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開年,伴隨著A股市場的火熱,基金髮行市場也一片紅火。1月6日,滬深兩地同現爆款基金,多隻基金一日售罄,募資規模超百億元,引發開年的基金投資熱潮,甚至帶動基金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單。這已經不是基金第一次登上「熱搜」。2020年7月,A股短期快速上揚,基民跑步入場,基金髮行火熱,「基金」一詞就曾登上熱搜。在連續兩年走出業績和發行「大年」後,基金再上熱搜,是加倉良機還是市場見頂信號?
開年頻現「日光基」
進入2021年以來,公募基金髮行熱潮來襲。1月6日,由興證全球基金陳宇掌舵的全合興兩年封閉運作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LOF)首發募集,該基金此前設定了80億元募集上限,發售一日即售罄。據渠道消息,一日便吸引了超200億元的認購。而由明星基金經理曲揚擔綱的前海開源優質企業混合基金同日發售,該基金限額100億元,僅發售一日就宣布提前結束募集。有消息稱,該基金髮售半日申購金額就突破100億元的募資上限。
無獨有偶,1月5日,由銀華基金李曉星管理的銀華心佳兩年持有期混合基金認購規模超百億元提前結束募集,而1月4日發售的廣發興誠混合基金髮售一日有效認購金額就已超過募集規模上限120億元,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日光基」。
新年第一個月,還有更多新基金在發售的路上。羊城晚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1月,還有71隻基金等待發行,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就有42隻,接近六成,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廣發基金、華夏基金等多家公司都將陸續推出多隻偏股型基金。而開年以來發行的三隻基金,累計發行份額已經達到298.61億元,平均每隻基金的募資規模接近百億元。
炒股不如買基金?
記者注意到,在2019年-2020年,公募基金已經連續走出兩個業績大年。在2019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接近40%的情況下,2020年主動權益類基金年內平均漲跌幅為46.05%,百餘只偏股型基金實現淨值翻倍。
投資者持有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甚至大於直接持股,讓「炒股不如買基金」的觀念深入人心,也助推了公募基金進入天量發行的大年。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公募基金髮行基金產品數量1435隻,發行規模達3.16萬億份,發行數量創2020年歷史新高,發行規模更是超過2017年和2018年發行規模之和,同樣創下歷史新高。
業內人士預計,2021年公募基金髮行仍可能延續火爆。國盛證券研報預計,2021年全年偏股基金髮行有望繼續超過10000億元,淨增量預計6000億-8000億元,有望繼續成為A股市場的最重要增量資金。
投資者需降低預期收益率
2021年開年以來,A股市場走出一輪「開門紅」行情。截至1月7日收盤,上證指數在歲末年初已經走出了六連陽,累計上漲5.83%,滬指自去年12月底的3300點附近上攀至最高3576.20點,兩市成交量也有明顯提升,市場風險偏好上升,投資者購買基金的熱情高漲。
從國內公募基金的歷史數據上看,在過去15年間,尚未出現過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的平均業績連續三年大幅跑贏滬深300指數的情況,進入新的一年,公募基金能否延續前兩年的強勢業績,是當下投資者普遍關心的問題。
羊城晚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對2021年A股走勢的預測上,不少公募基金對今年宏觀經濟相對樂觀,但由於目前A股估值相對較高,對未來一年的行情都採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博時基金髮布的2021年宏觀策略報告預計,從全年維度來看,風險資產面臨估值的消化壓力,需要降低預期收益率。 「我認為可以用『穩中求進』來形容2021年。」南方基金董事總經理孫魯閩也表示,市場或從全面性牛市轉向結構性牛市,應該降低預期收益。
華商基金研究員張博煒對記者分析表示,從中長期角度,以A股核心標的為代表的中國資產將是國內外資金加強配置的重點領域。在資金供給仍較為充裕的背景下,2021年度A股市場整體估值水平系統性大幅度下行的概率較低。但考慮到當前市場整體偏好已經計入2021年全球經濟實際增速水平,今年A股市場整體估值大幅抬升的概率也相對較低。綜合判斷,今年A股預期收益率水平或將與A股整體盈利增速基本匹配。
(文章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新基金開年發行火爆基金再次上「熱搜」! 多隻「日光基」吸金逾百億)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