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一名集寧人經典的童年記憶:兒時的老虎山 扎心了!
在我的兒時,我家門前有一條流淌著的南沙河,河的兩岸還連接著一座集豐橋。集寧橋東的集豐橋是橋南橋北的人們和車馬的必經之地,它的橋北是今日的南馬橋街,而南馬橋街直通老電廠的六馬路往西可到北大廟。集寧昔日的北大廟是個風水寶地,廟內有大雄寶殿還有參天古樹,大廟對面是一座戲臺。過了集豐橋的南岸,在橋的東南方向便是我們小孩子心目中無時無刻不想去的地方,那就是老虎山。
兒時的老虎山
Tiger Hill, childhood
兒時心裡總是認為山中也許有很多很多老虎,所以才叫老虎山吧。帶著夢想和膽怯的心情到是去爬了幾次山,但是誰也沒看見過山中的百獸之王,甚至連稱大王的猴子也不曾看到,每次都是失望而歸。
集寧人的前輩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吉祥安寧的集寧二字,還留下了氣勢宏大如此剛陽的許多地名:比如沒有老虎的老虎山,也沒有龍的臥龍山,還有那個威震八方不可一世的河流各字——霸王河,就連老虎山下最古老的街道也被授予了個讓人百思不解的九龍街之名。這在國內也許僅有的,畢竟只有代表九龍的九龍壁在全國也只有三座。我們集寧是座新型的城市,沒有什麼古色古香的任何古代的遺產和建築物,但是留下的這些輝煌的地名也夠我們自豪和耐人尋味的。
田靜澤 • 《 老虎山舊大門》
老虎山是座不高的山,海拔也只有1447.5米,但是地勢險要,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僅在元代,明代清代,就是現代也是北洋政府或軍閥們屯兵習武訓練騎兵之天然場所。其中老虎山也成了凡是上山之人必登頂之處。
兒時的老虎山是座光禿禿的山,沒有一棵樹存活,甚至是個連草都不長的地方。六十年代初期當時我上學的鐵一小曾組織學生在老虎山北面的邊沿山上種過小樹,但沒見成活一棵。山的正北正西處有二道自上而下的戰壕,是在集寧戰役中傅作義的國民黨軍隊強徵平地泉百姓挖的,正西的戰壕之上有處山洞曾經是解放軍姚喆將軍的臨時指揮部,兒時我們只能站在上面看,說是山洞其實只是一個深坑。山上到處是戰爭中留下來的彈殼,家住橋東二馬路的那個朝鮮族孩子還在老虎山的戰爭廢墟中揀了顆沒把的手榴彈在家門前玩,但隨著一聲巨響孩子被炸死了,我們去看時地上只留下一片血跡。
老虎山山頂過去幾乎沒有平地,比現在的地勢還高。只是在一九五八年建立人民英雄紀碑時把山頂剷平了,形成了今日的這片廣場。那一年我們集寧人都能在山下看見山頂搭著的腳手架及拉著的電線,黑夜還點著的電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一九五九年,一座雙層漢白玉大理石根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了。莊嚴肅穆在當時國內都少見的紀念碑屹立在了老虎山之顛,正南的碑心中央仿毛主席天安門廣場中國人民紀念碑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箔大字,北面是蒙文版。碑身上雕刻有花圈,花兒象徵著高貴和純潔,紀念碑的碑文是用漢蒙文字鐫刻在二塊紫銅板上面的,它記錄了解放集寧戰役的經過。但是不久兩塊無價之寶的紫銅板被一個來自卓資縣的好逸惡勞、膽大妄為綽號叫「灰菜旗杆」的村民半夜用鐵器撬下來毀掉賣了破銅爛鐵,這件事激起了廣大集寧人民的憤怒。後來市裡專門召開了公審大會判了他十年徒刑。毀掉的銅板不能再複製,為了不再發生如此的事件後來更換成今日的兩塊石板。無論站在山下或山上,後人總要抬頭望著碑身之顛的金箔五角星,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芒。可有誰知道這個五星怎麼上的山?在我參加工作後師傅們聊起來當年歸屬鐵道部的集寧換裝處的工人誰力氣最大時,大家都說左師傅,當時正是他把這個銅器從北站扛到山下,在當時無路的情況下又扛的它爬到山頂上的,五十年代時沒有什麼運輸工具,什麼活都是背扛肩抬。
@
烏蘭察布人
兒時由於去老虎山玩都是瞞著大人愉愉去的,所以只是在那西北角的大石堆玩一回就得趕快回去,以免挨頓打。上了小學後由學校和老師組織下到是真正的去了幾次,學生們排著隊走過正北的老虎山橋到了山下,上山的地方左右擺了兩隻石獅,文革初期被造反派推倒後翻到了東沙河溝裡一隻,後來又被擺到了橋東派出所門前,再後來就不知道了去向。順著戰壕邊的土坡往上爬,那是條被人們踩出來的路又光又滑直上直下,但是出生在那個年代的無論是大人還是我們小學生,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大家都是英勇無畏,爭先恐後的到達山頂。站在主峰之顛大有山高我為峰之感覺,由於集寧沒有高的樓房,所以整個市區一望全是平房一片,只有十五個大煙筒,三十五六座三層以下的樓房。北望陰山山脈像座青銅器一般的將軍是鎮守著我們的集寧一座天然屏障,只有吳家口的那二座大山像座山的大門敞開著一道天然之門,東面玫瑰營磨子山是我們集寧太陽每天升起的地方,那座洋人的百年教堂上的鐵瓦清析可見。東南方向則是一條玉帶般的雲海,它就是享譽內蒙古八大淡水湖之一的黃旗海,蒙語稱:昂蓋淖爾,因位於清代正黃旗境內而得名,它的水源是來自我們集寧的霸王河、泉玉林河和磨子河。而黃旗海盛產當地鯽魚是人民大會堂宴席之精品。不由的使我想起兒時的一件事,上四年級時聽說黃旗海的魚一毛錢一斤,我們幾個同學拿上幾毛錢曾從集寧順著京包鐵路線去黃旗海買魚,但是只走到了老平地泉那兒由於那年正是自然災害,餓的走不動只得返回去了,但是看到許多大理石雕的石柱橫七堅八的倒在地上,並不知是什麼原因。只是後來才知道哪兒曾經是座由洋人神父建的一座教堂,1919年當平綏鐵路要在此建立平地泉車站時正是這座教堂的天主敎會、教民的幹預反對,只得把平地泉車站改建在了今天的地方、當時的老鴰嘴。但是教堂後來也毀於日本侵略軍的戰火中,那些石柱就是我們在一九六一年看到的。
站在老虎山西望,是起伏連綿的臥龍山脈及西山,當時的地形是老虎山跟臥龍山相連的,解放戰爭中的老虎山西面的戰壕直通臥龍山,今日的南菜園過去是座山,這裡不得不說的是1919年的修的蘇集至老鴰嘴的鐵路,當初設計圖是從臥龍山下的黃家梁通過,但是遭到黃家反抗,堅決不讓,說是火車本是一團大火,秋天經過他家的莊稼地時把莊稼燒光了。後來民國政府只得讓步鐵路東移一裡把那座山開鑿了一道口子後直通平地泉車站。八十年代後京包鐵路全線又開通了複線,這個大口子又被擴大了,後來集寧市城建擴寬懷遠路,改造住房時把那座山幾乎剷平了。現在根本看不出老虎山臥龍山是曾經連接在一起的了。
一條平綏鐵路如果當初黃家人識文化識大體的話那麼今天的集寧南站就會建立在橋西,今日西沙河上的紅衛橋就會是百年前的鐵路石橋,也許是它把集寧從此化為橋西,橋東。
老虎山是由於中蘇關係惡化,於一九六九年被軍事管制,從此部隊接管成為軍事禁區,解放軍的工兵日夜在山上挖地道,修戰壕,建碉堡。為了防止蘇聯的坦克進入市區,還組織全市人民在北霸王河的山上挖了一條幾公裡的戰壕。從此老虎山任何人不得跨入一步。至到十幾年後終於開禁。但是最高興去爬山的已經不是我們這一代人了,而是我們的孩子了,每逢星期天都要拉著我們大人的手懷著急迫的心情去老虎山玩,老虎山終於也變了樣子,石階路一直通到山頂。並建立了許多的古色古香的涼亭,樹也種活了許多。我們的八零後小孩手中舉著三分錢一根的冰棍,不停的捉著螞蚱,那玩的比起我們那一代人快樂多了,起碼是爸爸媽媽領著來的,而我們那一代人只能是偷偷摸摸的去。
隨著改革的深入,烏蘭察布市委提出的五城聯創的創建,今日的老虎山以及白泉山,臥龍山都以改天換地,天翻地復來形容了。老虎山不僅建成了老虎山生態公園,而且是一座傳播革命思想文化的陣地,始建於2O04年的集寧戰役紀念館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共產黨教育基地,讓更多不了解集寧的年青人們高度重視和了解集寧的過去,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今日集寧的老虎山己經沒有再好的語言文字來歌頌它了,一句話就是把江南美景全搬來了。今天登老虎山的人又是我們孩子們帶著他們的孩子來遊玩了。老虎山從我的兒時經歷了三代人了,三代人的經歷各有不同,心情,環境的改變也是隨歷史的變化改變著,突然間想起我們三代人都曾經有著一份共同的作業,那就是每逢上老虎山,我們三代人學校的老師都會安排寫一道作文題,那就是:老虎山遊記。
作者 聶恆忠(小西)
來源 健康烏蘭察布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