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歷史被劃分成了五個地質時代,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生物也不例外。現在地球上的代表生物是人類,5億年前的寒武紀出現了一次生命大爆發,生命形式首次出現了井噴現象,到現在也清楚這是怎麼回事。總的來說古生代的生物還比較原始,生物形式發生改變還是在中生代。
中生代一共分為三個紀元,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代表性動物是恐龍。恐龍是個大家族,我們熟知的有霸王龍、劍龍、翼龍,陸地上是恐龍的活動範圍,海洋不是。在古生物學家的眼裡,海洋裡的猛獸不必恐龍差。
泰曼魚龍
這種魚龍的戰鬥力在魚龍家族裡是名列前茅的。大大小小的魚龍加起來有二十多種,小一點的魚龍體長不超過1米,大一點的魚龍體長能超過20米,這是某些單獨個體才能達到的長度。成年泰曼魚龍的平均體長是超過10米的,三疊紀晚期的時候便在海洋裡生活了。
根據出土的化石顯示,泰曼魚龍的牙齒頗為鋒利,幫助它成為海洋裡的頂級掠食者。三疊紀早期的時候,大型魚龍已經統治了海洋,但是它們喜歡捕食菊石類生物。泰曼魚龍改變了這種情況,主動出擊,海洋裡的脊椎動物都是它的獵物。
有時候餓急了,泰曼魚龍還會攻擊其他魚龍。泰曼魚龍所到之處,其他魚龍都得靠邊站。
滑齒龍
魚龍家族的鼎盛期在侏羅紀,到了白堊紀時,魚龍家族便衰落了,屬於它的生態位也空出來了,取代它的是滑齒龍。滑齒龍其實和蛇頸龍是近親,它是蛇頸龍演變而來的,外形上和蛇頸龍有頗為相似。BBC曾經出臺了一部專門敘述中生代海洋生物的紀錄片,叫做《與恐龍同行》。
滑齒龍的形象被塑造成了體長25米的龐然大物,還擁有一口猙獰的牙齒,面相兇惡。外形上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體長,滑齒龍的體長能有25米?這讓一些古生物學家皺起了眉頭,現如今的滑齒龍化石,基本都在10米左右。
通過技術手段將滑齒龍復原,古生物學家認為大部分滑齒龍體長在8米左右,只有某些個體能夠超過10米。滑齒龍的體長限制了它的發展,不過那時候魚龍已經衰落了,鯊魚類想和滑齒龍抗衡還差一點,所以滑齒龍還是挺厲害的。
滄龍
滄龍是中生代最後出現的頂級掠食者,和魚龍一樣是個大家族,但是滄龍的戰鬥力要高一點。滄龍出現在白堊紀晚期,發展歷史並不長。白堊紀晚期,魚龍家族基本消失了,滑齒龍也退出了,所以滄龍可以說是應運而生,海洋裡沒有能抗衡它的生物。
滄龍的祖先是一種蜥蜴,古生物學家推測,它們生活在海洋周邊,為它們進入海洋生活做好了鋪墊。根據推測,它們應該是侏羅紀時期進入海洋的,從底層慢慢成長,身體迎來了多次進化,直至成為十幾米的龐然大物。魚龍滅絕之後,蛇頸龍走向衰落,滄龍成功佔據了它們留下來的生態位。
其實滄龍能打敗蛇頸龍的關鍵在於它的遊動當時,蛇頸龍的四肢可以調整方向,速度主要是由尾部提供的。滄龍的身體構造決定了它不會像蛇頸龍一樣,它在遊動時會擺動整個軀體,靈活性好,速度也快,四肢用來調整方向。這種遊動方式幫助滄龍捕獵,也幫助它擊敗了蛇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