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熱線網-瀋陽晚報訊 不久前,遼寧葫蘆島連山區新臺門鎮挖掘鉛鋅礦的礦工們意外掘出遼西巨型溶洞,進洞查看幾十米後險些迷失方向。一位記者進洞探險100米後又發現了很多個洞口,不久開始返回,第三次才找到了來時入洞的路線。葫蘆島市地質勘察人員在首次進洞100米後也開始返回。
礦工和記者入洞探秘
5月19日晚上發現溶洞後,採礦負責人沒有讓工人繼續開鑿礦石,準備第二天天亮後查看溶洞情況。20日上午,三名礦工首次進洞查看。「洞穴的周圍都是溼滑的黃泥漿,剛進洞幾米遠,一個呈45度傾斜的石縫像一張巨大的嘴一樣,準備吞噬著我們。」曾經進入洞中的礦工張永安告訴記者。「在艱難地爬過這個石縫之後,又是一個陡峭的斜坡,我們三個互相拉著,向前探索。」進洞十幾米遠,張永安就被眼前的景象徹底迷住了。在燈光的照射下,他們看到整個洞穴的頂部布滿了潔白的東西,像冬天冰溜子似的晶瑩,而地面上,質地和洞頂那些東西一樣的「柱子」和「寶塔」到處都是。這三位工人以為這些東西是冰,可能是因為洞中寒冷。
張永安用手一摸,發現那些東西不是冰,而是一種光滑的石頭。過了一段時間,張永安不見了同伴,就呼喊起來,洞外的應答聲讓他辨別清楚了方向,終於走出了溶洞。
5月28日,一位記者入洞探險。在經過幾分鐘近乎掙扎的爬行後,一個巨大的穹隆出現在眼前:頂上是零星的鐘乳石,下方是不見底的深坑。通過這裡,只有沿側面極滑的斜坡行走。又經過一段狹窄的只能側身經過的壕溝,轉過了一個巨大的平臺,記者眼前一亮:這簡直就是一片鐘乳石森林!無論是地面還是棚頂,密布的鐘乳石仿佛是有人精心布置的。
又向前行進了幾十米,這幾十米可不是簡單地走,完全是手腳並用地攀登、爬行,而嚮導的探照燈電力也開始有不足的跡象。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開始返回。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位曾經多次進洞的嚮導在返回的路上,迷路了!在兩次進錯洞口之後,進洞者第三次找到了出洞的路線。
專業人員進洞勘察
6月2日,葫蘆島市地質勘察人員首次進入溶洞,初步推斷該溶洞可能貫通整個山脈,形成於4億年前。「這個洞穴的形成年代估計在寒武紀到奧陶紀之間,距離今天的時間大約有4億年左右……」2日,葫蘆島地質勘察院的姚富強工程師等專業地質勘察人員初步分析。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工作,地質工作者在深穴中採集了巖石標本,並對洞穴位置進行了準確的定位。據一位參與考察的地質工作者講,洞穴中的景觀「很壯觀,很漂亮」!
根據洞穴內的溼度和觀察鐘乳石端段水滴速度等情況,地質人員認為,這裡的溼度顯然比南方一帶盛產溶洞地區的溼度低很多。「在這樣的條件下,冬天枯水期鐘乳石不生長,大約每1000年,這裡的鐘乳石生長也不過20毫米左右……」
經過計算,該溶洞精確坐標為:東經120度27分0.4秒、北緯40度49分13秒。溶洞位於漢溝附近,洞穴走向初探為南西15度。「在洞穴中,我們發現灰巖中有泥質砂巖的夾層,現在看到的泥漿,主要是這些砂巖隨水流落下而形成。」一位專家解釋說。鐘乳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灰巖中的碳酸鈣轉化成鐘乳石,水起了決定性作用:在洞穴中,碳酸鈣與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碳酸氫鈣隨水流向低處流去。而這個反應是可以逆轉的,由於水流速度緩慢,碳酸氫鈣又重新轉化成了碳酸鈣,並逐漸積累,形成了如今看到的石柱、石筍、石劍等鐘乳石。
有專家猜測,這個溶洞有可能與西邊幾公裡外以前發現的另外一個溶洞貫通。如果進行水的染色試驗,試驗成功,染色劑從一邊流入,從另外一邊流出,那麼兩個洞穴肯定相互貫通。
地質人員根據經驗判斷剛剛發現的溶洞即使不與前面提到的溶洞相連,也應該有與外面相通的地方:「洞穴裡空氣並不稀薄,而且人呼吸沒有感到任何困難,顯然,洞內的空氣與外界是可以交換的。」(葫蘆島日報供稿)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