊鵬 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政治問題是一個宗教問題,趕鬼的問題。之三 中國的「天」,主要有兩個涵義,一個自然之天,一個是上帝之天。上帝之天,「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遵循天命,順從天意,正如《詩經》所說的,「小心翼翼,昭事上帝」。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期間發生什麼事呢,原來李世民知道自己要死了,就在死前做飯吃的時候,節儉一些,把地上撒的米粒撿起來吃了,撿了七粒米。感動上天,就多增加了七年陽壽。不過被袁天罡算出來了,也就免於追究袁天罡的責任。心想事成這個詞呢,意思是叫人做事要認真,誠懇,孔子的後人說過有名的一句話,叫做*誠外無物「,意思是,你幹事業也好,練功也好,修煉也罷,談戀愛找對象什麼的,只要你誠懇的去做了,盡能力去做了,用心去做了
  • 天人合一與修道
    與大道融為一體了,才是天人合一。後天回歸先天后,合二為一。返璞歸真。經燦道人:達到平衡和融合以後,自然進入天人合一狀態,應該向這個方向鍛鍊和發展。道家認為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天字寫法就是頭頂天、腳踩地,中間站著人,三者不是分開的,是融為一體的。
  • 中國人說「天人合一」,是指人應順天的意思嗎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想之一。一般而言,這種精神狀態指的是與自然契合為一的一種修行狀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想,「天」在古代不是指神話嗎?那麼「天人合一」豈不是指人應順從天意,故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嗎?
  • 《太吾繪卷》天人合一這個特性效果怎麼樣 天人合一特性效果介紹
    導 讀   太吾繪卷遊戲中的天人合一這個特性的效果是怎麼樣的呢?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這個境界具體描述就是:元神狀態的你與四維能量一體,周邊是能量海,你是海中一滴,可獨立也可融入一體,玄之又玄,語言無法描述其萬中之一。修煉至此,其實就是修士修行證悟到天之本原道之本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除了道祖老子,另一位道家聖人莊子也論述過天人之間的關係。
  • 從黃帝內經讀懂——天人合一
    再者,這裡強調了一個天和地的概念,天地俱生是什麼意思,其實是陰陽俱生的意思,用天地以代陰陽,更為讓人們了解其中的意義。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人們應當早睡早起,入夜而眠,天亮就起床,到外面去散步運動,使形體伸張,精神隨著春天的生氣而生長,生發。
  • 佛教:天人合一,修行者畢生追求的目標
    【天人合一準確地說應該是人天合一。它不是有沒有道理的問題,而是公理】只有東方人,更狹隘地說,只有中國人才講究天人合一。如果站在人的立場,不應該叫天人合一,應該叫做人天合一。其實,無論是天人合一,還是人天合一,講的都是一個意思,只是角度的不同罷了。古人講宇宙劃分為天,地,人。也被稱作為三才之道。筆者覺得不太準確,應該劃分為天,間,地。其中為什麼將人改為間呢?原因是,天地之外,除了人的存在,還有其它的存在。例如不可見的能量體。
  • 「天人合一」話《周易》
    所謂天人關係,就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對這個問題始終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最早反映在《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觀點。它強調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一面。孔子的觀點與《周易》是一致的,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道家老子從總體上也持「天人合一」的觀點。「天人合一」這句話,是由北宋哲學家張載正式提出的。這個觀點,對中醫學說的影響極大。
  • 絕地天通與天人合一
    例如,不少現代學者把「天」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自然」,即物質的自然界⑤,而人則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天人合一,即天人一體了。有些學者雖然並不一定將「天」理解為自然界,卻站在人類中心論的立場上,主張天人合一,實際上是以人統天,如早期的錢穆,他在《中國思想史》中寫道:「天地中有萬物,萬物中有人類,人類中有我。由我而言,我不啻為人類之中心,人類不啻為天地萬物之中心。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怎樣解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對於「天人合一」概念的含義,學者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申從《四庫全書》中找到200餘條明確表示「天人合一」的資料,他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字包含著以下的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侍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王朝命運的存在;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但今天的人們把「天」理解為自然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一條也沒有。
  • 「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
    原標題:「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大家手筆)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根深蒂固的傳統,是天道內涵的展示。一般來說,道作為一個整體,稱作易道;分解地說,道分為天道、地道、人道。《周易·繫辭》中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講的就是這三道。天人合一,說的是天道與人道的一致性。
  • 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這個問題問得特別有意思,說到天人合一,我們不妨先了解它的一個近義詞:天人感應。一、說到天人感應,這個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就是儒家的董仲舒。通俗的理解,什麼是天人感應,其實就是把人和天相互結合起來,比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錄裡面大概就描述了這麼一個觀點: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要順應天道,否則上天會懲罰你的。了解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看天人合一,就能更好的理解。
  • 與自然做朋友,天人合一
    我們中國講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詞。我的解釋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大自然與人類要和諧共處,不要成為敵人。宋代大哲學家張載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天人合一是傳統中國人的哲學觀
    天人合一這個涉及到了哲學問題,這是傳統中國人的哲學觀。這裡的天不是天空的意思,而是大自然,宇宙的意思。合一,有合為一體,渾然一體,融為一體的意思。除了天人合一以外,中國人還說天人感應,這個我覺得就不太靠譜,比如天可以預兆人事:我們在古書上經常看到某個大人物出生,天空,天氣會有不同尋常的事物出現,祥瑞兆豐年,天上流星出現就代表什麼不好的事情。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從「天人合一」到「天下為公」
    一貫性,是指不論是哪一時期產生的思想學說,不論是哪一支思想流派,優秀國學思想都具有「天人合一」的觀念。這是其一以貫之的特徵。天人合一觀念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天人一體的思想幾乎在所有優秀經典中都有所體現。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山東博物館: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器型表示
    但就在這個簡單的瀏覽過程中我發現了「天人合一」的器物表現形式,以及古人是如何用文字來說明「天人合一」的,今天的人們又是怎樣誤解誤讀的? 山東青州蘇埠屯遺址被定為商代晚期的墓葬,1956年-1966年經過十年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各種文物,青銅器珙從觚就是蘇埠屯遺址出土的文物之一,但不是在這十年發掘中出土的,而是出土於更早的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