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綿陽有一塊福地,名叫梓潼。她自古就有「五穀皆宜之鄉,林蠶豐茂之裡」的美稱,孕育了豐富多元的秦漢文化、三國文化、漢唐文化、文昌文化、紅色文化和以國醫聖手蒲輔周為代表的中醫文化。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位於梓潼的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雖名為廟,卻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的聖地。是百姓為祭祀張亞子而建,最初名叫「亞子祠」,後來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祠堂就擴建成了大廟,改名為「文昌宮」。七曲山大廟的建築不似傳統建築那般以中心軸線對齊,它依七曲山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廟宇設計,細緻精美,雕梁畫棟,既有北方建築的氣勢雄偉,又有南方園林的小巧玲瓏。並且在元、明、清時期多次擴建,具有三個朝代的不同風格,成了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
七曲山大廟是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為帝鄉。《辭海》中記載:」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在七曲山大廟中還有一座魁星樓,樓上供奉著一座魁星塑像,「魁星點鬥,獨佔鰲頭」,魁星在古代神話中又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所以七曲山大廟就成了萬千學子供奉祈福的第一站。魁星樓走廊兩側還掛滿了署名來自各地的高考中榜學子送來的錦旗。七曲山大廟祈福靈驗一傳十十傳百,讓這裡名聲大噪,香火旺盛,有「北有孔廟,南有文昌」的說法。
這裡不僅出了名的祈福靈驗,還是一個古柏參天的「天然氧吧」。傳說張飛帶兵路過此地,天氣炎熱難耐,張飛就命人植樹納涼,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上午植樹,下午成蔭。於是張飛又命當地百姓植樹數萬株,形成了這的翠雲廊。翠雲廊中的古柏形態各異,有的枝幹筆直,直指青天,寓意品格似泰山般剛正不阿,名「泰山柏」;有的盤根錯節,形同連理,似夫妻般如膠似漆,名「夫妻柏」;有一株枝幹傾斜,形成了可避風躲雨的樹腔,據說劉嬋亡國後曾在這裡避雨,故名「太子柏」或「阿鬥柏」;有一株最為神奇,無皮無枝無葉,卻存活百年,相傳這是文昌帝君親手所植。
既然到了梓潼祈福,那當地的美食就不可錯過。梓潼的酥餅很出名,位於三絕小吃之首,原國家質檢總局還批准對「梓潼酥餅」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梓潼酥餅層層分明,每層又薄如紙,入口酥脆,回味餘香,油而不膩。另外兩絕是梓潼鑲碗和梓潼片粉,鑲碗最早是宮廷御膳,看上去上黃中白下肉色,味清淡,入口香軟,在我們家那邊在酒席上才吃得上。片粉形如綠色緞帶,做法是涼拌,味香、麻、辣,口感柔韌。
我上高中的時候也會去燒香祈福,希望自己可以在高考時福氣滿滿,超常發揮。有一首歌寫得好「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七曲山大廟固然靈驗,若將所有希望押注在神仙保佑上面,滿打滿算也只有三分,運氣加實力才會成就最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