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真如《史記》所說長「九尺六寸」,那麼孔子就高出眾人約60釐米,和籃球明星姚明幾乎一樣高。
作者丁四新,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長期從事先秦兩漢哲學、出土簡帛文獻和周易經學的研究。
關於孔子的身高,學界向來多有爭議。有的說2.2米多,有的說1.91米,還有說1.92米。追究起來,這三種推測都以司馬遷「九尺六寸」的說法為依據。《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北京大學李零教授等人曾說孔子身長221.76釐米,尺量採用的是一尺為當今尺23.1釐米。一說孔子身高191釐米,認為古一尺為當今尺19.91釐米。據說,北京孔廟的孔子像採用的是1.91米身高。而曲阜孔廟採用的是1.92米身高,相較前者略有增益。
這幾天,由於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畫有孔子像並記有孔子身長尺寸的屏風,大家對這一問題又變得興奮起來,網絡上多有討論。關於海昏侯墓出土屏風所記孔子身高,先後傳出兩種說法,先是說「九尺六寸」,同司馬遷的記述;後來(11月18日),「新浪網」等發文《專家推算孔子身高1.82米,昏侯墓又出新發現》則說:「該屏風上記載孔子身高『七尺九』。」中國社會科學網即予以轉載,看來這一說法的可能性更大。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孔子畫像屏風。
不過,在筆者看來,孔子無論身高「九尺六寸」還是「七尺九寸」,都應看作漢人的記述,甚至造說,未必真的就如此。
這裡,有三個問題需要討論:其一,漢人對於孔子身高之具體尺寸的說法,真的完全是客觀如實的記述嗎?其二,在「九尺六寸」和「七尺九寸」這兩種說法中,哪一個更為合理,或更為真實?其三,漢人為何要將孔子的身高「定製」為「九尺六寸」,或者「設定」為「七尺九寸」,這其中又有何種依據和特定的涵義?
在討論這三個問題之前,值得指出的是:根據考古發現,從東周到兩漢的一尺相當於今尺23.1釐米,此為學界定論。而所謂「古一尺當今尺19.91釐米」的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因此,說孔子身高「1.91米」或「1.92米」的意見,自然不能成立。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即漢人對孔子身高之具體尺寸的說法是否完全客觀如實?筆者完全認可孔子生前是一個身長十分出眾的高個子的看法。這一說法是有充分根據的。除了《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為「長人」、人皆「異之」外,山東東平出土的漢代孔子壁畫和最近出土的海昏侯墓屏風所附記的文字都說明了這一點。不僅如此,在先秦,荀子曾說「仲尼長,子弓短」。(《荀子·非相》)根據《史記·孔子世家》的相關記述可以推論,孔子生前似乎對於自己身為「長人」曾流露出些許自鳴得意的神情。
不過,關於孔子的身高具體是多少尺多少寸,傳世及出土先秦文獻都沒有絲毫記載。然而到了漢代,卻可以看到《史記》不但有「長人」的說法,而且具體說孔子身長為「九尺六寸」,最近出土的海昏侯墓屏風也說其身長為「七尺九寸」。在此,筆者不禁要追問,這兩個尺碼是千真萬確的嗎,是孔子生前身高的如實記載嗎?筆者認為,身長「九尺六寸」和「七尺九寸」的兩種說法都包含著一定的真實性,是對「長人」的量化,但很難說,這兩個尺碼就是孔子生前真實而具體的身高!簡言之,無論是司馬遷所謂「九尺六寸」的說法,還是海昏侯墓出土屏風所記「七尺九寸」的尺碼,都不是對孔子生前身高完全客觀、完全真實的反映。
山東東平漢墓出土孔子見老子壁畫。
第二,在「九尺六寸」和「七尺九寸」之間,是否存在哪一個更真實、更合理的問題?筆者認為,這兩種尺碼雖然未必就是對孔子生前身高的實錄,但在兩者之間,存在何者更為真實合理的問題。根據古尺一尺當今尺23.1釐米,可知九尺六寸就是221.76釐米,七尺九寸就是182.49釐米。而在春秋至戰國時期,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男子的平均身高約為163釐米。如此,身長「七尺九寸」意味著孔子高出眾人約20釐米。由此可以稱為「長人」,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如果像《史記》所說長「九尺六寸」,那麼孔子就高出眾人約60釐米,和籃球明星姚明幾乎一樣高。這一尺碼即使放在今天,也會給普通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壓迫和緊張感,犯「恐高症」。相比之下,將孔子的身長設定為「七尺九寸」、182.49釐米,這是比較合理的,也更為真實。我們看到,在多種出土的漢墓孔子壁畫或石畫像中,孔子大約高出他人20釐米的樣子。至於它們是不是根據「七尺九寸」的標準來繪製的?這是可以討論的。
最後,漢人為何要將孔子的身高「定製」為「九尺六寸」或「七尺九寸」?其中有何種特定涵義嗎?筆者認為,這兩個尺寸都有其特定的數理依據,是漢代的哲學思維和經學詮釋觀念的一種曲折反映。
實際上,孔子的形象在漢代經過了一次持久的聖化和神化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多個方面,對其身體的聖化和神化乃是其中之一。孔子的聖化和神化類似於「肉身成道」或者「道成肉身」的問題,而這個「道」,在漢代是以「天」、「陰陽」和「五行」來表示的。而且,「身體」的神聖化,往往是通過「天」的「象數化」來表示的。戰國以來,儒家常常通過此一方法來聖化和神化堯、舜、禹、文王和孔子等人,並上升為一種信仰。而在讖緯神學中,這種聖化和神化先師的做法表現得最為突出。吳龍燦教授說,出土屏風所記孔子身長「七尺九寸」的說法乃董仲舒所說「人副天數」(《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之一徵。筆者贊成這一看法。不僅如此,為了確定自家書籍的權威性和經典性,儒家也採取了同樣的論證手法,認為「經傳篇數皆有所法」(《論衡·正說》)。例如,關於「大衍之數的揲蓍法」,《周易·繫辭傳》說:「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又如,關於《尚書》「二十九篇」之數,漢代經師認為其二十八篇數法象四七宿(二十八宿),其一法象北鬥。
那麼,孔子身長「九尺六寸」和「七尺九寸」這兩種數字,是否為歷代相傳的實錄,或者純為漢人無意識的設定?都不是!首先,這兩種尺碼已自矛盾,不能兩可。在古人的意識中,九、六或者七、九都是很重要的數字,具有特別的宇宙論涵義。在漢人那裡,九、六分別表示老陽、老陰之數;在《周易》文本中,九、六分別用為陽陰爻題,並分別表示「陽」和「陰」。這一點,今、帛本《易傳》說得非常清楚。對於「九尺六寸」,中國人民大學楊慶中教授有一種說法:「九、六寓意天地之間孔子最大。」這個解釋符合漢人的觀念,值得參考。至於七、九兩數,它們分別為少陽、老陽之數,也是對天道的反映。比較這兩組數字,九、六兩數陰陽相配,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理;而七、九兩數則均為陽數,可以表現西漢中後期儒家之「尚陽」的觀念,當然這一尺碼可能還顧及了「長人」的現實性和合理性問題,出土的多種漢代孔子畫像顯然考慮到了這一點。
山東嘉祥齊山出土漢畫像石局部-孔子老子相見。
至此,我們還需要追問,既然「九尺六寸」是一個極端的尺碼,那麼司馬遷為何要採用這一尺碼來「極端地」刻畫孔子的身高呢?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促使他如此作為?筆者認為,可能還有具體的歷史原因。《史記·孔子世家》說:「鮒弟子襄,年五十七。嘗為孝惠皇帝博士,遷為長沙太守,長九尺六寸。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孔子的後人孔襄亦為身長「九尺六寸」!司馬遷的老師叫孔安國,孔安國曾為武帝博士;孔安國的曾祖父叫孔襄,孔襄曾為惠帝博士,他的身長也被《史記》記載為「九尺六寸」!筆者相信,這個數字很可能是由孔安國親自告訴司馬遷的。如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的尺碼,乃是由孔安國和司馬遷二人共同設定的。而他們二人是否已知「九」、「六」二數的天道寓意?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總之,孔子屬於所謂「長人」,這是可以肯定的。目前看來,關於孔子的身長,無論是《史記·孔子世家》的「九尺六寸」說,還是海昏侯墓出土屏風的「七尺九寸」說,都很難說是可靠的、如實的。在筆者看來,它們不過是漢人根據當時天道觀的數理而將孔子的身體形象予以「人副天數」,進而神聖化的結果。其中,「九尺六寸」這一尺碼,使用的是老陽、老陰之數,而「七尺九寸」使用的則是少陽、老陽之數。不過,比較起來,設想孔子身長為182.49釐米(「七尺九寸」),似乎更合乎所謂「長人」的常情。另外,一個人一生的身高是在不斷變化的,這兩種尺碼究竟是在說其壯年的身長,還是在說其70歲左右的身高——這也是在客觀地認識孔子的身高時,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
來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