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脫貧|脫貧攻堅下的「遵義變化」之六——文旅融合助小康

2020-12-18 天眼新聞

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遵義市文體旅遊系統出實招、下實功、求實效,以文化旅遊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依託當地特色文化、特色產業等資源,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市農村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旅扶貧,描繪「詩與遠方」美好願景

近年來,遵義市啟動了鄉鎮、村綜合文化中心的建設,目前全市行政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已完成767個村(居)、291個社區。2019年印發實施了《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桐梓縣蟠龍安置點列入2019年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省委確定後續扶持示範點;遵義市播州區城區白龍小區安置點等7個安置點列入2019年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建設項目。以送文化下鄉活動、五大群眾活動品牌等為載體,積極開展送文化到基層,目前,全市累計開展了送戲下鄉活動701場,開展送文化下鄉、節日文化活動等100餘場次。

遵義市文體旅遊局及直屬文化場館開展了古箏、瑜伽、古琴、書法、茶藝與茶道等70餘期專題培訓,直接惠及群眾27000餘人次。將非遺資源與旅遊資源相結合,推動打造「非遺小鎮」「非遺扶貧手工坊」,為扶持鎮鄉經濟共同發力。目前已累計向播州區輸送60萬元的非遺小鎮專項資金,向赤水市竹編扶貧工坊支持共計85萬元;幫助我市10個縣的非遺項目申請到140.5萬元的項目傳承經費。多次帶非遺傳承人攜產品到上海等地進行展示和推介,我市的藤編項目與上海老字號企業鳳凰牌自行車進行籤約合作並亮相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非遺展。指導有關單位深入鎮、村定期開展竹編、竹雕、曬醋釀製等項目培訓32期,共計2184名群眾參與,解決了112名當地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2019年鄉村旅遊持續發展,預計接待鄉村旅遊遊客9400萬人次,可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9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和32%,帶動貧困人口3222人增收。積極爭取8名村官參加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村官培訓。為深度貧困縣正安縣爭取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扶貧補助資金200萬元,爭取省級鄉村旅遊度假區建設補助資金150萬元,爭取鄉村旅遊發展補助資金440萬元。播州區花茂村和團結村、新蒲新區槐安村獲文化和旅遊部評選納入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目錄。在全市開展各類鄉村旅遊從業人員培訓10000餘人次,以鄉村旅遊發展助力全市脫貧攻堅。

花茂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大眾旅遊繁榮發展、文旅融合深入推進,遵義市文體旅遊系統的脫貧攻堅工作出現了很多新亮點、新經驗、新成效,文旅扶貧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生力軍。

「文化+旅遊」融合高質量發展,走出脫貧致富路

鳳岡縣崇新村的雙塘組,為建設家園、開發旅遊產業打造三山兩塘景點,形成「支部引領、合作社+農戶」的發展形式。當地傳統民俗如「傳統民居搊房子」「打黃龍繩」「說福祀」「耍鑼鼓」「花燈戲」「築毛磚」「手工豆腐」「打餈粑」「傳統宴席」等與旅遊相結合,鄉音、鄉禮、鄉俗、鄉情得到保護,有歷史、有故事、有情趣、有風俗泥土裡醞釀的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了獨特魅力,同時也增強村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崇新村以鄉村旅遊為引領的農旅一體集體經濟經濟初見成效,脫貧攻堅成效得到有力支撐。農民建設家園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已然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特色寨門

習水土城古鎮被譽為長徵路上的「紅寶石」,地球紅飄帶上的「明珠」,是「全國十大紅色旅遊景區」和「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之一。它豐富而寶貴的紅色資源,凝聚豐富的精神內涵,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教育價值。為了保護好土城古鎮,保護好四渡赤水戰役遺蹟遺址,習水縣於2006年9月在土城古鎮重建四渡赤水紀念館。同時,依靠古鎮厚重的紅色文化、歷史文化,通過認真調查研究,擬定了以紅軍長徵四渡赤水文化為重點,古鎮文化和民俗文化為補充,建成了佔地面積12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展線2000米的綜合博物館群。此外,習水縣還規定了不允許在古鎮上新建房屋,保存古鎮的原真性,同時又充分考慮到要讓廣大群眾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成果,在古鎮之外的地方建設新鎮區,以拓展群眾的生產生活空間,完善旅遊服務功能。

曾經冷冷清清土城老街,人們為了生活家庭主要勞動力都只能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如今在國家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的帶動下,人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小康生活,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土城老街又恢復了曾經熱鬧的場景。

「特色資源+旅遊」,打造鄉村旅遊新生態

仁懷市高大坪鎮銀水村緊緊圍繞「金山銀水、世外桃源」的規劃理念,充分利用銀水村獨有的水資源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投入8000餘萬元打造集旅遊、休閒、娛樂、生活為一體的現代村莊「金山銀水」景區。以「水」資源為核心,發展特色產業,豐富旅遊業態,助推鄉村旅遊發展。採用「公司+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抱團發展模式,逐步實現農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培育種植有機高粱25000畝、元寶楓產業5000畝、辣椒1760畝、油菜4000畝、精品水稻500畝,並依託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帶動礦泉水廠、水產養殖等一系列水產行業的發展,同時通過「黔貨出山」電商銷售渠道,增加旅遊收入,不斷推進鄉村旅遊發展。

銀水村秋色

湄潭縣湄江街道金花村剛好位於湄潭縣傾力打造的旅遊精品線路「翠芽27°」景區的核心地帶,前有「十謝共產黨」發源地田家溝,後有「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核桃壩,作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2016年湄潭縣啟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立足推廣「三變改革」經驗,金花村抓住了這一契機,成為了此次改革試點之一。他們成立了金花村旅遊專業合作社,並與外部旅遊公司共同組建鄉村旅遊開發公司,依託大清溝村民組的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開發這片「綠水青山」。經過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大清溝的棟棟民居被改造成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房子、彩色公路、茶旅一體,搖身成為了享譽八方的「七彩部落」,各地嘉賓紛紛慕名前來,旅遊觀光、考察取經,體驗自然山水中的「童話世界」。

七彩部落

遊客多了,經濟就活了,餐飲19家,住宿17家,小吃22家,奶茶吧、遊樂場......村民通過自營、入股、合資等方式,參與旅遊業經營管理,展銷地方特色旅遊商品,在家門口就增收致富,村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3萬元,成為湄潭縣鄉村旅遊的一個「引爆點」。金花村趁著七彩部落「大紅大紫」的東風,搶抓機遇,逐步完善了12個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打造了石溝農民畫家村,三關塘紅軍村等精品旅遊景點,通過發展旅遊、精品水果、養殖業、中藥材、優質稻等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直接受益農戶600餘戶,其中50戶貧困戶全部受益。

在決勝決戰脫貧攻堅、共進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遵義市文體旅遊系統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堅韌不拔的毅力、堅實有力的舉措,不斷推進文旅精準扶貧,助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

來源:網信遵義

主辦單位:貴州省扶貧辦

承辦單位: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中國黨刊網採編中心

編輯:蔣明鎦

審校:鄭娟 曾令江 王家金

微信號:weifupin

投稿熱線:0851-86833305

投稿郵箱:gzfpxjc@163.com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