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蔣介石當日的身份地位,如果送了花圈,《申報》這種本地大報,不可能漏掉這種大新聞。
近年來,蔣介石向魯迅敬獻花圈之說廣為流傳近年來,網絡上廣泛流傳一種說法:魯迅生前雖長期批評國民政府,但從未指名道姓罵過蔣介石。故而,當魯迅於1936年10月去世時,蔣介石以個人名義,向魯迅敬獻了花圈。
這是真的嗎?
據周建人披露,魯迅確實不答應「用周樹人的真名寫篇文章,痛罵一下蔣介石」
魯迅不願罵蔣介石,確實有跡可尋。魯迅生前,曾拒絕過中共領導人李立三「用周樹人的真名寫篇文章,痛罵一下蔣介石」的要求。時為1930年5月7日,魯迅由馮雪峰陪同,李立三由潘漢年陪同,在上海爵祿飯店秘密見面。①至1977年,魯迅之弟周建人,刊文披露此次會面的部分談話內容:
「魯迅同我講過他見過一次李立三。他說:李立三找我去,我去了。李立三說:你在社會是個知名人物,有很大的影響。我希望你用周樹人的真名寫篇文章,痛罵一下蔣介石。我說:文章是很容易寫的。蔣介石幹的壞事太多了,我隨便揀來幾條就可以寫出來。不過,我用真名一發表文章,在上海就無法住下去了。李立三說:『這個問題好辦!黃浦江裡停泊著很多輪船,其中也有蘇聯船,你跳上去就可以到莫斯科去了。我說:對,這樣一來蔣介石是拿我沒辦法了。但我離開了中國,國內的情況就不容易理解了,我的文章也就很難寫了,就是寫出來也不知在什麼地方發表。我主張還是堅守陣地,……」②
魯迅但目前還沒有材料,能夠證實蔣介石向魯迅敬獻了花圈
至於蔣介石向魯迅敬獻花圈一事,則尚無材料可以證實。
魯迅在上海去世,時為1936年10月19日,10月22日出殯。筆者翻查了此一時期在上海影響力很大的《申報》。自10月20日報導魯迅去世,至23日報導魯迅出殯,期間《申報》多次提及致祭的名流,如21日報導稱靈堂內有「日人內山完造,以及日本武官喜多少將,沈燕冰等的巨大的花圈」,蔡元培、曹聚仁、唐弢等送了輓聯;22日報導稱上海銀行界名流王曉籟等送了輓聯。但並無一字提及蔣介石發來唁電,或送來輓聯、花圈等。③
以蔣介石當日的身份地位,如果送了花圈,《申報》這種本地大報,不可能漏掉這種大新聞。
《申報》1936年10月20日關於魯迅去世的報導作家茅盾列名魯迅治喪委員會。據他回憶,他在魯迅喪儀紀念冊裡,曾見到過孔祥熙和王曉籟的名字:
「魯迅逝世時,我在烏鎮探望母親。……痔瘡正大出血,躺在床上,動也不能動。四五天後,稍微好些,我就掙扎著趕回上海,可是魯迅的喪事已經辦好了。……當時,我也是治喪委員會的委員之一,他們送了我一本記載魯迅喪儀的紀念冊,那裡面刊載著致送挽文和輓聯的內容和人名,其中居然還有孔祥熙和王曉籟的名字。那時瞻仰遺容整整三天,全市轟動,去瞻仰的人猶如潮湧。報上連日刊載某某大明星之類也去瞻仰遺容等報導。魯迅曾說過:死人給活人出風頭。想不到在他自己死後,竟給各式人等出足了風頭。」④
茅盾嘲諷孔祥熙和王曉籟贈送輓聯,是借死人出風頭。如果喪儀紀念冊裡有蔣介石的名字,想必也逃不掉被嘲諷的命運。茅盾沒有提,顯然是因為紀念冊裡並沒有,他沒有看到。
《申報》1936年10月21日關於弔唁魯迅的報導不光孔祥熙送了輓聯,23日的送葬隊伍裡,還有孔祥熙之妻宋靄齡。有一種說法認為,孔祥熙和宋藹齡,是宋慶齡利用親屬關係動員來的,目的是「給魯迅喪儀的濃厚政治色彩以某種程度的掩護,以便減少國民黨公開鎮壓的可能性」。⑤此說恐難成立。一者,沒有任何資料顯示國民政府曾計劃鎮壓魯迅的治喪活動;二者,即便當局想要鎮壓,有宋慶齡、蔡元培等名流參與主持喪事,也並不需要宋靄齡的掩護。
不過呢,魯迅的葬禮,確實並非一場單純的葬禮。魯迅去世當天,地下黨人馮雪峰即「尊奉我黨的指派去參與喪事的處理」,找到宋慶齡,請她出面「要把葬禮搞成一個運動」,最終辦成了一場「四一二以來規模最大的遊行示威」。據夏衍講,當時地下黨人連夜組織了一支六七千人的送殯隊伍,隨靈車沿途高呼政治口號。保安(當時還未遷至延安)方面,則以「敝黨敝政府敬向貴黨貴政府要求」的語氣,要求南京方面給予魯迅國葬待遇,改紹興縣為魯迅縣,改北京大學為魯迅大學……⑥這樣的政治對抗氛圍下,蔣介石自然也不太可能「示弱」、「就範」,去向魯迅敬獻花圈。
此外,針對魯迅的去世,國民政府在宣傳上有過指示(也算是一種評價),既非全盤肯定,也非全盤否定:
「查左翼作家魯迅逝世後,各地報紙刊物多為文紀念,閱其內容,復逾常規,殊有糾正之必要,茲指導兩點於下:一、魯氏在五四運動時,提倡白話,創作小說,於文化界自有相當之貢獻,此點可予以讚揚。二、自轉變為左翼作家後,其主張既欠正確,寫作亦少貢獻,對於這點,應表示惋惜之意。至盲從左翼分子之無謂捧場文字,利用死者大肆煽惑,尤應絕對禁止刊載。」⑦
蔣介石如果去向魯迅敬獻花圈,無疑會致上述宣傳政策進退失據。
《申報》1936年10月22日關於魯迅葬禮的報導注釋
①馮雪峰,《在北京魯迅博物館的談話》,《魯迅回憶錄散篇》中冊,北京出版社,1999,P992。②周建人,《關於魯迅的若干史事》,《天津師院學報》1977年5期。收錄於《回憶大哥魯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P119。③《申報》,1936年10月19日至24日。靈堂內有「日人內山完造,以及日本武官喜多少將,沈燕冰等的巨大的花圈」之信息,出自《萬國殯儀館瞻仰魯迅先生遺體》,《申報》1936年10月21日「本埠增刊」第二版。其餘具體報導不再贅注。④金韻琴,《茅盾晚年談話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P50。⑤陳早春、萬家驥,《馮雪峰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P228-229。⑥王彬彬,《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的魯迅喪事》,收錄於《魯迅內外》,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P179-193。⑦季樟桂,《寫魯迅的詩及其他》,收錄於《上海魯迅研究 2009(夏)》,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P262-265。
作者:諶旭彬
「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之謎 | 蔣介石對宋美齡,究竟有多少真愛 | 一個去世幾十年的乞丐,毛澤東為何還要跟他過不去? | 毛澤東臨終前夕,究竟有沒有做「人生總結」 | 中國當代最慘潰壩事故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歷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