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好」才最好。
「剛剛好」說起來就三個字,但不管是對於城市發展還是企業管理,這都是個不容易越過的藩籬。
近日,攝影師吳國勇的作品《無處安放》引起熱議。他走訪了全國20多個主要城市,使用無人機拍攝下場面震撼的「共享單車墳場」景觀。「以前覺得課本上,人們把牛奶倒進河溝裡不可思議。現在這個時代,更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他說。
而對城市共享單車狀況感到不可思議的,不僅僅是這位攝影師。日前,北京市交通委發布數據稱,北京共享單車的月活躍度水平不足50%,近一半車輛處在閒置狀態。但家住北京市懷柔區的宇桐告訴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我也想騎共享單車,但是在懷柔根本就沒有。」
共享單車到底是多了,還是不夠?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矛盾
對於共享單車的數量是否合適,哪怕是在同一個城市,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宇桐表示完全沒有感受到共享單車過剩的狀況。「比如在雁棲湖,開車過去,有的時候車位會不太好找,如果有共享單車就會方便很多。但是現在懷柔根本見不到摩拜或者小黃車,只有固定樁的單車,借還仍然不太方便。」
而住在豐臺區的海燕則切實感受到了共享單車過剩給生活帶來的不便。她表示,在她每天上班要經過的地鐵口外,共享單車有時會把路都堵上,行人只能在非機動車道上行走。
經國是直通車了解,懷柔與豐臺確實在共享單車數量的問題上差異巨大。
市交通委停車管理處曾表示,目前,豐臺與朝陽的共享單車數量都已超標,主管部門會嚴格管理單車發展的數量。
而根據今年7月份摩拜發布北京地區停放指南,其運營範圍限制在北京市六環以內區域。也就是說,延慶、昌平、懷柔、平谷等遠郊區縣的居民是騎不上摩拜的。
身處同一個城市都「旱的旱,澇的澇」,而在不同城市之間,有時候卻「心有靈犀」。
南京的彩雲告訴國是直通車:「南京汽車東站、安德門大街在地鐵站附近幾乎沒看到共享單車,只能靠走或者坐公車。」
而在同一個地點的不同時間,共享單車也不能完全滿足出行需求。「之前坐4號線龍江站,早高峰倒是有很多人騎共享單車到地鐵站坐地鐵,但晚高峰時候車很快就沒有了。」
然而有數據顯示,南京中心城區的共享單車數量其實已經飽和。
由此可知,城市共享單車是否能夠滿足市民出行需求,與其說是數量問題,不如說是管理問題。
破局
共享單車或多或少,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補充公共運輸的「最後一公裡」,方便市民出行。因此,優化共享單車投放,就從簡單的加減問題上升到了更加複雜的城市治理上。
而城市治理則需要管理者和經營者共同發力。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華告訴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城市中共享單車「旱的旱,澇的澇」的問題,是可以由共享單車公司和政府共同利用技術手段解決的。
李曉華表示,目前來看,供共享單車停放的場所,比如電子圍欄、立體停車場一類設施,在共享單車使用量特別密集的地方,比如說熱點的地鐵站外面,其實都是較為缺乏的。有了這些基礎設施,就可以解決自行車亂擺亂放,影響行人交通等問題。
「企業沒有土地使用和建設公共設施的權利,這應該由交通管理部門與共享單車企業一道,根據共享單車的發展來設法解決問題。」李曉華認為,從更長遠來看,共享單車作為一種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有條件的城市在自行車道路方面也該有更好的規劃。
對於城市中心區來說,在滿足出行需求的同時不造成其他不便,是管理共享單車亟待達到的狀態。而對於城郊來說,一邊是共享單車保有量不足,另一邊還要看著五顏六色的「單車墳場」,確實也讓人費解。
「墳場」中埋葬的共享單車一般有兩種狀況:其一是單車本身有損壞,被淘汰並「埋葬」;其二是一些企業未經監管部門允許私自投放車輛,所以這些車被集中封存。
李曉華表示,應該將能夠使用的共享單車重新利用起來,對於徹底毀壞的,共享單車企業可以同意政府有關部門代為銷毀或者作回收處理。共享單車企業也應該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通過信息手段,將頻繁上報故障的車輛安排專人進行回收併集中處置。
(應採訪人要求,宇桐、海燕、彩雲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