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州機場、高鐵、高速等交通規劃建設廣受關注,蘇州灣公眾號多次推送文章涉及相關話題。近日,蘇州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黨委書記陸文華發表題為《高標準構築立體交通體系 高起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一文,蘇小灣分析認為,此文大視野、大格局,其中還有多個項目和蘇州灣發展關係重大,特此摘錄全文與大家分享。原文載於蘇州日報。
高標準構築立體交通體系
高起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改革開放40年來,蘇州交通基礎設施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從交通網絡看,高速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位,擁有滬寧城際高鐵、京滬高鐵、京滬鐵路等,「蘇滿歐」國際鐵路貨物聯運網絡建成,長江沿線太倉、常熟、張家港等港口形成有效的水運網絡;從交通組織看,港口貨物吞吐量居全國第三、世界第四,率先在全省建成綜合交通運輸指揮中心,成為我國首個獲得智能交通世界大會舉辦權的地級市,建成國家「公交都市」。
黨的十九大提出「交通強國」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進博會上宣布「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蘇州完全可以按照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進行自主規劃」。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蘇州應該努力打造成為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這是加快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帶給蘇州的機遇。只有交通服務的基礎設施、服務能力順應甚至適當超前謀劃,並始終保持快速發展的活力,不斷挖掘縱橫延伸的張力,才能在城市群中呼應集群效應。所以,面對新時代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要求,筆者認為,蘇州應建設和地方經濟地位相稱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立足於與上海共同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公鐵水空」立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交通先行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交通先行,
高水準打造「公鐵水空」立體交通樞紐
交通先行,要有高起點、高站位。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在新的起點上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一定要有全球視野、全局站位。」落實這一指示,蘇州正努力「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中搶抓『蘇州機遇』,系統謀劃蘇州的發展定位,沿滬板塊與上海接軌融合更趨緊密,在推動蘇錫常都市圈發展中展現『蘇州擔當』」。對照「全球視野」,要求交通服務不拘泥於局部地區的客貨運輸服務,要吸納周邊已形成的國際化運輸客源、貨源,儘快成為區域交通中國際化運輸新生骨幹力量,為蘇州打造國際化大都市打通運輸脈絡;對照「全局站位」,要求交通能級不滿足於局部地區的節點性需求,而要縱觀全省、長三角區域、國家級乃至國際化的服務需求,建設高水準「公鐵水空」立體交通樞紐體系。
交通先行,要有大格局、大擔當。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實施中,交通的使命是通暢、通達、互聯、互通,打破地理與行政邊界的阻礙。面對區域城市之間的競合關係,交通要主動接軌,通過交通能級的提升優化蘇州的區位條件和輻射範圍,使蘇州在承接輻射和帶動發展兩方面都具備交通基礎,從而加速城市之間的融合。力爭2035年左右實現:長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1.5小時交通圈,揚子江城市群1小時交通圈,蘇錫常都市圈及與上海、南通毗鄰地區1小時通勤圈;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降低到11%;鐵路客運量佔比達到1/3。
交通先行,要有系統性、前瞻性。從發展的眼光看,蘇州未來必然成為長江經濟帶區域交通樞紐、亞太地區國際門戶樞紐和國際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著眼於這樣的定位,蘇州立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構建,一要直面與周邊城市的差距,通過三年行動、五年計劃逐步趕超;二要直面與上海的戰略合作需求,積極承接上海樞紐功能外溢,借力發展港口、航運、航空等交通資源,在區域一體化競合發展中佔據優勢地位;三要直面自身的系統性融合需求,通過改革將不同運輸方式組織在一起,構建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綜合運輸體系,加快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融合,打破各自為政的物流體系。
蘇州智慧,
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蘇州是一座歷史久遠的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我們懂得積累;蘇州也是一座充滿朝氣的新城,蓬勃的發展態勢鞭策我們勇往直前。如何擔當起交通先行的歷史使命,作為交通人我們一直在追尋答案,也一直在努力踐行。
第一,補足短板,打通空中運輸廊道。近年來,長三角城市群航空出行人數每年以10%-20%的幅度上漲,機場已成為搶佔長三角城市群制高點的最重要因素。蘇州在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中,勢必要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與上海共同打造國際「港航鐵」立體樞紐。因此,要加快推進規劃建設蘇州機場,填補我市交通運輸體系中的空白。未來,蘇州機場可通過與上海兩場的運行一體化,提升上海兩場以及多機場體系整體的服務品質,直接參與、共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為長三角民航協同發展扛起責任、展現作為、做出貢獻。
第二,抓住機遇,打造國家級高鐵樞紐。按照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乃翔的要求,「交通設施要互聯共建,積極推動蘇州高鐵北站樞紐建設,爭取與上海虹橋站共同打造國家級高鐵樞紐」。當前,在建的南北向蘇嘉甬鐵路,正與京滬、滬寧城際、老滬寧、滬通、江蘇南沿江、滬蘇湖等一系列東西向鐵路串聯成「豐」字形鐵路網,下一步蘇州還將謀劃建設接入上海主城或重要樞紐的城際鐵路,規劃蘇州至上海虹橋等重要樞紐的城際鐵路,規劃銜接擬建的上海兩場快線,實現更便捷的直達服務。依託蘇州北站,結合張家港站、園區站和蘇州南站,蘇州將具備與上海虹橋站共同打造長三角高鐵樞紐體系的條件,同時可結合虹橋商務區(進博會)、花橋商務區,聯繫未來蘇州機場、溝通金雞湖,打造商務集聚群。
第三,提升效能,強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功能。蘇州交通運輸要主動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深化太倉港與上海港、寧波港-舟山港合作,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沿線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力爭使蘇州港成為區域性物流中心和國際貿易基地。同時,要以太倉港區為重點,統籌蘇南地區港口資源,完善航線航班體系和箱源組織體系,儘快建成內貿樞紐、近洋直達中心和遠洋中轉基地;加強江海港口的疏港鐵路專用線、高速公路、航道、錨地、碼頭等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沿江、沿海各港口的聯合與協作;加快高端航運物流服務建設,提升港口增值物流服務功能,延伸港口產業鏈;完善「無水港」運作模式,將港口服務功能延伸至內陸。
第四,加密路網,公路與其他運輸方式無縫銜接。按照市委、市政府「滾動編制打通省界斷頭路年度計劃,加強蘇滬軌道交通對接,積極促成S1線與上海軌交11號線無縫銜接,推動沿滬、沿浙地區與毗鄰區域客運班線公交化」的部署,蘇州交通運輸將構建「一縱三橫一環五射三聯」高速公路網,加快建設蘇震桃等高速公路項目;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基本實現一級化,路網連接公路節點全覆蓋,農村公路全部達標;打造「四好農村路」示範市,東部圍繞陽澄湖打造環湖農路,南部串聯「水鄉珍珠鏈」,西部打造「太湖風景線」,北部打造「沿江生態帶」;完善跨界毗鄰地區快速道路系統銜接,推動太倉、崑山、吳江與上海的互聯互通,促進張家港、常熟與無錫的互聯互通;推進毗鄰公交和客運線網融合,完善城市、城鎮、鎮村三級客運網絡體系。
第五,深挖資源,建設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具體措施包括: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加快沿江高鐵建設及城際鐵路規劃;優化運輸組織,發展江海(河)聯運,推進跨區域物流通道建設,逐步建成服務沿江地區大宗物資和貨櫃運輸的物流通道,打造內河貨櫃運輸精品航線;推進內河幹線航道建設,繼續推進楊林塘、申張線、蘇申外港線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長湖申線、申張線青陽港段等整治項目;提升望虞河航道等級,加快打通航道卡脖子段落,強化長江和大運河物流的溝通聯繫,構建幹支相通、層次分明、通江入河、連城達港的航道網絡;加快推進蘇州內河港規劃建設,打造內河貨櫃運輸示範線,開行內河貨櫃港口至太倉港的內河貨櫃公共駁運支線。
第六,探索應用,打造智慧交通新高地。以蘇州智能交通世界大會為契機,引導智能交通、大數據、人工智慧高端製造等產業集聚落地發展,重點加強與周邊城市合作,爭取與杭州共同打造智慧交通高端產業基地;出臺相關支持引導政策,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提升科研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推動智能交通關聯產品持續輸出;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建設、運輸裝備製造等技術能力;進一步提升並做大「巴士管家」;研究開發蘇州交通綜合服務App「蘇州智行」,將交通管理轉化為交通服務。
第七,深化改革,優化運輸結構。具體思路包括:從跨區域一體化的角度構建蘇州物流體系,打造「以物流園區為骨幹、以物流中心為支撐、以農村物流站點為補充」層次分明的物流節點網絡體系;提升中歐班列國際物流服務能力;支持白洋灣公鐵水多式聯運和城市綠色配送示範項目建設;以綠色發展為原則,推進交通結構調整,研究推廣新技術,發展更加清潔的交通運輸方式;研究「公改水、公改鐵、散改集」路徑,推動相關項目建設,有效減少碳排放;鞏固「公交都市」創建成果,倡導以公共運輸為主的生態交通,推進毗鄰公交和客運服務,增強線網融合,強化道路客運對鐵路、民航對接,以及城際班車、機場班車、定製客運的城際客運服務;做大做強我市牽頭的全國旅遊集散中心聯盟。
第八,創新發展,提升治理能力。蘇州交通運輸部門將積極構建城鄉交通一體化管理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蘇州市交通規劃、建設、運營、管理與服務。列入計劃的還有:深入實施交通幹線沿線綜合整治「五項行動」,加強沿線綠化美化建設,將交通幹線打造為旅遊風景走廊,實現交通基礎設施由單一運輸功能向運輸、生態、旅遊等符合功能發展;加快農村公路提檔升級,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以安全生產標準化、安全監管規範化和安全管理信息化為抓手,全面推進交通安全文化建設,強化安全教育,實現安全生產從「安全管理」到「安全自理」的轉型。同時,蘇州交通運輸部門將注重從嚴治黨,使黨建與交通業務工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的發展宗旨,切實增強服務的主動性、自覺性。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大勢所趨,蘇州交通運輸部門將以「功成必然有我」的主動擔當精神,加強同上海發展的戰略協同、產業鏈協同、創新協同、主體協同,率先高起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貢獻蘇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