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流子遷移率測量方法總結

2020-12-16 電子產品世界

  0 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03923.htm

  遷移率是衡量半導體導電性能的重要參數,它決定半導體材料的電導率,影響器件的工作速度。已有很多文章對載流子遷移率的重要性進行研究,但對其測量方法卻少有提到。本文對載流子測量方法進行了小結。

  1 遷移率μ的相關概念

  在半導體材料中,由某種原因產生的載流子處於無規則的熱運動,當外加電壓時,導體內部的載流子受到電場力作用,做定向運動形成電流,即漂移電流,定向運動的速度成為漂移速度,方向由載流子類型決定。在電場下,載流子的平均漂移速度v與電場強度E成正比為:

  

 

  式中μ為載流子的漂移遷移率,簡稱遷移率,表示單位電場下載流子的平均漂移速度,單位是m2/V・s或cm2/V・s。

  遷移率是反映半導體中載流子導電能力的重要參數,同樣的摻雜濃度,載流子的遷移率越大,半導體材料的導電率越高。遷移率的大小不僅關係著導電能力的強弱,而且還直接決定著載流子運動的快慢。它對半導體器件的工作速度有直接的影響。

  在恆定電場的作用下,載流子的平均漂移速度只能取一定的數值,這意味著半導體中的載流子並不是不受任何阻力,不斷被加速的。事實上,載流子在其熱運動的過程中,不斷地與晶格、雜質、缺陷等發生碰撞,無規則的改變其運動方向,即發生了散射。無機晶體不是理想晶體,而有機半導體本質上既是非晶態,所以存在著晶格散射、電離雜質散射等,因此載流子遷移率只能有一定的數值。

  2 測量方法

  (1)渡越時間(TOP)法

  渡越時間(TOP)法適用於具有較好的光生載流子功能的材料的載流子遷移率的測量,可以測量有機材料的低遷移率。

  在樣品上加適當直流電壓,選側適當脈衝寬度的脈衝光,通過透明電極激勵樣品產生薄層的電子一空穴對。空穴被拉到負電極方向,作薄層運動。設薄層狀況不變,則運動速度為μE。如假定樣品中只有有限的陷阱,且陷阱密度均勻,則電量損失與載流子壽命τ有關,此時下電極上將因載流子運動形成感應電流,且隨時間增加。在t時刻有:

  

 

  若式中L為樣品厚度電場足夠強,t≤τ,且渡越時間t0τ。則

  

 

  在t0時刻,電壓將產生明顯變化,由實驗可測得,又有

 

  式中L、V和t0皆為實驗可測量的物理量,因此μ值可求。

  (2)霍爾效應法

  霍爾效應法主要適用於較大的無機半導體載流子遷移率的測量。

  將一塊通有電流I的半導體薄片置於磁感應強度為B的磁場中,則在垂直於電流和磁場的薄片兩端產生一個正比於電流和磁感應強度的電勢U,這稱為霍爾效應。由於空穴、電子電荷符號相反,霍爾效應可直接區分載流子的導電類型,測量到的電場可以表示為

  

 

  式中R為霍爾係數,由霍爾效應可以計算得出電流密度、電場垂直漂移速度分量等,以求的R,進而確定μ。

  (3)電壓衰減法

  通過監控電暈充電試樣的表面電壓衰減來測量載流子的遷移率。充電試樣存積的電荷從頂面向接地的底電極洩漏,最初向下流動的電荷具有良好的前沿,可以確定通過厚度為L的樣品的時間,進而可確定材料的μ值。

  (4)輻射誘發導電率(SIC)法

  輻射誘發導電率(SIC)法適合於導電機理為空間電荷限制導電性材料。

  在此方法中,研究樣品上面一半經受連續的電子束激發輻照,產生穩態SIC,下面一半材料起著注入接觸作用。然後再把此空間電荷限制電流(SCLC)流向下方電極。根據理論分析SCLC電導電流與遷移率的關係為

  J=pμε1ε0V2/εDd3 (7)

  測量電子束電流、輻照能量和施加電壓函數的信號電流,即可推算出μ值。 (5)表面波傳輸法

  將被測量的半導體薄膜放在有壓電晶體產生的場表面波場範圍內,則與場表面波相聯繫的電場耦合到半導體薄膜中並且驅動載流子沿著聲表面波傳輸方向移動,設置在樣品上兩個分開的電極檢測到聲一電流或電壓,表達式為

  Iae=μP/Lv. (8)

  式中P為聲功率,L為待測樣品兩極間距離,v為表面聲波速。有此式便可推出μ值。

  (6)外加電場極性反轉法

  在極性完全封閉時加外電場,離子將在電極附近聚集呈薄板狀,引起空間電荷效應。當將外電場極性反轉時,載流子將以板狀向另一電極遷移。由於加在載流子薄層前、後沿的電場影響,因而在極性反轉後t時間時,電流達到最大值。t相當於載流子薄層在樣品中行走的時間,結合樣品的厚度、電場等情況,即可確定μ值。

  (7)電流一電壓特性法

  本方法主要適用於工作於常溫下的MOSFET反型層載流子遷移率的測量。

  對於一般的MOSFET工作於高溫時,漏源電流Ids等於溝道電流Ich與洩漏電流Ir兩者之和,但當其工作於常溫時,洩漏電流Ir急劇減小,近似為零,使得漏源電流Ids即為溝道電流Ich。因此,對於一般的MOSFET反型層載流子遷移率,可以根據測量線性區I―V特性求的。

  3 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共指出了七中載流子遷移率的測量方法,除此之外,還可採用漂移實驗、分析離子擴散、分析熱釋電流極化電荷瞬態響應等方法進行載流子遷移率的測量。

相關焦點

  • UT Austin劉遠越 JACS:為什麼二維金屬硫屬化物的載流子遷移率低?
    然而,單層的二維金屬硫屬化物往往具有較低的載流子遷移率並且在不同實驗條件下測量結果不盡相同,且通常在室溫下小於300cm2V-1s-1。作為對比,矽和砷化鎵在室溫下其電子遷移率約為1400和8500cm2V-1s-1。這個顯著的差距極大的限制了二維金屬硫屬化物作為高遷移率半導體組件的應用,因此,充分理解遷移率限制因素以及找到較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材料極其重要。
  • 苦等140年後,一個新公式奠定半導體電學測量新裡程碑
    這篇文章的名字十分簡單:「Carrier-resolved photo-Hall effect」,意為「能解析載流子信息的光霍爾效應」。文章中介紹了一種全新的測量方法,能夠同時測量導電材料中兩種載流子的重要信息,可以為新型的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光電材料提供有力的檢測手段和指導方向;同時,這一突破可以讓我們更加詳盡地了解半導體的物理特性,對研發和改進半導體材料有著重大意義。
  • 淺析霍爾傳感器測量轉向的方法
    淺析霍爾傳感器測量轉向的方法 工程師譚軍 發表於 2018-10-07 15:39:00   霍爾傳感器     霍爾傳感器是根據霍爾效應製作的一種磁場傳感器
  • 測量範德堡法電阻率和霍爾電壓
    範德堡法電阻率測量人們通常使用範德堡法(vdp)推導半導體材料的電阻率。這種四線方法用在擁有四個端子、均勻厚度的小的扁平形樣本上。電流通過兩個端子施加到樣本上,透過相反的兩個端子測量電壓下跌,如圖1所示。
  • 【4200 SMU應用文章】之實例篇:測量範德堡法電阻率和霍爾電壓
    範德堡法電阻率測量 人們通常使用範德堡法(vdp)推導半導體材料的電阻率。這種四線方法用在擁有四個端子、均勻厚度的小的扁平形樣本上。電流通過兩個端子施加到樣本上,透過相反的兩個端子測量電壓下跌,如圖1所示。
  • 《Acta Materialia》鋁鎂體系擴散和原子遷移率的實驗與計算研究
    導讀:本研究報導了一種集成的實驗和計算方法,可以對Al-Mg系統中的fcc和hcp相進行可靠的原子遷移率評估,獲得了無法實驗測量的亞穩態相(即hcp Al和fcc Mg相)的擴散數據,將有助於合金的設計優化。
  • 半導體內載荷子特徵參數增至7個 包括電子和空穴的遷移率
    半導體內載荷子特徵參數增至7個 包括電子和空穴的遷移率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10-15 17:26:11
  • 女生體脂率怎麼測量
    核心提示:其實體脂率對於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以及身型有著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男性朋友還是女性朋友身體裡面都是有體脂率的,並且佔據了一定的比例,又被稱為了體脂百分數,主要是反映出身體裡面含有了多少脂肪,那么女生體脂率怎麼測量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 霍爾效應傳感器可測量磁場和檢測位置
    這個力是載流子速度和磁場強度的一個係數。最終在寬度為w的材料的觸點VH(+)和VH(-)之間測到的霍爾電壓正比於磁場的通量密度。儀器配置霍爾效應傳感器的支持設備包括用於提供電流Ic的電流源和用於測試觸點VH(+)和VH(-)之間霍爾電壓的電壓表。有些方案還採用負載電阻RL用於電壓測量,如圖2所示。
  • 淺談萬用表測量電阻的幾種方法
    這次的主題是談談用萬用表來測試電阻的幾種不同的方法,以及這些方法會給測試的準確度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它們的其他方面的特點。在這裡,主要介紹三種不同的測試方法:雙線法;四線法;六線法。下面逐一介紹一下這幾種方法的特點,並在最後做一些簡單的總結。
  • 地籍測量中的控制測量方法
    地籍控制測量包括基本控制測量和圖根控制測量,分為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控制測量,常用的方法有GPS測量、導線測量、幾何水準測量、光電測距(EDM)三角高程測量等。此時,作為傳統測量手段的導線測量就體現出了它的作用,在現在全站儀普及的情況下,導線測量的工作量也大大降低了。在地籍測量中,導線測量的方法主要用於圖根控制測量,由於地籍測量的點位精度要求高,控制點密度大,所以導線測量一般布設為導線網,偶爾也布設成符合導線,採用嚴密平差的辦法進行計算。
  • 姓氏分布與人口遷移
    以姓氏分布為基礎,利用不同空間尺度的系統分析,配合運用指標分析、聚類分析、因素分析等社會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可以探討與人口遷移相關的許多問題,如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事件、地理隔離對群體結構的影響、人口遷移率的計算等,為研究人口遷移問題提供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