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和斯洛伐克史:邁向波西米亞王國(一)

2020-12-12 瑞哥歷史說

作為索別斯拉夫一世的繼承人,他的侄子弗拉迪斯拉夫二世(1140-1172年在位)受益於處在上升階段的貴族階級的選舉支持,他們把他看做是代表他們自身利益的傀儡。然而,新君主面臨著來自普舍美斯同族和摩拉維亞的茲諾伊莫、奧洛莫烏茨和布爾諾的地方公爵對他權力的早期挑戰。摩拉維亞人在維素卡打敗了弗拉迪斯拉夫,接著包圍了布拉格,不過在奧洛莫烏茨主教的幫助下,弗拉迪斯拉夫得到了德意志霍亨斯陶芬王朝的首位君主康拉德三世的援兵。康拉德在弗拉迪斯拉夫的護衛下進入波希米亞,戰鬥趨向結束,此後弗拉迪斯拉夫重新獲得了對摩拉維亞關鍵地區的控制。

1147年,弗拉迪斯拉夫跟隨康拉德一起進行第二次十字軍東徵不過只走到君土士坦丁堡就返回了他的祖國。然而,他與康拉德的侄子和繼承人一一腓特烈一世一一的聯盟對捷克人產生了可觀的回報。腓特烈巴巴羅薩在112年加冕為德意志國王,並在三年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捲入了與教皇的主教敘任權以及對義大利北部富有域市的控制權之爭。弗拉迪斯拉夫在主教敘任權之爭中站在腓特烈一邊,還率領波希米亞軍隊前往義大利,在那兒他們作為腓特烈盟友的軍事努力非常成功,尤其是在圍困米蘭期間。在腓特烈的支持下,弗拉迪斯拉夫於是在1158年成為第二位被加冕的波希米亞國王,儘管眼以前樣,王位不能傳遞給繼承人。

帶著建立世襲王位的目標,弗拉迪斯拉夫在1172年自動退位,以此來保證他的兒子貝德日赫(腓特烈)不會成為繼承權選舉過程的受害者。然而,貝德日赫只掌權了很短的時間,就由於腓特烈巴巴羅薩和波希米亞權貴的反對而在1173年被廢黜,他們拒絕這位新統治者是基於他並非通過選舉而即位。為了在波希米亞事務上尋求更大的影響力,腓特烈巴巴羅薩正式宣布摩拉維亞為獨立的侯爵領地,並將這個地區作為封地賜予普舍美斯家族的敵對支系康拉德奧託。對於捷克人來說,由短暫的公爵統治和頻繁經受帝國幹預的王朝鬥爭所造成的政局動蕩成為了接下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標記。

在康拉德奧託一世作為波希米亞君主(1189~1191年在位)的短暫統治期間,捷克人通過1189年公爵法令的方式接受了他們的第部成文法典。然而,康拉德奧託未能達成他統一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領土的目標,到了1193年,隨著普舍美斯鄂圖卡的崛起,權力又次回到了普舍美斯家族的主系手中。普舍美斯鄂圖卡於1198年在美因茨加冕,成功地重新建立了王權,由此促進了中世紀的捷克國家向個新等級的權力和影響力發展。從此以後,波希米亞將由國王代替傳統的公爵進行統治。

1204年,教皇英諾森三世正式承認普舍美斯鄂圖卡的君主統治,並且教會通過追封聖普羅科匹厄斯引出了另一位捷克聖人一曾經的薩扎瓦的斯拉夫修道院院長,據稱他於11世紀強行驅逐了日耳曼修道士。隨著教皇與皇帝之間持續不斷地摩擦,期間還夾雜著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王朝鬥爭,普舍美斯鄂圖卡有可能利用神聖羅馬帝國的弱勢,促使一個擺脫帝國權威的獨立波希米亞王國的建立。然而,波希米亞國王卻選擇保留在帝國勢力範圍之內,秉承著互相提供支持的策略作為對特許權的報答。

奧塔卡爾的政策成功地提高了波希米亞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地位。12年,年輕的霍亨斯陶芬國王和未來的皇帝一一腓特烈二世一一頒布了《西西里金璽詔書》,承認波餚米亞王位的世襲狀態,並且聲明只有通過波希米亞人自己推選或接受的國王才會得到皇帝的承認。詔書規定了波希米亞國王在帝國內作為一個獨立王國統治者的義務,不過也使國王擺脫了帝國的委派,通過應用長子繼承權原則在繼位過程中削弱了權貴的選舉權力,這跟在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情況是一樣的。波希米亞國王被任命為神聖羅馬帝國七名選舉人之一,擁有選舉羅馬人國王的共有職責,這反映了波希米亞君主在帝國內不斷增長的聲望。

普舍美斯鄂圖卡的兒子和繼承人ー一瓦茨拉夫一世(1230一1253年在位)奉行與帝國之間建設性的關係,他與腓特烈二世緊密聯繫,並且與士瓦本菲利普大公的女兒昆胡塔什陶夫斯卡(庫內貢德霍亨斯陶芬)結婚。然而,瓦茨拉夫對奧地利的圖謀成為了摩擦的根源,當時最後一位奧地利巴本堡公爵之死開啟了對奧地利領土的競爭。在10世紀後半葉,巴本堡家族被封為侯爵領地,在1156年升級為公爵領地,其封地位於日耳曼人的帝國東部邊遠地區。巴本堡家族居住在多瑙河畔的維也納,在這裡他們統治的這片公爵領地被稱為「東部王國」( Ostarrichi),他們的領土將會被稱為奧地利(德語中稱為 Osterreich)。瓦茨拉夫在位早期,波希米亞面臨著巴本堡公爵腓特烈二世(好爭吵的腓特烈)統治下的奧地利的入侵威脅,他計劃以鄰近的波希米亞巴伐利亞和匈牙利為代價擴張他的土地。腓特烈二世於1246年在同匈牙利的邊境衝突中戰死,由於沒有男性繼承人,導致巴本堡家族世系終結,公爵繼承權引發了爭端。

相關焦點

  • 捷克和斯洛伐克史:邁向波西米亞王國(二)
    瓦茨拉夫死於1253年9月,奧塔卡爾登基波希米亞王位,成為普舍美斯鄂圖卡二世(1253-1278年在位),從1253年到1334年,普舍美斯·鄂圖卡和他的繼承人們掌握著波希米亞國王和摩拉維亞侯爵兩個頭銜。作為波希米亞的統治者,被稱為「金鐵國王」的普舍美斯部圖卡奉行擴張主義的政策,目標是建立一個從北方波羅的海延伸到南方亞得裡亞海的王國。
  • 中世紀的波西米亞王國,默默無聞的捷克,這兩者究竟有何關聯?
    而捷克就是斯拉夫人的後裔。而捷克發展許久以後與中世紀的波西米亞又有些什麼關係呢?5~6世紀,斯拉夫人西遷至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公元623年,斯拉夫在薩摩的帶領下建立了部落聯盟薩摩公國,同時也是成歷史上第一個斯拉夫王國。不過在薩摩死後,無人能夠維持局面,公國瓦解。公元830年,由莫吉米爾一世再度建立大摩拉維亞公國,同時這也是西斯拉夫人早期建立的封建國家。
  • 昱見|捷克和斯洛伐克是怎樣分道揚鑣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首席記者 王昱「和平而友好的分手」上了點年紀的中國人,一提「捷克」這詞兒,一般都會條件反射式地跟上一個「斯洛伐克」當後綴。捷克首任總統、「天鵝絨革命」的主導者、冷戰時代的東歐著名公知瓦茨拉夫·哈維爾,就曾將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分裂稱為一次「和平而友好的分手」。 正如哈維爾所言,兩國在分裂後迅速修復了雙邊關係,1993年就實現了首腦互訪。如今兩國都是北約和歐盟國家,在很多國際問題上還經常打個配合,頗有點「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的意思。
  • 好合好散的捷克與斯洛伐克
    但是,對於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歷史,或許真的有人還太清楚。而對捷克和斯洛伐克,在1918年10月28日合併,又於1992年12月31日分開,可能就更不甚了了了。 然而,卻在1993年1月1日宣布和平友好分手,成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主權國家。如此,問題就來了,捷克和斯洛伐克當初為什麼走到一起?後來又為什麼和平分手? 在磨難中抱團取暖而結緣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源於西斯拉夫人。
  • 捷克與斯洛伐克分裂後,兩國為什麼沒有發生激烈的衝突或戰爭?
    一、捷斯歷史:分是主流、合適被迫公元5-6世紀,來自波蘭的西斯拉夫人遷徙到現在的捷克、斯洛伐克,先後建立了薩摩公國、大摩拉維亞公國、波西米亞公國。大約在11世紀開始分離:波西米亞(捷克)被神聖羅馬帝國吞併,斯洛伐克則成為匈牙利王國版圖的組成部分,兩者在長達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既無瓜葛,基本上屬於井水不犯河水的陌生人兼鄰居。
  • 捷克和斯洛伐克史:魯道夫時期與波西米亞起義
    魯道夫選擇了布拉格,隨著他即位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布拉格再度成為帝國首都和重要的文化中心。魯道夫對於捷克人顯得毫無熱情,在一次依靠一小群天主教官員治理王國之後變得更加冷漠。終其一生及整個在位期間,魯道夫都沉迷於對藝術和科學的興趣之中,尤其是在當時公認為科學領域的佔星術和鍊金術方面。
  • 捷克和斯洛伐克同屬於斯拉夫民族,卻在歷史發展中分道揚鑣
    不可否認,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屬於斯拉夫民族,他們的血緣關係非常密切。然而,儘管兩者具有相同的歷史淵源,但它們在隨後的歷史發展中卻分道揚鑣。在漫長的歐洲中世紀時期,捷克共和國(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受日耳曼政權的管轄,首先是神聖羅馬帝國,然後是奧地利帝國。
  • 讀一點歐洲歷史——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合合分分
    伏爾塔瓦河風光(捷克布拉格)一從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同屬大摩拉維亞王國(原本是一家親);1620年,捷克(波西米亞,日耳曼語對捷克的稱呼,佔據了古捷克西部2/3的區域)被哈布斯堡王朝吞併,捷克公國被分裂(第一次骨肉分離);1918年一戰結束,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成立
  • 捷克和斯洛伐克史:捷克民族復興
    在奧屬西裡西亞,由於日耳曼裔和波蘭人的大量存在,說捷克語者只佔人口的20%。浪漫民族主義和19世紀的自由主義為1815年之後的下一階段民族覺醒提供了動力,儘管審查制度作為警察以及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一西裡西亞的行省的一項功能,依舊是一個主要的障礙。
  • 捷克和斯洛伐克史:大摩拉維亞的覆滅
    根據拜佔庭皇帝「生於紫室者」君士坦丁的編年史記載,斯瓦託普盧克在他的臨終臥榻上警告他的三個兒子,他們繼續齊心協力對大摩拉維亞的領土和權力的保持將是至關重要的。他們未能聽從那個警告。面對內憂外患,兄弟不和使得摩拉維亞風雨飄搖,導致斯瓦託普盧克脆弱的王國迅速地滅亡。
  • 捷克和斯洛伐克為同一個民族,為何分裂為兩個國家
    1992年斯洛伐克通過全民公投宣布脫離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成立一個獨立國家,雙方友好分手,史稱天鵝絨分離。目前捷克人口大約1000萬,斯洛伐克大約500萬人,雙方均是歐盟成員國之一。捷克和斯洛伐克都是同一個民族,他們的語言類似於普通話和方言的區別,其語言真正分離也只有數百年時間。
  • 斯洛伐克:我要刷一波存在感
    中歐除了德國毋庸置疑以外,其他幾個國家的名字也同樣知名度很高,給大家列舉出來:波蘭、奧地利、匈牙利、瑞士、捷克以及兩個面積比較小的斯洛維尼亞和列支敦斯登。看完這幾個大名,相比之下斯洛伐克的知名度甚至連兩個小的都不如,原因可能是由於它總跟捷克「粘」在一起。
  • 波西米亞,中歐雄獅的千年滄桑
    ,後捷克公國改名波西米亞王國,長期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波西米亞王國可在神聖羅馬帝國範圍之外享有極大的獨立地位,有權任命主教,並在帝國境內數以百計的大小諸侯中享有首席地位的殊榮。這個時期的波西米亞人可謂是風光無限,或許,這是捷克人在德國境內最舒坦的一段時光,1241年,西徵的蒙古軍隊圍攻捷克境內的奧爾穆茨,捷克人拒不投降,出城迎戰,奇襲蒙軍大營,蒙古將領拜答兒戰死,捷克乃至整個歐洲由此免受蒙古軍的戰火摧殘。
  • 歷史上,捷克和斯洛伐克本是一家,為何最終會走向分裂?
    除了作為主體帝國存在的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兩個國家以外,還有巴爾幹諸國,即黑山、克羅埃西亞等等。還有就是中歐兩精英,捷克和斯洛伐克。他們在獨立之後,隨即就組建了聯合政府,於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所以捷克斯洛伐克是奧匈帝國崩潰之後,在它的領土上誕生的一個新國家。但這個新國家卻在各方面都繼承了太多舊帝國的色彩。
  • 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三國七日精美的深度遊體驗
    、斯洛伐克等精美風光,重點突出,讓你有充分的時間來領略至淨至美的阿爾卑斯山、奧地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等自然風光;並遊覽歐洲中部最精緻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景觀。只有這樣您才能了解這座小鎮,它原本是(羅日姆貝爾克「玫瑰堡」)家族的住所,捷克魯姆洛夫家族是捷克王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他們從這裡發跡,逐步統治了南波希米亞地區,這一地區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深刻影響,他們建成的城市和代表家族的城堡,為整個地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 捷克和斯洛伐克這兩個國家的前世今生
    捷克和斯洛伐克是兩個民族,分別是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不過這兩個民族有很大的淵源。嚴格的說他們都屬於斯拉夫人。斯拉夫人主要生活在東歐、南歐地區。由於生活的地方不同,他們又分為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而捷克和斯洛伐克都屬於西斯拉夫人。所以他們在歷史上是同一個民族,有著共同的語言和文化。不僅如此,他們在歷史上還有共同的國家。
  • 斯洛伐克的首都為什麼設在三國邊境?
    歷史上它只有1536-1784年近250年的時間,作為奧地利下屬的匈牙利王國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因在歷史上受匈牙利、奧地利和捷克的影響,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名稱。這座城市的名稱歷史,就是一部斯拉夫人(斯洛伐克)、馬扎爾人(匈牙利)以及德意志人(奧地利)的爭奪史。
  • 捷克環遊記,邂逅波西米亞童話王國(上)
    寫在前面一直以來,對捷克這個國家,憧憬了許久,卻一直沒有機會成行。12月初,榮幸受到捷克旅遊局的邀請,在聖誕季期間前往,感受這座童話王國的諸多魅力。當你近距離領略一個國家風貌的時候,你才會深深的覺得,這座從波西米亞童話中走出來的國度,究竟是怎樣的唯美,夢幻卻又精緻藝術。
  • 以色列總理分別會見斯洛伐克、捷克和匈牙利總理
    新華社耶路撒冷2月19日電(記者陳文仙)以色列總理辦公室19日發表聲明說,以總理內塔尼亞胡當天在耶路撒冷分別與到訪的斯洛伐克、捷克和匈牙利總理舉行會晤,就商業、技術、安全和情報等各領域合作展開討論。
  • 對華戰略:愚蠢的捷克與聰明的斯洛伐克
    神頭計劃由捷克出口銀行提供擔保,最終價格從最初要求的400萬美元降低到了100萬美元。 1990年代,許多捷克的製造商都試圖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但是其中大多數(尤其是以前的國有企業)都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失敗。中國市場供過於求,競爭激烈,讓駐華的外國貿易商困難重重。有一個具體的貿易合同案例值得一提:捷克的視頻監控系統品牌Vera尋求出口,引起了中國軍界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