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胡說有理
奶粉業務敗走中國的日本明治,卻在大力氣進攻中國液奶市場。
4月15日,明治中國蘇州工廠中文網站掛出消息顯示,明治以約合18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在中國運營澳亞牧場的母公司25%股權。
隨著這則公告的披露,也讓胡說有理注意到,這家於2013年在中國市場推出明治低溫醇壹牛乳和明治酸奶的日本企業,在中國根本沒有自己的奶源。其在中國銷售的酸奶目前基本採用部分復原乳加工;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在中國放在冷藏櫃裡銷售的低溫牛奶,並非業內公認發最好牛奶——巴氏殺菌鮮奶,實則就是一款高溫殺菌奶。
就是這些在專家看來並非算是更優質高端的產品,卻在中國賣出了更高的價格。
1.
明治18億中國收購牧場
4月15日,日本在中國100%持股的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官方掛出一則通告: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可持續增長,日本明治與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的AustAsia Investment Holdings Pte LTD.(以下簡稱「AustAsia公司」)的股東-Japfa LTD.(以下簡稱「Japfa公司」)達成股權轉讓協議,以2.544億美元(約合280億日元* 1)的價格收購AustAsia公司25.0%的股份。在完成股權收購後,AustAsia公司將成日本明治的關聯公司。
對於此次收購的目的,日本明治表示,目前其在中國從事的業務包括牛奶及酸奶業務,冰淇淋業務以及零食業務,在中國的業績正處於穩步增長階段。特別是冷藏牛奶業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該業務以華東地區為中心的銷售顯著增長。也正因如此,明治計劃繼續擴大已在中國建立的位於蘇州的牛奶及酸奶生產基地)的產能(產能擴張部分於2021年春季投入運營),並計劃在天津建設新廠(2022財年下半年投入運營)。
其實,在本次收購前不久的3月25日,明治蘇州官網上就掛出了一則消息,稱為了擴大中國市場,決定增加牛奶和酸奶的生產線。此次收購牧場,很顯然,明治是為了這些生產線的擴容提前備好奶源。
2.
沒有奶源的明治下了大本錢
據了解,2011年,日本明治在中國成立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並於2013年推出「明治醇壹牛乳」和「明治保加利亞式酸奶」。
不過明治在中國始終並未有自己的奶源,一直需要第三方為其提供奶源,澳亞牧場就是明治的奶源供應商。
那麼,澳亞牧場又是什麼背景呢?
「澳亞牧場隸屬於新加坡上市公司佳發Japfa LTD」,有業內人士向胡說有理介紹,該牧場奶源品質的確很高,其奶牛日均產奶量也比國內很多牧場要高,伊利、蒙牛都是其重要的合作夥伴。
澳亞牧場(英文名稱:Greenfields)官方介紹了品牌的歷史:2000 成立Greenfields品牌,並在印尼瑪琅設立加工廠;2003 成立新加坡AustAsia Food Pte Ltd;2009年進入中國並開始大型牧場運營,2009年-2017年在中國山東和內蒙古運營7家大型牧場;2014年在中國成立Greenfield綠田源品牌;2017年,Greenfield的品牌中文名改成「澳亞牧場」。
據悉,澳亞牧場除了給各大企業提供原奶,也有自己的終端鮮奶、酸奶等餐品,並進入家樂福、大潤發等大型商超銷售。
如今,明治以約合18億人民幣的價格入股澳亞牧場的母公司,在胡說有理看來,這算是賣了個好價錢,而這也進一步說明,外資乳企發力中國市場,也非常看重擁有自有奶源了。
胡說有理注意到,2019年7月,為了獲得更穩定的優質奶源,新希望乳業也宣布以總計7.09億元入股現代牧業,持股9.28%,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要知道,現代牧業在全國擁有26個萬頭規模牧場,23萬頭優質奶牛,無論是規模還是知名度,都要遠遠超過澳亞牧場,對比新希望入股現代牧業的價格,明治收購澳亞牧場算得上是很捨得花錢,而這也進一步說明,在中國發展乳業,首當其衝得擁有優質奶源!
2.
高價收購背後的明治產品真相
如同上述明治所言,其不惜重金入股中國牧場資源的根本原因,是要在中國擴張酸奶和牛奶市場。
然而,也是由於這條收購新聞,平常從未選購過明治牛奶的胡說有理注意到,明治入主澳亞牧場,或許還有另一個難言之隱:明治在中國銷售的酸奶,並非100%採用鮮奶,而是用部分奶粉復原加工的,而其在中國銷售的低溫冷藏牛乳實為「高溫殺菌奶」!
①明治牛奶被指「偽巴氏奶」
明治在中國主打的乳製品之一就是明治醇壹牛奶。
目前,我國涉及液態奶的國標有《巴氏殺菌乳》、《滅菌乳》、《調製乳》、《發酵乳》等。
國標規定,只有巴氏低溫殺菌乳才可以叫「鮮奶」。
滅菌乳也就是消費者熟悉的保質期半年甚至更長的常溫奶。其分為幾種情況,一種是100%採用生乳加工,可稱為「純牛奶」;另外就是全部採用復原乳或者部分復原乳加工,包裝上均需要明示「復原乳」或者「含XX%復原乳」。
回到明治這款牛奶產品,胡說有理注意到,其包裝材料與消費者常見的屋頂紙盒包裝的巴氏奶基本無區別,且明示需要低溫冷藏,保質期為15天。
那麼,這果真是一款低溫巴氏鮮奶嗎?答案是「不」!
因為在這款產品外包裝上,還直接標註著「高溫殺菌乳」;再看產品執行標準,並非上述兩個國標,而是企業標準。
那麼,這個既非巴氏鮮奶又非常溫滅菌奶的產品,到底屬於哪類奶產品呢?
「一直以為明治牛奶是巴氏鮮奶,看來是上當受騙了」,有消費者這樣告訴胡說有理,「以後絕對不買了」!
「一款在中國銷售的牛奶,連產品屬性或歸類在中國國標中都找不到對號入座的位置,那這種產品叫就什麼品類的產品呢?」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向胡說有理表示,就算是採用新技術,企業也無需在產品包裝上標註技術類型,相反應該需要標註的是,這是什麼類型牛奶,執行我國哪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即便是企業標準也不能脫離國家標準存在,你總得有個說法告知消費者吧」,王丁棉說:「放在冷藏櫃裡銷售,乍一看很容易迷惑消費者,讓消費者誤以為是『巴氏鮮奶』,然而其採用的高溫殺菌方式,在活性營養物質方面一定是不如巴氏低溫殺菌乳,這種打擦邊球的牛奶只不過是『偽巴氏奶』!
「因為這並非涉及到食品安全問題,所以沒人管」,中國乳業知名專家顧佳升接受胡說有理採訪時無奈地表示。
②:明治酸奶復原乳加工
明治在中國另一主打產品就是酸奶了。在明治天貓和京東旗艦店,胡說有理發現,明治蘇州工廠生產銷售的保加利亞式酸奶、清耀低脂肪酸奶等,都不是完全採用生鮮乳加工,原料均採用了部分奶粉。
要知道,儘管我國發酵乳產品是可以允許用奶粉加工,但需要在產品包裝上明確標註相關信息,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復原乳」。不過,在我國一直倡導乳企用更新鮮的生牛乳加工優質乳製品的當下,明治這些在售的低溫酸奶為何要添加一部分奶粉呢?
「這種復原乳酸奶,可能有幾個方面原因」,王丁棉接受胡說有理採訪時表示,使用奶粉還原成本低,生鮮牛乳成本高;另外有些乳企因為沒有牧場資源,收購不到足夠的新鮮牛奶,使用奶粉加工的話就可以減少收購生鮮奶源的壓力,在儲備使用上就有很大的便利性。
「用奶粉替代生乳,不說簡單方便,更重要的是便宜啊」,顧佳升接受胡說有理的諮詢時也如此表示。
③專家稱兩款高價產品夠不上高品質
值得注意到是,明治上述產品在中國走的是高價路線。
譬如950毫升裝的高溫殺菌醇壹牛奶京東價27.5元;而在去年11月份召開的中國奶業新鮮峰會上,被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王加啟公開稱是「上海能找到的最好鮮奶」的光明優倍鮮奶,其950毫升售價才21.1元。另外,北京三元950毫升裝極致72度巴氏殺菌鮮奶26.8元。
明治用部分復原乳加工的酸奶價格更是高得離譜,以清耀低脂肪含70%復原乳原味酸奶為例, 100g的8聯杯價格27.9元;蒙牛的冠益乳是一款保健食品,作為一款具有調節腸胃功能的高端酸奶,其採用的是生鮮乳發酵,100克的8聯杯價格僅為19.9元。
「高價不一定就是高端產品」,王丁棉向胡說有理表示,一款真正的高端好產品要參考多個方面和環節看,首先看其是否採用優質新鮮奶源;另外看加工工藝是不是採取了比較溫和的殺菌溫度,從而儘量減少營養流失和破壞;第三要看產品是否儘量保持更多的活性物質;還有看產品的新鮮度。
「綜合這些,才基本夠得上高端產品」,王丁棉認為,復原乳、採用高溫殺菌方式的牛奶製品肯定夠不上優質高端產品。
「中國有不少消費者迷信國外的產品,以為國外的就是最好的」,有業內人士還向胡說有理表示,產品賣高價,即便銷售壓貨,但企業受損要小很多;如果賣低價,消費者不認可,企業也很難切入市場。
4.
明治奶粉數年前敗走中國
其實,明治乳業在中國的發展並不是很順利。早在2013年10月,明治奶粉中國總部明治乳業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發布「停售明治珍愛系列的聲明」,這在當時也是很多年來首個知名奶粉企業公開宣布放棄中國這個巨大的嬰幼兒奶粉市場。
彼時,業內人士曾向在報社工作報導此事的胡說有理表示,明治奶粉放棄中國市場的原因大致與核汙染輻射事件、中國乳業新政出臺對其形成的競爭壓力等都有關係。
如今,在中國將重心放在牛奶和酸奶業務上的明治乳業,也的確趕上了一個好時機。更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當下,中國政府相關部門今年2月發出倡導,建議國民每天多飲奶尤其是多選酸奶。
不過乳業專家顧佳升明確表示,要喝奶就得優先喝好奶,好奶的第一選擇一定是巴氏低溫殺菌奶。
「在中國做液態奶市場,奶源是重要的一個環節,而這也正是明治的短板,收購澳亞牧場正是為了彌補這個短板缺口,意即是我也擁有奶源基地,從而會提升消費者對明治的信任度」,王丁棉向胡說有理表示,中國的巴氏奶、酸奶還有很大的市場上升空間,但這是指傳統正規的產品,若要以打一些擦邊球或忽悠的營銷手法去搶奪市場,消費者未必會繼續朦懂下去選擇這一類不明不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