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一位頭頂冰花上學的孩子的照片在媒體上引起廣泛關注。這個「冰花男孩」是雲南魯甸縣新街鎮轉山包小學三年級學生王富滿。他家離學校4.5公裡。那天他趕去學校參加期末考試,路上走了近一小時,零下9度的低溫,將他頭上冒出的熱氣凍成冰花,像是滿頭白髮。
看了相關照片,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心疼這孩子。那麼冷的天氣,只穿兩件裌衣(他說自己只有3件外套,厚的一件冼了未乾),連帽子都設戴,教室裡又沒取暖設備,他該多冷啊。接下來會想,社會應給困難地區的孩子更多關愛,也會想自己該為他們作點什麼。
好多年前,有幾項關心貧困地區兒童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飽含人文關懷,很有意義,令人難忘。
一項是為那些地區的大人小孩捐獻衣服、被褥。捐獻者踴躍,各單位也都很上心,派專人負責,衣物匯集後被分類打包,並出動車輛千裡迢迢地送到指定的地區。人人熱情很高,踐行「做好事,不留名」的箴言。
另一項是集資建希望小學。機關單位、企業家及各界明星,爭先恐後地加入捐獻者行列,不僅出錢(建一所20萬元),還負責設計施工,直到建成,交付使用。不長時間,近兩萬所希望小學,春花般在全國老少邊窮地區綻開,大大改善了那些地區兒童入學難和學習環境差的狀況,展現了同心戮力、眾志成城的神奇力量,也為中國慈善事業寫下精彩的一筆 。
第三項,慈善機構牽線,讓城裡人與農村困難 家庭的孩子建立「一幫一」的關係。我們家聯繫的是山東沂蒙山區一個9歲的女孩,她母親去世,家貧,因交不起學費面臨輟學。我們幫她交學費,其實沒多少錢,再就是春節時給她點壓歲錢,她來信說,要用這些錢來年春天買幾隻羊,放學後自己放,秋後賣了貼補家用。她比我女兒小不幾歲,女兒穿過的或親友送的壓根就沒來得及穿的衣服給她寄去,一年兩次。做這件事我們全家人滿心歡喜,決非「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可以形容。雙方聯繫持續幾年,後因我去國外工作多年,她也完成9年義務教育,便失去了聯繫,這令我抱憾至今。算起來,她該早已嫁人,或已為人母。
第四項,全社會為貧困地區孩子的營養操心。當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貧困地區兒童生長遲緩率是城市兒童的6倍,維生素A缺乏率是城市兒童的4倍。因缺乏營養,發育不良,有些貧困家庭6歲孩子的體量與城市3-4歲的孩子相當。事關下一代成長和民族未來,改善農村學生的午餐,成為舉國上下共同關心的大事。2011年,國務院推出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撥款160多億,按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為學生提供膳食補助。各省市也都提出各式學生午餐「營養包」,「讓每個學生每天吃到一個雞蛋」,幾乎成為一個口號。有的熱心人士,辭去工作,為完善學生的「營養午餐」四處奔波,開展調研,出謀劃策。對這些人的義舉,媒體作過深情報導,可惜我記不起他們的名字了。
我之所以這麼不厭其煩他回顧這些往事,是想讓大家看看,有些措施如今仍有生命力,值得繼續推行。「冰花男孩」的現實故事也印證了這一點。試想,如果「捐獻衣服」的活動仍在繼續,就可以讓類似玉富滿這樣的窮孩子穿得暖和些,不至於受凍。
對我國貧困家庭的孩子特別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應包括衣食、親情和教育。要完成這些使命,光靠那些地區的政府和民間力量顯然難以勝任,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讓更多人向那裡投去關懷的目光,獻上一份愛心,伸出援助之手。其實,這也用不著花費太多的錢財,只要恢復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給廣大民眾以盡心盡力的機會,就能破解很多難題,收到可喜的成效。不用說,根據新情況,想出新辦法,自然更不可少。(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