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設立特區,只要半島局勢穩定,丹東必能吸引來自韓日的資金,同時,丹東倚靠東北良好的工業基礎,熟練的工人以及齊全的基礎配套設施、高校人才資源,完全可以複製當年深圳的奇蹟。
▲丹東國門灣中朝邊民互市貿易區。 圖片來源:新華社
文 | 謝良兵
近日,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決定創建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通知明確指出,要以丹東為門戶,連接朝鮮半島腹地,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將丹東打造為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
消息一出,瞬間引發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東北需要一個經濟特區
投資不過山海關,是投資界對東北地區的一種慣性看法。這其中包含的原因,除了東北地區自身體制、思想等原因外,必須承認的是,也與國際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最重要的因素莫過於朝鮮問題的存在,它影響了東北地區的經濟及對外發展。
「丹東特區」的最終出現,源自近期半島局勢的新變化。2018年上半年,朝鮮不僅打開國門,與中、美、韓、俄等大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還宣布棄核搞經濟,修復冰封已久的韓朝關係。種種跡象表明,朝鮮開放與發展的決心已定。
設立丹東特區有必要嗎?或者說,東北地區需要一個經濟特區嗎?
中國目前有七大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是改革開放初期設立的經濟特區。進入2010年之後,中國又先後批准了新疆的喀什經濟特區和霍爾果斯經濟特區。從特區的分布來看,東北地區的確需要一個經濟特區,來刺激和引領整個東北經濟的復興。
東北振興是最近十年來談論較多的話題,但東北地區的振興需要一個先導區來引領,卻是不爭的事實。
瀋陽和大連一直希望承擔這樣的角色。瀋陽作為遼寧省省會,是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以它帶動東北經濟重新發力並非沒有可能;而大連,在東北整體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依舊能夠跟上全國發展的步伐,將其作為東北重振經濟的橋頭堡,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瀋陽和大連之外,還需要更多的支點來支撐東北經濟的振興。丹東特區或許就是一個好的選擇。根據今年1月發布的《丹東沿海經濟帶三年攻堅計劃(2018—2020年)》,2020年丹東將建設成為東北振興沿邊開發開放先導區、東北東部出海主通道。
如若真能實現,瀋陽、大連和丹東將形成一個穩固的經濟三角區,必將引領整個東北地區的復興。這也是遼寧省提出爭取國家適時設立「丹東特區」,將丹東打造為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真正原因。
丹東若設特區,完全可以複製深圳的奇蹟
一直以來,丹東是中國36個邊境城市中最大的那個。即便是過去五年,其GDP已經下滑了近30%,2017年丹東GDP雖僅為793億元,卻依然是36個邊境城市中數額最大的。當然,與2013年史上額度最大的1117億元的GDP相差還是有點距離。
作為中朝最重要的邊貿重鎮,受半島局勢影響,丹東的跨境貿易近幾年也呈萎縮趨勢,外貿出口額從2013年的33億美元連年下降,2016年下降到24.9億美元;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016年的數據更是從25077萬美元劇降到579萬美元。
▲丹東的中朝友誼橋 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日,在第三方研究機構製作的「2018中國主要邊境城市發展潛力排行」中,曾經的邊境城市老大丹東僅排在36個城市中的第三名,位居霍爾果斯和滿洲裡之後,其中外貿活力僅位列第七。這種地位的下滑顯然不是當地願意看到的。
因此,對於丹東而言,仿照霍爾果斯設立特區勢在必行。
當然,另一方面,在中國目前各類優惠政策已無優勢的前提下,設立特區未必就能真正解決問題。況且,早期的五個經濟特區中,也僅有深圳真正成功,其餘四個的發展並未能實現最初的設想,甚至發展步伐落後於其他城市。
仔細研究深圳的區位優勢會發現,深圳的成功並非偶然,五個特區中,只有深圳才是真正背靠大的經濟實體——香港。廈門背靠政治環境複雜的臺海;珠海背靠體量很小的澳門;汕頭除了海外廣大的華僑外幾無其它優勢;那個時候的海南和荒島也相差無幾。
回過頭來看丹東特區的未來,只要半島局勢穩定,丹東必能吸引來自韓國、日本的資金,同時,丹東倚靠東北良好的工業基礎,熟練的工人以及齊全的基礎配套設施,外加瀋陽和大連的高校人才資源,完全可以複製當年深圳的奇蹟。
丹東設立特區的好處,不只在於似乎已無優勢的政策加持,而是可以由國家協調管理,打破地域限制,首先讓丹東港要成為東北東部的出海口,解決吉林、黑龍江沒有出海口的困擾,真正打通東北亞的發展瓶頸,對接朝鮮半島,最終連接日本。
可以說,在丹東設立經濟特區,會為整個東北地區低迷了近十年的經濟困境帶來積極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它會像一劑強心針,作用甚至堪比深圳當年帶給廣東的影響。
新京報文章 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