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露過後,金秋送爽,便是收穫的季節。明月何曾是兩鄉,只是故鄉寄託了鄉愁和情思罷了。中央一臺正在熱播的當代農村劇《月是故鄉明》,講述了事業有為的女企業家張錦繡返鄉創業,帶領全村人民打響脫貧攻堅戰的故事。時值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這部劇向我們展示了「新鄉賢」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帶領群眾一起「走花路」。作為駐村青年幹部,曾經的大學生村官,學習怎樣和「新鄉賢」、群眾擰成一股繩,並肩作戰,苦幹實幹至關重要。青年幹部當著力涵養三種「氣質」,以三「氣」凝聚三「心」,收穫自己的人生「花路」。
樹立志氣,經風歷雨守初心。鄉賢是德高望重的人,村官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新鄉賢」和大學生村官入村,優劣互補,恰到好處,「助攻」鄉村振興,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但是基層的工作環境錯綜複雜,萬千變化,這就需要我們青年固守初心,磨礪志氣,錘鍊黨性。加強黨性修養,就要正確對待黨性和個性。我們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一粒土、時代的一抹塵,只有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前途、民族事業之中,才能不負韶華,實現個人價值。劇中張錦繡的丈夫倪洪濤最初不理解妻子的選擇,多次想回到繁華的大都市生活,後來張錦繡用她的成功經驗表明——人是家鄉好,月是故鄉明,倪洪濤也留在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鄉村。這也給我們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帶來了一絲啟示。
涵養正氣,奉獻青春磨耐心。我們堅信,只要方向正確,咬定青山不放鬆,一錘接著一錘敲,就一定能成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我們就需要這麼一股韌勁兒推著我們前進。天地乾坤,吞吐萬物。在前進的過程中,我們中氣十足,以心平氣和、心容萬物的浩然正氣久久為功,用「平和」的心態正確看待進退,用「平靜」的心態正確看待得失,用「平實」的心態正確看待成敗。「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事業有為的張錦繡回鄉創業,正是以對土地深沉的愛,對山水凝注的夢,對父老鄉親淳樸的情,對故鄉難以割捨的戀,克服重重困難,探尋脫貧致富路,帶領全村人民打響一場集建設經濟、傳承文化、保護生態的決勝小康之戰。這也為我們打造「鄉愁」品牌,建設特色小鎮提供了借鑑。
永葆朝氣,實幹奮進顯誠心。疫情之後,各項工作紛繁複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為「常態化」,脫貧攻堅進入「收官戰」,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動能轉換進入「膠著期」。八大發展戰略,九大攻堅行動,是擔當作為者的「舞臺」,是實幹爭先者的「擂臺」。需要熱血的時代,便只能是年輕人的時代。我們青年,需永葆熱血和活力,以實幹爭先的衝勁、攻堅克難的韌勁、改革創新的闖勁,奮鬥在改革創新的一線,寧做跑斷腿的「店小二」,不做清閒的「甩手掌柜」,寧做新時代的「挑山工」,不做優哉遊哉的「喝茶人」,寧做一窮二白的「清白者」,不做腰纏萬貫的「吸血鬼」,永遠葆有「歸零」的勇氣和「年輕」的活力,學做張錦繡一樣的「逆潮人」,不負韶華,赤子可乘龍歸去。來源:先鋒文匯作者:山東省五蓮縣洪凝街道黨工委 劉欣欣
#選調生#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