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位於甘肅平涼城西12公裡處,道教聖地,屬六盤山支脈,是上三迭系紫紅色尖硬礫巖構成的丹霞地貌,受風蝕水蝕、自然崩塌等外動力作用,形成了峰嶺峰叢、洞穴發育、怪石突兀、險峻奇特的地貌景觀。崆峒山地形是國內丹霞地貌類型中形成時代較早的類型,是大面積黃土高原上獨有的自然奇觀。
關於 崆峒山名字的來源,說法有三:一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部族融合發展並消亡後,中心區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專用指山;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種說法,都不無道理。
崆峒山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登山問道的聖地。
據學者研究,甘肅東部的平涼、天水是上古三皇誕生之地,又是女媧、夸父的誕生地,文化極為久遠深厚。因此,軒轅黃帝在其功業成就之後西巡疆界,親自登臨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隱居的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這在《莊子·在宥》篇中有詳細記載,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記載了這件事,司馬遷本人曾親自登臨崆峒山。他在太史公自敘中說:「吾嘗西至崆峒,北過琢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他的記載應當是在博採眾說的基礎上謹慎作出的。
當代臺灣學者南懷瑾在著作中說:「黃帝遍學各種學問,最後西上甘肅的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又說:「黃帝的功業,主要是起於黃河平原的東方與北方,而他的文化學術思想主要是得之於西北高原系統。」
據考古研究和歷史記載證實,西北黃土高原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八百年周王朝始祖的誕生地,大秦帝國的龍興之地,對中華歷史影響深遠,所以後來的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歷代文人墨客、官員學者,如司馬遷、杜甫、白居易、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等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銘文。
至於我自己,知道崆峒山除了因為它是古老的道教名山(幾大佛教名山、道教名山、著名石窟、三山五嶽...小時候記熟的名字,成人後就要挨著去走走),還因為左宗棠那幅對聯:積石導流歸大海,崆峒倚劍上重霄。左公是自己敬佩的近代名人之一,沒有他,別說新疆,我們的西北邊關會不會是嘉峪關都難說的很。
如果不是在《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特輯的丹霞山候選中看到崆峒山的名字,真沒想到這裡也屬於丹霞地貌(同樣的還有劍門關),因為不論是看網友的圖片,還是自己的觀感,和須彌山、江西龜峰等比起來,這裡的石頭實在不夠「丹」。
至於現在的景區賣點之一崆峒武術,抱歉的說,雖然讀過不少武俠小說(不僅金庸古龍梁羽生,還有民國時期還珠樓主等一票作品),比較虛的崑崙天山日月神教之類不說了,和少林武當峨眉等相比,崆峒派從來沒有做過主角,就是個經常打醬油的角色而已,實在沒有啥值得誇耀的,不過,可以理解景區的苦心,比起道教、黃帝、廣成子,武俠和武術,受眾面廣多了
以前有崆峒十二景之說,但很多景點都沒在現在的崆峒山風景區內,現在遊客看到的一般就是彈箏湖(崆峒水庫)、法輪寺、上天梯、雷聲峰、皇城、通天橋、香山寺等幾個景點,基本都在一條線上。中臺是半山腰最大的平地,遊客中心、交通車、吃住等都在這裡。
2003年7月2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以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皇城、彈箏峽、塔院、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登上了「國家名片」,成為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己不集郵(雖然和某些網友一樣,對旅遊景點有「集郵」癖好),只是在網上看了一下那幾張郵票,參照自己對這幾個景點的觀感,抱歉的說,郵票不如實景漂亮。
崆峒山腳下沒有大片的平地,平涼市旅遊管理部門就在離景區挺遠的地方修了個「崆峒古鎮」,旅遊服務中心設在此處,購買門票、前往中臺、香山和索道下站(包括索道)的交通車都在這裡發車。
從平涼市區到崆峒山,有13路公交,直達山腳,該車路過崆峒古鎮,還有9路車終點是古鎮,我們圖方便,就在酒店附近乘坐的21路公交,終點古鎮南門,穿過古鎮到達遊客服務中心,小長假,裡面人聲鼎沸,遊客比須彌山多太多了,購票隊伍長的拐了彎。幸好提前在x寶上買了票,網購票有專門兌換處,雖然只便宜五元錢,可節省了不少排隊的時間。
崆峒古鎮遊客中心有發往中臺、香山寺和索道下站的交通車,前往中臺的交通車經過山腳,但詭異的是在山腳不停車,所以如果想坐車上中臺,一定要到崆峒古鎮,不能到山腳。山上除了交通車外其他車輛是不能進去的。香山寺是山頂最高處,挨著混元頂。
我們是坐車到中臺,遊玩後步行下山,下山的路比想像的長,花了一個半小時,路上沒多少景色,不推薦,還是坐車上下比較好。
這趟走下來,感覺最省力的是坐索道上山,索道從彈箏湖面划過,可以觀景,然後法輪寺--中臺--上天梯--雷聲峰--皇城--通天橋--混元頂--香山寺,在香山寺坐車下山。這樣雖然交通車費多花一些,但不走回頭路,而且所有景點都不會錯過,節省體力和時間。
崆峒古鎮遊客中心處的大門,挺氣派。
崆峒山
崆峒山晚上八點多到達平涼,迎接我們的是一場大雨。雨過天晴,次日的崆峒山陽光燦爛,天藍的一絲雲都沒有,據說崆峒山最美的時候是輕雲薄霧繚繞半山,雲霧縹緲中的山間寺院宛如仙境。可惜我們沒有眼緣了
崆峒山
崆峒山
金大作家的字一般。還好,不像華山,每個峰頂都有他的題字。
貌似看過的所有武俠小說裡崆峒派也很厲害。威震西陲的還有崑崙派及天山派。
崆峒山
還是這幅對聯氣魄大
崆峒山
崆峒山
從紫霄宮仰望山上。
崆峒山
從中臺往東,基本都是佛教寺廟的地盤兒。
崆峒山
崆峒山
這個法輪寺是新修的,但裡面的塔院很出名,是古塔。
崆峒山
崆峒山
以前在網友@horus的文章裡看過,說建築頂上是雙鹿的屬於藏傳佛教?不知自己的記憶是否有偏差
崆峒山
法輪寺內最著名的是古塔託松。
七層的凌空塔系宋代所建,萬曆年間重修,至今保存完好。這座塔是一座無基座的七級八角形磚塔,塔高近30米,最令人驚嘆的是塔頂長有一株枝繁葉茂,四季常青的古松,樹齡已有二百多年。景區對該塔進行過維修加固,剔除了雜草,只保留了這棵松樹。
崆峒山
崆峒山
法輪寺雖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新修的,但建築精美繁複,加上著名的塔院,是崆峒山的必到景點之一。
從法輪寺出來,順著這個林蔭道步行到東臺,俯瞰彈箏湖,湖水碧綠如玉,如同九寨溝的海子,非常美麗。
崆峒山
崆峒山
東臺的老貓,都是見多識廣的,對我們這些遊客基本理都不理
崆峒山
東臺也是觀景的好去處。
崆峒山
東臺和塔院遊玩後返回中臺,開始向崆峒山的主要景點進發。這也是建議坐索道上山的原因之一,索道上來就是東臺,不必走回頭路。
崆峒山
崆峒山
「上天梯」是崆峒山最險峻的地方,據傳始鑿於唐貞觀年間,臺階總數669級,民間素有「一寸僅一步,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得上天路。」的說法,是登頂途中的唯一通道。到這裡的時候碰到個旅遊團,導遊一再強調要注意安全,拉著兩邊鐵鏈上山。我和閨蜜走過之後,一致認為這裡比起武當山的明神道遜色多了,雖然有一段確實夠陡峭,但距離短,不像明神道,走過一段又是一段,長長的望不到頭。閨蜜比我還女漢子,大學期間曾經兩次一天登頂峨眉山(一次五顯崗出發,一次報國寺出發),走過武當明神道都感覺累成狗。
上天梯唯一麻煩的 ,就是如果從東臺上下(不從香山寺下),除了上山,下山也要走這裡,對於我這個不怕上就怕下的人,真的有點恐怖
崆峒山
臺灣學者南懷瑾認為,所謂廣成子,究竟有無其人不能肯定,但往往名號是代表一種內容,廣成子是集中國文化之大成的意思。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駕山,山下的問道宮,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黃帝問道處」就是對這一千古盛事的紀念。
崆峒山
崆峒山
雲無心而出岫
崆峒山
皇城是崆峒山最大的一組道教建築群。好多遊客到了這裡就原路返回下山了
崆峒山
崆峒山
崆峒山
站在皇城向東俯瞰,那片佛教的建築躍然眼底。
崆峒山
崆峒山
崆峒山
崆峒山
崆峒山
混元頂是崆峒山最高處,混元樓是新修建築
崆峒山
崆峒山
混元樓門口擺著個銅製水盆,雙手用力摩擦盆耳,裡面的水受激慢慢飛起水花,很好玩,閨蜜也去試了一試,可惜我忘了該錄像,只留了兩張照片。
忘記這個盆叫啥名字了,應該是利用摩擦產生的共振原理導致水花飛舞,以前在啥地方看過介紹,說是在某古墓裡出土了類似的文物,這個盆應該是山寨那個古董的。
崆峒山
崆峒山
混元頂是崆峒山最高處,離香山觀不遠,這個道觀也是新修的,前面就是交通車停車場。
崆峒山
崆峒山
香山觀裡盛開的芍藥
崆峒山
崆峒的雲
崆峒山
過了皇城,往通天橋和香山寺是三岔路口,我們看到前往香山寺更近,就先去了香山寺,其實通天橋是個死路,必須返回,而香山寺外就是景區交通車停車場,如果先去通天橋,再去香山寺,景區基本遊覽完畢,可以直接坐車到崆峒古鎮,不必受累再次走一段上天梯。
不過幸運的是,我們在路口問路的美女小販非常好,路線說的很清楚,回程走的雷聲峰,繞過了最陡峭的上天梯上段(上天梯分成三部分,越往上越陡),從雷聲峰繞行,雖然路面狹窄也陡峭,但那一段路程可以再次俯瞰彈箏湖,景色非常美麗。
崆峒山
崆峒山
所謂通天橋,是一座索橋,連接兩座山峰,站在橋上放眼四望,景色非常壯麗。可惜橋對側小山是死路,必須原路返回到皇城。
崆峒山
崆峒山
回程聽了路旁售貨小妹的建議,走雷聲峰下山。這一段道路狹窄,但景色非常美,而且我們下山時感覺天空更通透些,看彈箏湖和遠處的平涼城更加清晰。不過,小長假遊客多,自己沒膽量在狹窄且下臨深淵的山路上停留太久(同時影響其他人的行動),最佳拍照角度錯過。
以下引自網絡。
雷聲峰的險奇堪稱崆峒一絕,它是主峰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條支脈,宛如主峰的一條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濤濤的前峽河水。這條山脊全長200米,整個山體均為丹色石質,其東西兩側下臨絕澗,南面的絕壁上有人工開鑿的石級,可通向棋盤嶺。由於雷聲峰由北而南,山勢逐漸變低,因此,峰頂的道宮建築依順山勢,錯落有致,構成一副美麗的圖畫。
雷聲峰巖壁陡峭,下臨深淵,雷雨時節,雷聲在空谷激蕩,猶如山崩地裂,驚人心魄,故取名「雷聲峰」。
崆峒山
崆峒山
崆峒山
崆峒山上建築雖然不少,但除了皇城和雷聲峰附近的幾個小型道教建築,其他的好像都是近些年景區重修或新建,不過新建築都做的很精美,倒也養眼。
從中臺步行下山途中,見到的這棵老樹,高大挺拔,一張照片拍不全,這也是下山途中唯一的景點了
崆峒山
崆峒山
花了一個多小時到達山腳。在這裡觀賞,周圍山勢還有點丹霞味道。
山腳有招徠遊客到崆峒古鎮的私家車,自己在景區儘量不搭理自動貼上來拉客的人, 而是順著公路步行一小段到達遊客中心,諮詢了景區管理人員,就在那裡等待前往平涼市區的13路車。
崆峒山
小結:
1、 崆峒山景色還是不錯的,尤其在西北,周圍都是多少有些荒涼的黃土高原,此山突兀而起,植被茂密蔥鬱如同綠色明珠,值得一往。
2、和武當山相比(我和閨蜜都是幾個月前才去過武當山,二者都是道教名山,太有可比性了),崆峒山景區小得多,景色各有特色吧,保存的古建築卻是不能比。
3、崆峒山一天足夠,武當山一天就非常緊張(閨蜜是女漢子,早晨六點從十堰出發,下午六點左右下山趕上最後一班武當山前往襄陽的大巴,累成狗了),所以建議武當山還是住一晚吧。
4、崆峒山有些地方不是臺階路,而是石頭鋪地的斜坡路,有待改進。
5、上武當比登崆峒辛苦的多。
平涼公交不像現在的大多數城市公交實行一票制,而是按路程遠近分段售票,短距離的只需要5毛錢,坐13路從崆峒山腳下出發,到柳湖公園附近的一個站,2元錢。
柳湖公園是平涼的市民公園,免費,大門上「柳湖」二字是左宗棠寫的。左公平定西北回亂時,曾駐紮平涼。據說柳樹那種「柳枝到處可成蔭」的品格深受左宗棠喜愛,他在帶領湘軍西徵之際沿途插柳,在荒涼的戈壁灘上形成了「連綿不斷,枝拂雲霄」的奇觀,留下了傳頌千古的左公柳,當時人曾作詩稱讚:「大將西徵人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樹,引得春風度玉關」。
平涼柳湖公園
崆峒山
自己之所以選擇柳湖公園而不是平涼博物館,除了左公,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穿過柳湖公園就是平涼賓館,那裡有名氣非常大的餐館雅馨園,據說羊肉泡饃非常贊。我們爬山又熱又累,當然要犒賞自己一頓美味,閨蜜第一次到西北,還沒吃過正點的羊肉泡饃呢,所以兩人興衝衝的跑去了,結果找到地方一問,平涼賓館工作人員說,雅馨園下午三點就關門,想吃?明天請早!,明天我們都在火車上了!還好柳湖公園出來那條街上不少館子,我們找了一家看著人氣比較旺的燒烤店飽餐了一頓烤肉串,又吃了面片,最後還在附近水果攤買了大櫻桃帶走(六月正是平涼大櫻桃也就是四川人說的車釐子上市的季節,價格比成都便宜),這才算功德比較圓滿的離開。
吃貨提示,六月端午前後,這裡除了大櫻桃,杏子也挺多。我們在平涼吃的蘭州牛肉麵,味道還不錯,內容很豐富,倆人眼大肚子小,點了全套,吃不了都把滷蛋剩下了,成了我們崆峒山上午餐的一部分。
平涼火車站很小,只比固原站大一點點,站前雕塑猜測是紀念當年鐵路的建設者吧,離開前最後拍一張站前的夕陽...
藝術之美 人文之思 平涼市本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