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名字由來:恩施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古為施州。
1728年,雍正撤施州衛,改置施縣,次年改名恩施縣,意為皇帝恩澤施地。「恩施」由此得名。
1735年,設置施南府,府治在恩施縣。
1949年,設恩施專區,後在1970年改恩施地區。
1983年,恩施地區撤銷,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改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城市性質:武陵山區區域性中心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核心城市之一。
2. 隨州市
名字由來:隨州是炎帝神農的誕生地。西周為隨國,西漢設置隨縣,以古隨國為名。
554年,北朝西魏改并州為隨州。隨州由此得名。
1912年,隨州改為隨縣。
1979年,劃出隨縣城關鎮及城郊,設置縣級隨州市。
1983年,隨縣併入隨州市,屬襄樊市。
1994年,改為湖北省直管市(縣級)。
2000年,設立地級隨州市,原縣級隨州市改為曾都區。
城市性質: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要的旅遊城市,世界華人謁祖聖地和中國專用汽車之都,鄂北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3. 鹹寧市
名字由來:取自《周易·乾象》裡「萬國鹹寧」,即天下太平。
1007年,為避宋太祖趙匡胤永安陵諱,將永安縣改名為鹹寧縣。
「鹹寧」作為政區由此得名。
1983年,設置縣級鹹寧市
1998年,鹹寧地區和縣級鹹寧市撤銷,設置地級鹹寧市,原縣級鹹寧市改為鹹安區。
城市性質:鄂湘贛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武漢城市圈生態宜居城市,中國溫泉旅遊名城。
4. 黃岡市
名字由來:備戰過高考的學子,對黃岡的教輔試卷一定不會陌生,因高考「押題」準確性高而備受青睞。
這座極其重視教育的城市,是因黃岡山而得名。
598年,隋朝將南安縣改為黃岡縣,作為政區,」黃岡「由此得名。
1990年,黃岡縣撤銷,設立黃州市。
1995年,黃岡地區和黃州市撤銷,設立地級黃岡市。
城市性質:湖北省區域性中心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城市圈核心集聚區的新型產業基地,濱江濱湖生態園林城市。
5. 荊州市
名字由來:不知有多少人讀《三國》,會因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捶足頓胸,繼而扼腕嘆息。
古荊州是古九州之一,管轄的地域遠超出今湖北轄境,古荊州也是因其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
荊山就在今襄陽市境內的南漳縣以西的地方。
1994年,荊州地區撤銷,設立地級荊沙市。
1996年,荊沙市改名荊州市。
城市性質:國務院批覆確立的鄂中南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中遊交通樞紐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6. 孝感市
名字由來:因董永賣身葬父的孝行感天動地而得名。
454年,南朝宋設置孝昌縣。「孝昌」意即孝子昌盛。
924年,五代唐時期,為避李存勖祖父名諱,遂將孝昌縣改為孝感縣。
「孝感」作為政區得名於此。
1983年,設置縣級孝感市。
1993年,孝感地區撤銷,設置地級孝感市。原縣級孝感市南部設立孝南區,北部設置孝昌縣。
城市性質:武漢都市圈副中心城市,鄂豫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中華孝文化名城,具有水鄉園林特色的宜居休閒城市。
7. 荊門市
名字由來:「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李白詩裡的荊門,因荊門山而得名。荊門山即郢門山,位於今宜都市境內。
荊門山不在荊門市境內。這是由於歷代行政區劃變更而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
805年,唐朝設置荊門縣,隸屬江陵府。荊門作為政區由此得名。
1979年,設置縣級荊門市,市、縣並治。
1983年,荊門縣併入荊門市,縣級荊門市升格為地級市。
城市性質:鄂中區域中心城市,湖北省石油化工和新型製造業基地,以荊楚文化為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
8. 鄂州市
名字由來:因古鄂國而得名。湖北簡稱鄂,即來源於鄂州。
221年,吳國孫權遷都到此,改鄂縣為武昌縣,寓意「以武而昌」。
1913年,改置壽昌縣,次年改為鄂城縣。
1960年,鄂城縣改為鄂城市,第二年撤市改縣。
1979年,成立縣級鄂城市。屬黃岡地區。
1983年,鄂城縣、鄂城市撤銷,設立地級鄂州市。
城市性質:國家「兩型社會」和城鄉一體化示範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華中地區生態旅遊休閒勝地,綠色製造基地,區域創新高地,武漢城市圈區域性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
9. 襄陽市
名字由來:提到「襄陽」,很多人立馬想到金庸的小說。
郭靖因死守襄陽抗擊蒙古,個人形象升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樣的主旨讓武俠小說在文學價值上陡然拔高一個檔次。
因地處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的襄陽,在公元前201年的西漢開始建城,設置襄陽縣。
襄陽由此得名,並一直沿用到建國初期。
1950年,將襄陽縣的襄城、樊城兩個區劃出,設置縣級襄樊市。
在日後60年的時間裡,「襄樊」在地位上「替代」了有著千年歷史的「襄陽」。
1979年,縣級襄樊市升格為省直轄市。
2010年,襄樊市更名襄陽市,屬於這座城市的厚重的歷史底蘊又回來了。
城市性質: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新型工業基地城市。
10. 宜昌市
名字由來:夷陵雖小邑,自古控荊吳。
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
東晉,將夷陵西境分出,設置新縣,取名「宜昌」,意為宜於國運昌盛,「宜昌」由此得名。
1912年,東湖縣改為宜昌縣。
1949年,將宜昌縣城及近郊分出,設置省轄宜昌市。
1979年,宜昌市升為地級市。
城市性質:世界著名的水電旅遊名城,長江中上遊區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11. 十堰市
名字由來:堰,意為攔河蓄水大壩。「十堰」作為地名,其得名有兩種說法。
其一:始於明朝。1484年,《湖廣圖經志》載:「 十堰,在縣南,因溪築十堰,以灌田。」
據說這是關於十堰地名的最早記載。
其二:始於清朝中葉。因居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築堰十處以便灌溉,十堰由此得名。
1967年,因建設我國第二汽車製造廠的需要,成立十堰辦事處。
1969年,十堰辦事處撤銷,設置十堰市。
1973年,升格為地級市。
1994年,鄖陽地區和十堰市合併,仍稱十堰市。
城市性質:國際知名的生態文化旅遊城市,國家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鄂豫陝渝四省(市)交界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12. 黃石市
名字由來:被譽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的黃石市,有說市因黃石山而得名。
1950年,在石黃工礦區的基礎上設置省轄黃石市,是湖北最早設置的兩個省轄市之一。
城市性質:長江中遊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先進位造業基地。
13. 武漢市
名字由來:武漢三鎮指的是武昌、漢口、漢陽。
1926年,武昌城區改為武昌市;夏口縣改為漢口特別市,轄漢陽縣城。
同年7月北伐,9月攻克漢口,11月攻克南昌。
此時,國民黨內部出現分裂。
廣州國民政府決議北遷,蔣為首的中央黨部決議駐守南昌。
1927年1月,武漢三鎮合併,武漢特別市成立。在寧漢分裂期間,武漢作為中華民國的臨時首都。
隨著寧漢合流,南京成為中華民國首都。1929年,武漢市撤銷。
1949年復置,屬中央直轄市,1954年成為湖北省省會。
城市性質:湖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