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
CHUN FEN
樓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東關騎樓
崖州古城是我國最南端的古鎮,歷史悠久,人文璀璨。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許多名人足跡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就有一條歷經百年繁華的南洋老街——東關騎樓街,今天崖州君就跟大家聊一聊這條見證崖州百年商業繁華的老街。
由來
東關騎樓建築群位於崖州東關解放街,建於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是崖州最早的老商號南洋風格建築群。騎樓因何得名?據說是樓房向外伸出在人行道上的部分,仿佛騎跨在馬路上一樣,此種風格建築因此得名騎樓。
東關騎樓街的由來,跟港口開放通商史大有聯繫。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海禁,開海貿易。瓊州從此海運四通八達;至鹹豐八年清政府與英法政府分別籤訂《天津條約》,瓊州即被批為通商口岸,稱瓊州口。到上個世紀初,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後,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築。
那時,幾座或十餘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為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從此,騎樓也成為了海南當時極具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百年繁華
崖州其實有兩個騎樓街,一個是在崖州古城門的東門街區,稱東關騎樓街,也就是現在被人熟悉的崖州騎樓老街;另一個是在崖州保港地區,當地人稱臨高鋪子街的地方。
民國初年,一批到福閩、粵桂等地經商的崖州人,衣錦榮歸或落葉歸根,回到崖州後紛紛效仿南洋建築風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騎樓式的建築,用於商用和居住。這種建築特色非常適合海南陽光強烈、風雨即來的天氣,涼爽舒適的騎樓,利於人們遮陽擋雨。由於毗鄰港口,這些家家戶戶所建騎樓連接形成的街道,有著可供行走的地板,有著擋避風雨驕陽的頂蓋,成為「店鋪的公共走廊」。
路通財通,隨著商業鋪面的建設,當時崖州的商貿業也急速發展起來,以綜合商鋪騎樓街為發端,也帶動了周邊專業商鋪的發展,在長長的東關騎樓街上,以製售鐵製農工具為主的「打鐵街」和售賣燃油的「臭油街」慢慢發展起來,構成了一大片繁華的騎樓街區。「一鋪養三代」,至今這些騎樓建築仍然發揮著商業功能,如今的老街居民仍充分利用臨街的每個空間開店納財,在狹小的空間裡,亦住亦商。
保護與
延續
如今,東關騎樓已經滄桑陳舊,也有很多不同時期的老式建築夾雜在東關騎樓裡,展示著風雨歲月的蹉跎與變遷。但不容置疑的是,東關騎樓老街依然是崖州古城的文化瑰寶和驕傲。
為更好的保護東關騎樓建築群,三亞市發改局已經批准崖州歷史文化名鎮建設項目的立項申請,崖州區現存的一些騎樓同時也得到了修繕。隨著東關騎樓歷史街區地位的確立,在受到保護免於拆除和毀壞的同時,這裡恢復起來的自信也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商業投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東關騎樓會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經濟活力及深邃的人文風貌。
主 編丨全 妍
統 籌丨李文華
編 輯丨崖州君
來 源丨南海地域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三亞日報
全省「三無」船舶清理整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