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阿拉伯國家團結即將到來?

2020-12-10 騰訊網

▲央視新聞截圖。卡達副首相兼外交大臣。

海灣阿拉伯國家團結即將到來?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 範鴻達

據總部位於卡達的半島電視臺新聞報導,當地時間12月5日在分別給卡達埃米爾和沙特國王的信中,科威特埃米爾就海灣危機達成最終協議深表高興。科威特埃米爾納瓦夫還分別向卡達埃米爾塔米姆和沙特國王薩勒曼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為制止海灣危機、達成最終協議而付出的努力。此前一天卡達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和沙特外交大臣已經對「兄弟國家」科威特為彌合海灣危機而作出的努力表示讚賞與感謝。

這顯示2017年沙特等多個阿拉伯國家與卡達「斷交」所導致的「海灣危機」有望很快結束,海灣眾阿拉伯國家能否贏來「兄弟般」的團結?

「卡達斷交風波」

2017年6月,沙特、阿聯、巴林、埃及四個阿拉伯國家以卡達「支持恐怖主義」和「破壞地區安全」為由,宣布斷絕與卡達外交關係,並對卡達實施制裁和封鎖。沙特支持的利比亞和葉門政府以及馬爾地夫等國也宣布與卡達斷交,這就是當時國際社會鬧得沸沸揚揚的「卡達斷交風波」。

當時帶頭與卡達斷交的沙特之所以憎惡多哈,是因為長期以來沙特一直是海灣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六個阿拉伯國家的領袖級國家,難以接受本地區兄弟國家對其帶頭大哥地位的挑戰。但基於國家發展的現實需要,當然也有海合會內部矛盾影響,斷交前的幾年間卡達漸漸拉開與沙特的距離,轉而追求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多方位外交,特別是與沙特的死對頭伊朗形成較為友好的交往,在敘利亞、葉門和利比亞的內戰中與沙特也形成了對抗。這自然招致沙特不滿。

卡達政府資助的半島電視臺也時常批評沙特等阿拉伯兄弟國家並招致後者的憤怒,川普上臺後也加大了對伊朗的打壓力度。種種因素疊加,卡達從2017年6月開始遭遇到以沙特為首阿拉伯國家的斷交潮。

沙特等國向卡達提出結束斷交危機的要求,包括卡達撤回駐伊朗外交人員、終止所有與伊朗的軍事合作,關閉半島電視臺,禁止土耳其在卡達駐軍等,但是卡達當時予以拒絕,催生的「海灣危機」因此也沒有得到及時解決。

沙特卡達恩怨之根是伊朗

海合會六個阿拉伯國家中,有一個國家並沒在這輪政治紛爭中與卡達斷交,那就是科威特,且科威特歷來是海合會內部團結的黏合劑,在2014年成功調停沙特、阿聯、巴林要召回駐卡達大使的地區危機。科威特積極推進沙特和卡達關係緩和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息,這也是目前「海灣危機」即將得以解決的重要原因。

此外,海灣地區形勢發展和新冠疫情也推進了沙特和卡達關係的緩解。近期來阿聯、巴林這兩個海灣國家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沙特和以色列的關係也越來越公開,海合會國家與以色列的關係有較明顯的改善,這對本地區的和平發展帶來積極影響。而在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衝擊下,大規模世界性流動嚴重受限,地區內部的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每個海灣國家都能看到的一點,包括沙特和卡達。

2017年「卡達斷交潮」的最大推手是沙特,如今形勢的好轉當然也有賴於沙特態度的改變。當初導致沙特等阿拉伯國家紛紛與卡達斷交的根本原因,是沙特不滿意卡達與伊朗走得太近。

伊朗原本就是沙特頭號敵視國,2017年川普政府上臺後美國立即加大對伊朗的打壓力度,沙特美國在打擊伊朗問題上找到廣泛共識,在這種情況下沙特不能容忍「兄弟國家」卡達與伊朗發展友好關係。

如今主張對伊朗「極限施壓」的川普政府行將終結,至少在口頭上主張對伊朗態度緩和的拜登政府即將上臺,沙特不得不考慮與拜登政府的相處問題,「伊朗因素」對沙特-卡達關係的影響程度大大降低。

海灣團結目前難言樂觀

從目前科威特、沙特和卡達方面傳來的消息來看,如果不出大的意外的話,解決由斷交卡達導致的「海灣危機」的最終協議即將達成,協議細節也將很快公布,海合會六國長達三年多的公開分裂有望馬上結束。但是卡達和沙特、阿聯之間的心理隔閡不會隨著協議的籤署而消失,海合會的團結仍然難以很快降臨。

就卡達而言,其對國家獨立性和外交多元化的追求會繼續下去,大概率事件是卡達仍會與伊朗、土耳其保持較好外交關係。事實上當日前科威特傳出「海灣危機」得以解決的樂觀消息後,土耳其和伊朗外交部立即對此表示了歡迎。卡達國家雖小,但格局很大,已成功舉辦過亞運會,並且正在積極籌備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卡達在國家發展和外交事務上不會輕易聽從於沙特。但沙特很難擺脫海合會「老大哥」的心理,利雅得對海合會國家的指手畫腳也不會停歇。這也是卡達和沙特的長期矛盾。

中東國家間關係歷來變化莫測,一次突發事件就有可能改變某些國家間的關係特徵。近年來中東已呈現「陣營化」——沙特、土耳其、伊朗等國家都有自己的支持者,中東大國的較量往往也會影響區域政策選擇。

除此之外,海合會原本凝聚力有限,沙特這個海合會帶頭大哥不好當,對這些海灣阿拉伯國家來講,正常國家間雙邊關係的構建變得日益重要。

【大眾日報《環球論壇》專欄作者簡介】

範鴻達,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領袖計劃」訪學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海法大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訪問學者,巴勒斯坦希伯倫大學訪問學者,土耳其中東科技大學訪問學者。曾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訪學一年,在伊朗伊斯法罕大學任教一年,掛職援藏一年。已經出版個人專著4部,論文數十篇。廈門衛視、深圳衛視、上海衛視、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多家電視臺時政節目嘉賓。

【大眾日報《環球論壇》專欄簡介】

相關焦點

  • 以色列為何與海灣阿拉伯國家走近
    由於巴以問題的影響,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關係長期敏感而僵冷。但是近期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持續升溫。在上月訪問了海灣國家阿曼之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近日表示將會出訪多個阿拉伯國家。隨著近些年中東地緣政治變動,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可能迎來巨大的外交突破。
  • 卡達支持伊朗,反對海灣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世界今天的分歧比近年來要小得多,正在朝著和解和統一的積極方向前進。只有一個阿拉伯國家——卡達——通過支持穆斯林兄弟會,與伊朗的親密關係,以及資助恐怖組織來反對這個新的阿拉伯共識。多哈是唯一一個反對以色列、阿聯和巴林之間正常化與和平的阿拉伯首都,而且它很可能會拒絕耶路撒冷和其他海灣國家之間進一步的和平發展。
  • ...可以預期幾個阿拉伯國家也會效仿;海灣阿拉伯國家談論伊朗的...
    黎巴嫩真主黨領袖:川普宣布以色列-阿聯協議是因為他需要在選舉前取得「成就」;在阿聯和以色列達成協議後,可以預期幾個阿拉伯國家也會效仿;海灣阿拉伯國家談論伊朗的危險都是為與以色列的關係鋪平道路的「煙霧彈」;呼籲建立一個能提供政治保護的黎巴嫩新政府。
  • 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多元化挑戰為何如此獨特?
    海灣阿拉伯國家在其經濟多元化改革進程中面臨諸多獨有的挑戰。 ——灣叔 縱觀全球所有坐擁豐富石油資源的經濟體,很少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像海灣阿拉伯國家那樣雄心勃勃地推動經濟多元化改革。
  • 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多領域合作逆勢上升
    塔裡克見證的變化,是當前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務實合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上半年,雙方紮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多領域合作逆勢上升。能源貿易增長30%以上,達到近1億噸;新籤工程承包項目總額增長14.5%,已超過100億美元。雙方還積極加強在數位化領域的合作,助力海灣阿拉伯國家經濟復甦和國內經濟多元化。
  • 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在基建、數位化等領域合作逆勢上升
    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在基建、能源、數位化等領域合作逆勢上升——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 創造互利共贏新機遇  「時速320公裡,運行正常,預計30分鐘後抵達吉達站。」沙漠中,一列高速列車在沙特麥加—麥地那高速鐵路(麥麥高鐵)上飛馳,駕駛員塔裡克專注操作,不時通報行駛情況。麥麥高鐵開通兩年多來,他已經駕駛列車往返上百次。
  • 阿拉伯與卡達將對談海灣危機
    沙烏地阿拉伯4日下午宣布解除對卡達的陸海空大封鎖,持續三年半的海灣危機終於解除,這場風波破壞了海灣國家共同防範伊朗的目標,美國川普政府日前積極介入調停,如今聯盟關係可望修復。長期居中調解兩國齟齬的科威特表示,兩國在4日下午已經重啟邊界,恢復陸海空往來。
  • 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在基建、能源、數位化等領域合作逆勢上升——
    塔裡克見證的變化,是當前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務實合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上半年,雙方紮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多領域合作逆勢上升。能源貿易增長30%以上,達到近1億噸;新籤工程承包項目總額增長14.5%,已超過100億美元。雙方還積極加強在數位化領域的合作,助力海灣阿拉伯國家經濟復甦和國內經濟多元化。
  • 海灣國家斷交僵局現轉機:卡達元首抵達沙特參會,海合會各方籤署...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首腦會議5日在沙特西部城市歐拉舉行,成員國當天籤署了一項「團結與穩定」協議。卡達半島電視臺稱,這一協議的籤署標誌著沙特、巴林等海灣國家與卡達之間的斷交危機即將結束。與以往幾次峰會不同的是,卡達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應邀出席本屆峰會,這也是2017年6月沙特宣布與卡達斷交後,塔米姆首次訪問沙特。
  • 旅遊:阿曼是一個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的阿拉伯國家!
    在阿拉伯半島這樣的一個海灣國家之上,就是存在著一個唯一的聖地。它有沙漠,有沙灘,還有著山地,更吸引人們注意的是阿曼那厚重的歷史感。阿曼是一個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的阿拉伯國家,這個國家充滿了自然美景,迷人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這是最好的家庭度假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 海灣斷交危機緣何得以化解
    新華社記者塗一帆  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首腦會議5日在沙烏地阿拉伯西部城市歐拉舉行,與會領導人在峰會上簽署《歐拉宣言》。會議的最大亮點是持續三年半的海灣斷交危機得以化解,沙特等國與卡達恢復外交關係。  分析人士指出,沙特等國選擇在此時與卡達「和好」,既是有意解決海灣阿拉伯國家內部問題以應對「伊朗威脅」,又是在向即將上臺的美國拜登政府示好。不過,鑑於雙方之間矛盾並未得到徹底解決,未來能否實現緊密合作仍存變數。
  • 海灣危機現重大轉機!卡達國家元首將前往沙特出席1月5日海合會峰會
    沙特王儲稱即將召開的將會是「團結」的峰會 沙特國家通訊社當地時間1月4日晚援引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表態稱,即將召開的海合會峰會將會是「團結」的峰會,相關各方將會在峰會上統一立場,為實現共同繁榮和福祉團結一致,
  • 美刊:歐洲版「阿拉伯之春」即將到來?
    資料圖片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6月17日文章 題:為何希臘的騷亂預示著歐洲自己的「阿拉伯之春」的到來震撼希臘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以年輕人為首的抗議活動是表明「阿拉伯之春」起義已經蔓延至地中海北邊的一個跡象嗎?密切關注事態變化的一些專家說,有點相似。
  • 英媒:卡達被周邊阿拉伯國家解除禁運幕後 科威特堅持斡旋見成果
    中國小康網1月7日訊 老馬 海灣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在一次旨在結束周圍鄰國對卡達的禁運的海灣合作委員會首腦會議上簽署了一項「團結和穩定」協議。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親自在機場迎接卡達國家元首埃米爾塔米姆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2017年6月,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巴林和埃及指責卡達支持恐怖主義,切斷了與卡達的外交、貿易和交通聯繫。但擁有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的小國卡達否認了這一指控,並拒絕了原先上述阿拉伯國家提出的結束部分封鎖的條件,有關條件包括關閉總部設在多哈的半島電視臺廣播網。
  • 糧食短缺困擾阿拉伯國家
    上世紀70年代以前,阿拉伯國家糧食基本自給自足,但隨著上世紀70年代中期人口激增和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增大,同時農業在經濟結構中比重下降,部分阿拉伯國家出現了糧食短缺的現象。 進口量是衡量糧食短缺程度的重要依據。2004年以前,埃及每年購進小麥500萬噸左右,而現在已經翻了一番。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六國85%以上的食品依賴進口,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是全球第六大大米進口國。
  •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建交,土耳其為何會強烈反對?
    ▲以色列在1965年佔領西奈半島,埃及曾想用武力奪回,但未成功埃及與以色列建交,不僅使阿拉伯世界的團結受到沉重的打擊,更讓阿拉伯人失去了武力打敗以色列的可能性。阿拉伯國家一致對埃及進行了譴責,甚至還有國家與埃及斷交,而做出此決定的埃及總統薩達特,也在閱兵時被激進的士兵刺殺。
  • 後疫情時代阿拉伯國家旅遊業發展
    2019年是「阿拉伯之春」革命以來埃及旅遊業復甦勢頭最好的一年,其旅遊業產值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5%。但隨著新冠疫情的到來,這一勢頭再次被打斷。從中東地區情況來看,1月份開始海灣阿拉伯國家的民航航班數量每天平均下降1825班次,3月初海灣地區集中爆發疫情以來,隨著疫情管控措施的不斷升級,日航班數量直線下降直至3月底降至全線停運。
  • 海灣國家與黎巴嫩外交爭端擴展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昆鵬):近期,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與黎巴嫩的外交關係變得緊張。23日、24日,沙特、巴林、阿聯、卡達和科威特等海灣國家陸續發布消息,要求本國公民停止前往黎巴嫩,而且考慮到安全因素,要求已經在黎巴嫩的公民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要儘快回國。
  • 海灣斷交危機是否迎來化解曙光
    不過鑑於相關各方的矛盾並未消除,再加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等當事方尚未表態,化解危機的前景仍不明朗。  積極信號  海灣斷交危機始於2017年。沙特、阿聯、巴林和埃及當年6月以卡達「支持恐怖主義」和「破壞地區安全」為由,宣布與卡達斷交,並對其實施制裁和封鎖,隨後又有一些國家宣布與卡達斷交。
  • 深度|海合會峰會之際沙特卡達互開邊境,海灣斷交風波終於有轉機
    一方面,海灣斷交風波已持續三年多;另一方面,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首腦會議將於1月5日在沙特古城歐拉舉行,近期各方不斷釋放「破冰」信號,外界普遍期待,這將成為海灣國家化解糾紛、重歸團結的機會。 有外媒指出,沙特和卡達相互開放陸海空邊境,進一步表明,即將舉行的海合會首腦會議有望結束中東地區長期存在的政治裂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