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概況
慕尼黑(德文:München)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府。2006年人口為130萬[1],是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國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柏林和漢堡);都會區人口達到270萬。
慕尼黑位於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慕尼黑同時又保留著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因此被人們稱作「百萬人的村莊」。
名稱
慕尼黑這個名稱的本義是僧侶之地。因此,該市的市徽上表現的就是一位修道士,稱為「慕尼黑之子」(Münchner Kindl)。自從路易四世時代以來,神聖羅馬帝國的顏色—黑色和金色一直是該市的官方色彩。多年以來,該市官方的城市格言是「有心臟的世界城市」(Die Weltstadt mit Herz)。不過,最近已經改為「慕尼黑愛你」(München mag dich)。
地理
慕尼黑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自由州的上巴伐利亞高平原,距離阿爾卑斯山北麓只有約45千米伊薩爾河流經慕尼黑河段,海拔高度約為520米。多瑙河的支流伊薩爾河沿西南-東北方向從城中穿過,是慕尼黑的主要河流,綿延13.7千米,德意志博物館坐落在其中一座小島上,城內的眾多的湖泊形成了無數的大小公園。
慕尼黑所處的地域屬於阿爾卑斯山冰川前緣地。該市位於一片沙質高地上,這片高地的北部為一片非常肥沃的燧石區域,已經不受阿爾卑斯褶皺運動的影響;而在其南部地區,覆蓋著冰磧丘陵。位於兩個地帶之間的慕尼黑附近,則是冰河作用形成的冰水沉積帶。在沉積物變薄的地方,地下水就滲入沙礫層表面並注滿這一地區,導致在在慕尼黑北部形成沼澤。
氣候
慕尼黑屬於大陸性氣候,並且受到鄰近的阿爾卑斯山的強烈影響 。由於該市接近阿爾卑斯山脈的北坡,海拔高差大,降水量較大。經常會意外地落下猛烈的暴雨。晝夜及冬夏的溫差非常之大。來自阿爾卑斯山上乾熱的焚風能在幾小時內徹底改變溫度,甚至在冬季也是如此。
慕尼黑的冬季是從12月持續到3月,相當寒冷,但在冬季降雪並不多見。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為零下2攝氏度。冬季至少會積雪2周時間。慕尼黑的夏季(5-9月)比較溫暖,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為19攝氏度。
人口
2007年7月,慕尼黑的人口為134萬人,其中300,129人非德國國籍。該市擁有規模很大的土耳其人和巴爾幹人團體。外僑中數量最多的是土耳其人,有43,309人,然後依次是阿爾巴尼亞人(30,385人)、克羅埃西亞人(24,866人)、塞爾維亞人(24,439人)、希臘人(22,486人)、奧地利人(21,411人)和義大利人(20,847)。37%的外僑來自於歐盟國家。大慕尼黑都市區共有260萬居民。
1700年時,慕尼黑的人口還只有24,000人,此後大約每30年增加一倍,到1852年超過10萬人,1883年超過25萬人,1901年人口又增加了一倍,達到50萬人。這時慕尼黑成為德國主要大城市之一。1933年慕尼黑人口達到84萬,1957年超過100萬人。
到2005年12月31日,慕尼黑人口中,39.5%為天主教徒;14.2%為新教徒。
城市歷史
慕尼黑是聯邦德國的著名古城,12世紀中葉,巴伐利亞國王獅子亨利便在這裡建起了小鎮。這裡是德意志南部最瑰麗的宮廷文化中心,12世紀以來一直是拜恩王國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都城之地。拜恩王室的王族中,歷代輩出極其愛好學問和藝術的君王。正因如此,他們在慕尼黑的城內外建起了豪華的宮殿群,遺留下無數的藝術珍品。尤其在16世紀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時期,此地的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的各類文化發達到極點,以致人們交口稱讚這裡為「伊薩爾河畔的雅典」。1972年第二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曾在此地舉行。這是一次耗資巨大,設施豪華,設備先進而又完善的運動會。據有關資料記載,這次運動會的費用等於墨西哥奧運會的4倍。慕尼黑有一個奧林匹克公園,這是這個運動會留下的永久紀念物。慕尼黑人愛喝啤酒,喝起來就象喝茶水一樣,每人每年平均要喝230升,約合460斤,合一天1斤多。慕尼黑享有「世界啤酒冠軍」的稱號。這裡有一所慕尼黑啤酒大學,它專為各國培養釀造學碩士和學士。
慕尼黑在人們的心目中也有著不愉快的記憶,這是因為它是希特勒的發跡之地,希特勒曾在這裡建立最初的法西斯武裝衝鋒隊和黨衛軍,成立國社黨,搞過「啤酒館政變」。慕尼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際遭到空襲66次,整個城南幾近毀滅,但戰後的重建搞得十分出色。1972年,因為慕尼黑奧運會的召開,地鐵和步行街路段紛紛完善起來。這裡還是名車BMW的生產總部。所以說,慕尼黑不只是座古都,也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大都市。儘管慕尼黑散發著傳統的魅力,給人一种放松的感覺,但大量高科技公司也在本市和周邊地區安家落戶。文化和藝術、高科技和著名的足球俱樂部「拜仁慕尼黑」,使慕尼黑贏得了國際聲望。慕尼黑還曾是一些著名的國際展覽和會議的會址,在今天它的地位更加顯要。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慕尼黑有許多巴洛克和哥德式建築,它們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代表,城市中各種雕塑比比皆是,栩栩如生。原市政廳塔樓上的組鍾自古至今吸引著無數的遊客,組鐘的12個鐘點由12個騎士組成,從每天中午11時開始(夏天是17時),每到一個鐘點,12個騎士就走馬燈似地出來報時。一組1.40米高的彩塑人物則圍成圓圈跳舞,向人們展示德國歷史上威廉五世公爵與雷塔娜.馮.洛特林小姐結婚的場面。遊客們為能觀賞到這一景象,往往會在慕尼黑多停留一日或幾日。這個景點已成為旅遊者遊覽慕尼黑的一個必要的項目。
民俗節日
每年十月的慕尼黑啤酒節是世界上最盛大的民間節日,屆時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五百多萬賓客來此歡度這一盛大的節日。慕尼黑的啤酒節源於1810年為慶賀巴伐利亞的儲君德親王與薩克森-希爾登豪森的黛麗絲公主共結百年之好而舉行的一系列慶祝活動。一百多年來每逢9、10月間,全城街頭一派「啤酒氣氛」,街上啤酒小吃攤林立,人們坐在長條木板椅上,手捧能裝一公升啤酒的陶瓷大杯,盡情暢飲,整個城市一片歡騰,幾百萬升啤酒,幾十萬支香蕉被一掃而光。慕尼黑人的「啤酒肚」也向人們展示他們的能喝善飲。
著名景點
慕尼黑奧運村是為舉辦1972年第20屆夏季奧運會而建造的。奧運村的最高建築是高289.53米的電視臺,站在電視塔上可望見百公裡以外的阿爾卑斯山,而坐在高高的電視塔旋轉餐廳裡,一邊品嘗美味佳餚,一邊觀賞城市全貌及遠山美景則更是一種享受。慕尼黑奧運村的建築別具一格。奧林匹克體育場總面積7.5萬平方米,可容納8萬觀眾觀看比賽,其帳篷式的頂蓋遠看就像一張大漁網,錯落有致,十分壯觀。
巴伐利亞是德國一個比較保守的州,作為其首府的慕尼黑,人們的生活則具有傳統保守和現代開放的兩面性。從服飼上看即有穿著巴伐利亞皮褲、頭戴極具民族特色的巴伐利亞氈帽的人們,也有穿著入時、出入酒吧和迪廳的年輕人。
慕尼黑是德國著名的博覽會城市,每年舉辦二十多個博覽會,如:國際建築機械博覽會、國際手工業博覽會、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及電子計算機及電子元件專業博覽會。
慕尼黑最著名建築可以說是聖母教堂即慕尼黑大教堂(有兩個綠色「洋蔥頭」尖頂的雙塔建築),教堂建於15世紀,但教堂的尖慕尼黑大教堂頂卻一直沒有竣工。在停止建造50年後的16世紀,人們才決定完成此塔頂的建築 - 當時哥德式的建築時代已完全過去了,從義大利傳來了一種新型的建築風格,即文藝復興風格。哥德式教堂當然免不了也被安上了當時時髦的圓頂,人們將其稱為「羅曼國家的」帽子,它的意思也就是「異國風味的」或者也可以說是「義大利風味的」。正是這種圓頂風格成為了以後巴伐利亞眾多教堂建築的典範,一些比較古老的、同樣也是哥德式的教堂發生了改變,也被安上了圓頂,同時,還有許多建於17世紀的教堂建築從一開始就採用「洋蔥」塔頂。
慕尼黑的四周,有眾多的森林圍繞,這些森林帶寬達10至20公裡。「福斯特裡德公園」就是其中的一個。幾乎所有的森林都受到了保護,森林的大部分樹木是雲杉樹。因為幼小的雲杉樹上有刺人的針葉,而不會受到野獸的咬嚼,所以通常都採用雲杉樹進行育林造林。
(責任編輯: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