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真正意義上的動物肉

2020-12-21 新浪財經

來源:格隆匯

來源:科普中國

製作:蘇澄宇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周光宏教授展示國內第一塊培養肉 (圖片來源: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眾號)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蘇澄宇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就在11月18日上午,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誕生。雖然這塊肉只有5g,只有小拇指那麼大一片,估計還不夠你塞牙縫,但確實意義非凡。

國內第一塊培養肉 (圖片來源: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眾號)

人造肉月餅都上市了,這塊人造肉有什麼稀奇?

人造肉不是什麼新鮮事,國內的人造肉風也炒得火熱。今年上半年以來,人造肉的概念股受到不少人追捧。在國內湧現出很多初創企業的同時,眾多傳統的肉企和食品企業也摩拳擦掌地欲推出自己的 「人造肉」產品,「人造肉」漢堡、「人造肉」火腿蓄勢待發。

但這些廠商製造的是真的人造肉嗎?

人造肉在業內共分為兩種。第一種其實還算不上真的肉,因為其主要還是以植物蛋白(大豆),只是口感上接近肉,所以稱為「人造肉」,也算是素食者的福音吧。

第二種則是真的動物肉,這種人造肉是動物幹細胞的分化而來,讓動物肌肉組織生長,從而獲取肉,是一種肉的新的生長方式。

第一種人造肉是植物蛋白製成的,原材料非常容易獲取,製造工藝也不算太難,最難的是「偽造」出動物肉的質感,所以成本不高。現在市場熱推的人造肉概念也都是第一種人造肉。如果實驗室打造的是這麼一種植物人造肉,自然也沒什麼講的意義。

而第二種人造肉和第一種人造肉比起來,不僅製作起來難度大得多,價格也貴得多。2013年,有人吃下了一塊天價漢堡,價值高達25萬英鎊(約人民幣236萬元)。這塊漢堡這麼貴的原因不是它出於某位米其林大廚之手,而正是裡面夾的那塊人造肉。

天價牛肉 (圖片來源:popsci)

直播吃天價漢堡肉 (圖片來源:Culturedbeef.net.)

吃播現場 (圖片來源:Wikipedia)

至於好不好吃,有幸吃到這塊肉的Hanni Rützler評價道:「肉的味道很濃烈,接近真的肉,但沒有那麼多汁。有點鹽和胡椒也許會更好。反正比我預想的要好得多,還行。」聽起來味道也就那樣,估計比平時吃到的午餐肉還差點。

人造肉憑啥這麼貴?

當你知道製造一塊人造肉有多難的時候,你就能明白為啥一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漢堡能價值兩百多萬了。

這塊人造肉的肌肉乾細胞取自牛肉的肩膀,然後在小牛血清(100ml大約人民幣200元)中培養增殖,之後把這些增殖的細胞固定,最後把這些小塊的「肉」切碎弄到一起。因為沒有血管,無法輸送養分,所以長出來的肉只有薄薄一層。

只有把這些薄薄的「肉層」堆起來,才能得到一「塊」肉。一個細胞也就20~30μm,就一塊只有1cm厚的午餐肉,也得大約五百來個細胞才有那麼高。這還只是高度,算上長度和寬度,才是一塊立體的肉。

用這種方式製造出來的肉充其量也就是「細胞」肉或者「蛋白質「肉,不是一大塊完整的肉,只能算得上午餐肉。既然不是真的一大塊完整的肉,這肉質肯定和真的肉有著天差地別的差距,就算真有錢去吃這種人造肉,估計也就當補充蛋白質了。人造肉和美食之間還是有差距的。

哪塊人造肉最好吃?

科學家一直都知道人造肉存在的問題,所以想方設法來讓人造肉口感上更接近真實的肉。

2018年9月,矽谷初創企業New Age meat研發出世界上第一種同時含有脂肪和肌肉細胞的人工培養豬肉香腸,被譽為重現真正肉類味道的一項突破。

人造肉香腸 (圖片來源:Genetic literacy project)

因為加入了脂肪,所以口感上會比單純的肌肉組織更好吃些。如果吃肉只是吃肌肉組織會感覺很乾,而且很難咀嚼,並且說到底還是只能算肉糜的一種。

直到去年12月,以色列公司Aleph Farms推出了第一塊實驗室培育的牛排。

人造牛排 (圖片來源:Futurism)

在筆者看來這才算真的人造肉,而不再是所謂的肉糜。之所以有了「肉」的模樣,是因為整個肉的生長過程是模擬真實的長肉情景。他們將牛的細胞分離出來後,以生物工程的方式重現細胞所需的生長環境。

比起傳統上所使用的1—2種細胞類型,研究團隊試著在三維結構上培養多達4種細胞。製造這種人造牛排需要兩至三周的時間,售價約為50美元(約人民幣350元),比起前面的百萬漢堡已經很便宜了。

至於嘗起來如何,吃過的人表示:「當我們在烹飪時,所散發出的味道相當好,與一般牛排的味道完全相同,嘗起來也比一般牛排有嚼勁。此外用刀切開時也可以看到並感覺到纖維。」但是,人造牛排沒有脂肪,和肌肉與脂肪比例搭配到恰到好處雪花牛排相比,根本沒得比。

最近,哈佛大學也開始在實驗室裡製造人造肉。研究人員從棉花糖機獲得了靈感,用一種高速旋轉的設備(每分鐘3萬轉),利用該高速旋轉讓兔和牛的肌肉細胞在凝膠狀基底上,紡出肌肉纖維。從細胞變成了長纖維,肉的質感理論上比肉糜好上不少。但最後人造肉長出來的樣子真的很像口香糖(或是豬皮)。

哈佛大學的人造肉 (圖片來源:wired)

經過拉扯的測試,可見人造肉有了一定的柔韌性。不過目前還沒人評論味道如何。

說到這裡,你就應該知道南京農業大學研製出的人造肉有多麼不容易了吧。雖然只有5g,但看起來已經很像真的肉了。至於具體的口感和味道如何,還有待進一步報導。

不過不論味道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小塊肉肯定很貴。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問世!吃貨三連問:能吃嗎?怎麼吃?好吃嗎?
    有不少人就想,要是能搞點口感和價格都能接受的「人造肉」出來就好了。說曹操,曹操到!近日,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誕生!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生產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這是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來,我們一睹國內第一塊「培養肉」真容↓↓5克,還不夠塞牙縫吧!
  • 以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製成,中國首個人造培養肉誕生
    中國第一個人造培養肉周一(18日)上午,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誕生,是首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由該校的周光宏教授帶領研究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在培養20天後製造出來。人造肉主要有兩種製造方式,第一種是從豆類、小麥、馬鈴薯等蔬菜中提取植物蛋白,模擬真肉的口感,再加工成與肉類纖維口感相近的「素肉」。第二種是將一塊真肉上的肌肉組織進行細胞分離,然後在容器中加入血清加以培育。
  • 肯德基上市1.99元「人造肉」雞塊,將來的我們還能吃得上真肉嗎?
    4月20日,在肯德基官方高調宣布將於中國測試人造肉新品--「植培黃金雞塊」後,預售名額被瞬間搶購一空。隨後,21日星巴克緊跟著宣布將在中國門店推出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新菜單。▲KFC和星巴克人造肉新品官方海報這意味著,面對肉類消費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國市場這塊香餑餑,國外的人造肉相關企業們終於按捺不住了。也由此引發深思:未來人造肉真的會取代真肉嗎?
  • 人造肉能代替傳統肉嗎?什麼是人造肉?
    據報導,僅中國一個國家一年大概要消耗肉類9000萬噸左右,而隨著的科技手段越來越高,人們開始探尋以人造肉的方式來減緩禽類供應。據悉,目前定義的人造肉分為兩種,一種為大豆蛋白肉。這種肉主要有大豆蛋白製成,實際上是用豆製品對肉類的形色和味道進行模擬而成,因其主要成分是大豆,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肉,而這種大豆蛋白肉目前在市面上很常見,如常見的一些零食「肉乾」等。
  • 「人造肉」怎麼造?造出來的「植物肉」和「動物肉」有什麼區別?
    從人造衛星到人造美女,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能想方設法造出更多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我們的今日話題:人造肉怎麼造?在人造一塊肉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人造肉只是個籠統叫法,人造植物肉或者人造動物肉,才更能表明你嘴裡這塊人造肉的真實屬性。
  • 宜家推出人造肉產品 能否俘獲中國胃?
    根據國內外市場上主流的分類,所謂人造肉主要分為植物基人造肉(以植物蛋白為原料)和細胞基人造肉(以細胞為原料)。 2 人造肉的中國元年 國內人造肉研發正在加速開展。2019年11月,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誕生,成為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
  • 陳根:人造肉能否攪動傳統,替代養殖肉?
    在宣布和盒馬鮮生合作進入中國零售市場當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現漲超7%。至6月30日收盤,Beyond Meat上漲1.9%,達133.98美元。此外,該股市值為89億美元,半年累積漲幅達77%。
  • 1.99元買5塊!肯德基出人造肉「炸雞」,人造肉究竟什麼味道?
    4月20日,肯德基宣布在國內公測「植培黃金雞塊」。該產品以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及豌豆蛋白為原料。官方介紹說,這是雞肉風味植物蛋白製品,也就是人造肉,嘗鮮價1.99元/5塊,目前只接受用戶預購(每個ID限購2份)。預定成功的消費者可在4月28日至30日,在上海、廣州和深圳三地特定的肯德基餐廳購買到。
  • 不用真肉了,肯德基繼賽百味、漢堡王,也開始使用人造肉漢堡
    現在人造肉已經不算是新概念了。在當地時間8月27日,肯德基首次在亞特蘭大的肯德基門店試點出售由植物材料製作的雞塊和無骨雞翅。他們僅僅開售五個小時,店內的存貨便被一掃而光。另一種是利用動物幹細胞製造出的「人造肉」,從活的雞鴨魚牛羊豬身上採集幹細胞,然後在實驗室裡培養。肯德基美國分支的總裁兼首席概念官在聲明中稱:這一產品將令客戶很難發現是以植物為基礎製作,而非真正的雞肉。雖然以植物為原料,但它不完全是素食。
  • 人造肉月餅、人造肉漢堡、人造肉拉麵……人造肉風口來了?國內多家...
    多家國際連鎖餐飲上線植物人造肉產品人造肉可以分為植物肉和培養肉兩大類,目前市場上成熟的製造技術是植物肉,其代表公司主要是 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4月20日,肯德基中國宣布在深圳、上海、廣州試點開賣植物人造肉產品「植培黃金雞塊」,原料是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據悉,該產品一上線便售罄。幾天前,比薩品牌棒約翰和Starfield合作推出的人造肉新品「未來肉比薩」,也正式在全國16個城市近150家餐廳發售。
  • 星巴克在中國推出人造肉菜單,人造肉真的能代替肉嗎?
    4月21日星巴克宣布將在22日推出一份新的由植物蛋白製作的人造肉午餐菜單,而無獨有偶的是,肯德基在前兩天就開始預售人造肉製作的植培黃金雞塊。人造肉的風潮似乎正在來臨,那麼這些人造肉到底是由什麼製作的呢?它們是否真的能真正的代替肉類成為主流呢?核桃帶你來看一看。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逾越哪些鴻溝?
    11月18日,在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中,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與參會學者分享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進展。自2009年起,他和團隊歷時10年獲取了高純度的畜禽幹細胞並維持其乾性,一年前的今天,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第1塊細胞培養肉。
  • 植培雞塊、素肉意面……花樣繁多的「人造肉」你吃得慣嗎?
    就在星巴克上新的2天前,肯德基在中國展開公測的人造肉新產品「植培黃金雞塊」啟動限量預售,4月28日開始消費者可在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指定餐廳換購。在肯德基發布的海報上,「植培黃金雞塊」下方的一行小字標註「雞肉風味植物蛋白製品」,星巴克門店則將新產品的「新意」來源解釋為「100%高蛋白植物肉」。顯而易見,肯德基和星巴克所使用的「人造肉」同屬第一類。
  • 素雞不是雞,人造肉不是肉,記者探訪「人造肉」公司
    (」植物肉「原料)另一種是從動物身上抽取幹細胞,把它擴增培養成肌肉細胞,並且分化成肌肉纖維而成為「肉」。但它們更多的是為齋素人群提供一種口腹快感,口感味道和真肉差距較大,在技術上也屬於加工的層面。(中國的素雞)今天的「植物肉」在理念上和「素肉」有些一脈相承的感覺,但是在感官體驗上,是具有顛覆性的,有了科學的支撐,「植物肉」可以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 人造肉,距離中國大眾餐桌仍很遠
    人造風口,迅速退燒 當地時間2019年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美國上市,成為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IPO首日表現最佳個股。而在中國,五一小長假之後,主營業務中有大豆、豆奶、玉米等的上市公司,只要跟「人造肉」概念沾邊都普漲。 實際上,這並非人造肉首次火爆。
  • 肯德基的「人造肉」雞塊,1.99元能買5塊,用的原材料確實挺廉價
    但在眾多反對聲中也有網友表示認同「人造肉」的存在,認為這種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減脂人群的福音,也非常健康,並且不用去捕殺動物,能夠保護人與動物之間的平衡,更不會因動物身上的細菌感染上一些疾病,不管哪一方面對於人類而言都是有益的。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記者孫燕明)11月下旬,宜家宣布在中國推出植物蛋白肉丸、素熱狗等植物蛋白產品。近一年來,隨著肯德基、喜茶、奈雪和周黑鴨等陸續進入「人造肉」市場,人造肉對於消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產品超過300個,包括牛排、肉餅等品種,每500克零售價大多高於同類肉製品,有些人造肉的顏色、形狀與肉製品相比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消研所盤點
    //相比國際市場的速食和炸物,人造肉上到中國餐桌後,內容和可能性明顯豐富了起來。在去年熱潮之後,將人造肉搬上中國餐桌又一次引發話題。何為人造肉?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植物肉」,主要是用大豆、豌豆的植物蛋白、胺基酸和脂肪混合而成。二是「培育肉」,主要從活體動物身上提取少量幹細胞,再在實驗室裡將其培養為肌肉組織。
  • 人造肉為什麼那麼貴?
    不少人都在預測,人造肉是否能在兩年內被作為日常食材之一,頻繁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這個預測可能真的會實現,日前,南京農業大學發布微博,「官宣」了我國第一塊人造肉的誕生;就在昨天,人造肉已經正式開賣了。人造肉是怎麼造的?
  • 星巴克、肯德基相繼入局人造肉市場,人造肉成為餐飲行業新風口?
    ■作者黑馬君 | 黑馬品牌(ID:heimapinpa近日,肯德基正式宣布在中國限時開啟植物肉雞塊公測,隨後,星巴克也宣布將於本周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單。兩大餐飲巨頭接連高調宣布推出人造肉產品,諸多消費者紛紛猜測,難道這是人造肉即將全面進入到中國市場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