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發布通知,明確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新規宣布之後,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機構慌了,網友也紛紛炸開鍋的吐槽「央行是將支付寶微信養肥要殺了」。那麼,客戶備付金是什麼意思?網上很多網友表示不太了解,下面小編就來通俗易懂的介紹下。
客戶備付金是什麼意思 客戶備付金對微信/支付寶影響
客戶備付金是什麼意思?
按照央行的說法,客戶備付金是支付機構預收其客戶的待付貨幣資金,不屬於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客戶備付金的所有權屬於支付機構客戶,但不同於客戶本人的銀行存款,不受《存放保險條例》保護,也不以客戶本人名義存放在銀行,而是以支付機構名義存放在銀行,並且由支付機構向銀行發起資金調撥指令。
由於支付機構的客戶備付金的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存在一系列風險隱患,因此央行針對第三方需要將客戶備付金集中到銀行去存管。央行宣布,從2017年4月17日開始,支付機構要按照一定比例交存「客戶備付金」,這部分存款將不計算利息!
「客戶備付金」最終將全部集中銀行存管,目前支付機構交存「客戶備付金」暫時執行以下比例:
網絡支付業務: 12%(A類)、14%(B類)、16%(C類)、 18% (D類)、20%(E類);
銀行卡收單業務:10%(A類)、12%(B類)、14%(C類)、 16% (D類)、18%(E類);
預付卡發行與受理:16%(A類)、18%(B類)、20%(C類)、 22% (D類)、24%(E類)。
可能很多朋友還不理解「客戶備付金是什麼意思」?下面舉個例子,以支付寶為例,如果你在淘寶上買過東西,下單之後付款,錢就從你的帳戶划走了,但錢並沒有立即給賣家,而是存在支付寶的第三方帳戶上,等你收到貨,確認可以付款之後,這筆錢才會給賣家,而在你支付之後,而給賣家之前,這些錢就是「客戶備付金」,之前一直是由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託管,支付機構就可以根據時間差和巨大額資金沉澱去拿利息,甚至是投資,由於這筆資金額很大,支付機構就可以從而獲取高額收益。
客戶備付金的歸屬可以說確實有點模糊,可以說是買家的,也可以說是賣家的,但肯定不是支付機構的,也不是銀行的。正是存在這種模糊性,此前最終的受益者就成了支付機構。他們可以享受這幾天的活期利息。如果備付金常年存在一個比較穩定的餘額,則支付機構甚至可以把它變成銀行定期存款,或者購買理財產品,甚至挪用去投資,獲得超額收益。當然,假如投資失敗,則給客戶帶來風險。
而央行的是新規是,客戶備付金需由銀行託管,但問題又來來,這筆錢既不是支付機構的,也不是銀行的,並且沒有利息,如果放銀行,最終受益的又成了銀行,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又顯得不公平,畢竟人家的客戶和服務等於是給銀行白忙活了,因此才有不少網友直呼央行這是要將支付寶微信養肥要殺了!
客戶備付金新規對微信/支付寶影響
據央視報導分析,如果所有「客戶備付金」最終都採取央行的這種新規處理方式,支付機構將損失11%的收入!這意味著以支付寶、微信等三方支付結構的營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非銀支付機構」為11%的收入不翼而飛而「失聲痛哭」的時候,傳統商業銀行面露微笑,央媽的照顧讓他們感到了「父愛」的溫暖,也引起了網友們的吐槽爭議。不少有網友則吐槽稱,寧願客戶備付金放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也不願意放銀行。也有部分網友表示,央行的舉措是在保護消費者資金安全,反正對消費者是好的,表示支持!
目前,支付寶、微信等平臺對此政策表示支持,這一政策有利於支付行業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網友熱評:
第三方支付寶結構不動客戶備付金,銀行也不動,那第三方還吃什麼利息?如何服務用戶?銀行不讓別人動,以安全為由,自己動的很快樂!
央行新規也不合理,既然不是支付機構的,也不是銀行的,而是消費者和賣家之間的共有資金,憑啥就放銀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