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平 文/攝
走進紫南村農家書屋,一幅閱讀的風景映入眼帘。
圖書通借通還、讀者自主操作智能借還設備、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會、農家書屋與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實現資源共享、打造「4:30學堂」……在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紫南村農家書屋,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圖書借閱、讀書分享交流等服務,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元旦前走進這家農家書屋時,馬上感受到濃濃的閱讀氛圍,一幅閱讀的風景映入眼帘,紫南村黨委倡導的「多讀書、讀好書」的閱讀理念更是影響了該村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
不斷推動創新發展
紫南村農家書屋成立於2015年6月,是南莊鎮基層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這家農家書屋在成立之初就納入佛山市禪城區聯合圖書館服務體系。2018年5月,為配合新時代下紫南村文化升級要求,紫南村順利完成農家書屋場館升級改造工程。新場館面積達350平方米,藏書3萬冊,每年更新書籍種類達到60多種。
「良好的閱讀環境、豐富的館藏資源以及先進的設備配套獲得了群眾的認可,取得了良好服務效益。」紫南村黨委委員盧新勤告訴記者。新場館設有圖書閱覽區、報刊閱覽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公共電子閱覽室等,是紫南轄區企業員工、紫南村村民及周邊社區居民圖書借閱、學習、文化交流、日常休閒的重要場所。如今,紫南村農家書屋全年圖書借閱量近4萬冊。
「館內圖書分類清晰,嚴格按分類編號、登記、上架。館內還配置了自助借還機、射頻識別技術(RFID)門禁等現代化設備,全面實現RFID技術應用。」紫南村農家書屋管理員梁玉雁如數家珍地對記者說。館內圖書實現全市通借通還,提供無障礙、零門檻、便捷便利圖書借閱服務。此外,讀者還可以使用配套的自助借還設備,自行操作借閱館內文獻資源。
「沒有書屋之前,我們都是在家裡看看電視、玩玩手機遊戲,現在有了一個這麼好的讀書環境,我們都喜歡到這裡來看看紙質的圖書報刊和電子讀物。」紫南村村民邱靜怡說,許多村民自發來到農家書屋裡,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了解致富信息,學知識長見識。
盧新勤表示,他們正不斷推動農家書屋創新發展,努力將紫南村農家書屋打造成為服務面向社會、服務形式多樣的文化閱讀前沿陣地,成為村民和周邊群眾度過閒暇時光的好地方。
不斷延伸服務範圍
「群眾憑二代身份證,即可享受免費借閱書籍服務。無二代身份證的學生、港澳居民、外籍人士等憑戶口本、護照或其他有效證件,填寫申請表格,也可辦理借閱證到場借閱書籍。」梁玉雁仔細地向記者介紹。
該農家書屋服務人群包括紫南村戶籍人口6500多人,轄區新紫南人7300多人,還有周邊社區居民。「每天放學我都會去農家書屋看書,這邊書種類蠻多的,而且離家還近,特別好。」在紫南小學讀二年級的潘偉峰說,讀書讓他們的課後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為進一步豐富農家書屋服務項目,農家書屋與紫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打造「4:30學堂」,為學生放學後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閱讀環境。同時,書屋通過定期開展故事分享會、讀後感寫作等讀書活動,培養青少年閱讀興趣。
一場青少年讀書分享會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領讀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述繪本故事,小朋友則聽得入迷。「讀書會有效培養和提升了青少年的閱讀興趣,也帶動農家書屋的活力。」梁玉雁認為,紫南村農家書屋延伸了服務範圍,拓展服務陣地,精彩的讀書活動有力推動了全民閱讀,更好地體現了農家書屋的價值,更好地踐行農家書屋的服務理念。
不斷實現數位化閱讀
2017年,佛山市禪城區圖書館順利建成數字農家書屋資源平臺。該平臺以「科技入戶、服務『三農』」為宗旨,設置了「農家期刊閱覽室」「農業百科全書」「報紙閱覽室」「服務新『三農』」「農業圖譜圖鑑欣賞」等閱讀板塊,包含期刊、工具書、報紙等,內容涵蓋農業生產、種植技術、養殖技術、農業經濟與工程等多方面,並按主題分類推送。
在佛山市禪城區委宣傳部、區文廣旅體局指導下,紫南村農家書屋接入該平臺,進一步實現農家書屋數位化閱讀、網絡化管理,極大提升了農家書屋整體建設水準,更好地滿足了基層農民群眾對專業知識的閱讀需求。
記者了解到,紫南村農家書屋作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充分發揮該資源平臺優勢,精心挑選優秀的數字資源,並開展知識講座和道德講堂宣講活動。梁玉雁說:「開放服務期間,紫南村農家書屋將地方戲劇、科技知識、生活常識、專家講座等優秀影視資源等推送給廣大讀者,拓展農家書屋服務項目,豐富來館讀者業餘文化生活。」
盧新勤表示:「今後,紫南村農家書屋將創新提升服務效能,把握當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建機遇,爭取創建成為禪城區文旅融合時代下首家多功能型農家書屋,以優質資源、出色服務、多元平臺服務村民。」
農家書屋不僅是紫南村一項重大惠民工程,更是紫南村新時代文明傳習所的重要組成部分。農家書屋的開放有效增強了紫南村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提升仁善紫南整體形象,與當前的廣府家訓館、佛山好人館、紫南村史館等一同成為紫南村在新時代下開展文明傳習工作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