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在《中學時代》雜誌發表,持續品讀漢字,希望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助力。
俯仰字裡乾坤,參悟人生智慧。品讀漢字,品讀人生。
《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文:劉繼銳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一個「德」字,蘊含著太多的人生智慧和治國方略。不僅關乎個體的修身養性,還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
「德」字的意義都蘊藏在字形裡了,按照漢字「視而可識,察而見意」的特點,不難看出「德」字的本意,即:走在路上,要用眼睛觀察,看自己走得是不是合乎尺度,是不是走得「正」,走得「直」。金文的「德」字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心」字,意思更加明確,走在路上,不僅要用眼睛觀察,還要用心思考,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禮義法度。
德在中國有很深的歷史傳統,德,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較早提出「德治」理念的人是西周時期的周公,他主張「明德慎罰」「敬德保民」。齊國丞相管仲所說的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強調的同樣是「德治」,他說:「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儒家鼻祖孔子明確提出了為政以德的觀點,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而集儒家思想大成的另一部著作《大學》,更是把道德推到了「大學之道」的高度,《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推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德」。一個人的修行,在心為德,外化為禮。「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得以教化,國家得以治理。到了西漢,董仲舒主張治國要「大德而小刑」(《春秋繁露·陽尊陰卑》)。唐朝時,太宗李世民奉行的「明刑弼教」,包含了法治與德治的雙重內容,一方面制定唐律,推行法治;一方面「貞觀修禮」,推行德治,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
2001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這是治國方略的一大創新。其中,既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道德「禁於前」,法律「懲於後」。道德主「內」,法律主「外」,法律與道德共同規範和制約人的行為。只講德治不講法治,道德就失去保障;只講法治不講德治,法律也難以深入人心。
我們常說:積德行善,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德行需要常修,厚德方能載物。做個厚德的人,與人為善,予己為善,讓「厚德」溫暖心靈,讓「明德」普照世間。
壹點號銳視角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