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分丨太原晉祠:梁思成林徽因「不肯失之交臂」的千年之美

2020-12-13 央視新聞

近年來,隨著中國古建築之美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中國營造學社」這個名詞也漸漸被人熟知。作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重要成員,梁思成、林徽因為中國古建築研究和保護作出了卓越貢獻。今年恰逢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清華師生跟隨梁林二人的腳步,來到他們曾考察過的地方,從太原晉祠到雲岡石窟,從應縣木塔到五臺山佛光寺,清華師生一邊考察,一邊把「人文清華」講壇的公開課帶到了這裡。

位於山西太原西南懸甕山東側的晉祠,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祠廟建築群。其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晉國始封諸侯唐叔虞的祠廟,後歷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朝的重修和擴建,形成了一個殿堂樓閣、亭臺軒榭俱全的龐大建築群,祭祀的主神也由唐叔虞變為聖母。

清華大學「人文清華」講壇《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場直播便選在了晉祠。

聖母殿,是晉祠最著名的建築,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距今約1000年歷史。大殿四周圍廊,前廊寬敞,這種建築手法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副階周匝」的典型實例。殿前八條木雕盤龍也是唐宋古建築中僅存的實例。

梁思成再傳弟子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賈珺:我首先建議大家就是,當我們看到一個優美的古建築的時候,千萬別著急拍張照就走開,一定要停下來靜心靜氣看一會。

中國古建築最好看的部分就是屋頂,《詩經》裡描述說古建築的屋頂就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特別具有飄逸感。那麼這個屋簷往外懸挑的尺度,唐朝的時候是最大的,從宋朝開始有逐漸縮小的趨勢,所以聖母殿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建築,它的屋簷就比唐代建築稍微小一點,但是還遠遠勝過明清時期。它的曲線特別柔和優美,每次看了會讓人覺得很受感動。

靠近了還會發現,晉祠聖母殿的簷柱上面有一個特殊的裝飾,它有八條龍盤在柱子上面,而且造型各不一樣,這是非常罕見的一個做法,同樣也是給這個建築增添了一種難以替代的鮮活的靈氣。

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是我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珍品。聖母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其他侍女,分立左右兩旁,動作神態各異,造型生動。

梁思成再傳弟子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賈珺:再到前面我們就到了晉祠最重要的建築之一獻殿,這是金朝大定年間所建的一座建築。它四周既沒有圍牆也沒有門窗,保持開敞,所以好像是一個放大的涼亭一樣,這是非常非常特別的一種做法。它用柵欄圍合,這個柵欄其實還是很講究的,在北宋著名的建築專著《營造法式》當中,對這種柵欄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叉子」。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我記得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寫的《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裡面,就講到了「叉子」是《營造法式》裡面的名詞,看來他們真的是拿著這個《營造法式》,按物來解書。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梁思成的建築設計專業課成績優異,但是更痴迷於建築史,他發現,當時中國的古建築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1925年,他收到了父親梁啓超寄來的《營造法式》。

梁思成再傳弟子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賈珺:當時梁先生雖然在學建築,可是他看了這本書之後發現如讀「天書」,完全看不懂,所以他後來立下一個志願,一定要破解這部「天書」,梁林兩位先輩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考察山西的古建築,就是希望尋找解開這部「天書」的鑰匙。

《營造法式》是宋代官方頒布的建築工程規範,作者是北宋官員李誡。這部關於建築、設計、施工的典籍,深刻影響了後世數百年間的建築形制。

1919年,北洋政府官員朱啟鈐在南京江南圖書館偶然發現了一本古籍抄本《營造法式》。正是這部書,促成了朱啟鈐從政治舞臺退隱後的人生轉折。1930年,朱啟鈐投入畢生積累的資源,在自己的宅院中成立了一家以研究中國建築為宗旨的私人學術社團——中國營造學社。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梁思成和林徽因是營造學社非常重要的成員,他們也是清華建築學院(原營建系)的非常重要的成員(創始人)。梁思成和林徽因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和他們在古建築研究當中的成就是清華的人文思想很重要的部分。

1931年,梁思成正式加入營造學社,他改變了學社偏重古籍文獻研究的方法,更加重視實地考察,之後開始了對古建築進行測繪、製圖、研究的旅程。

短短幾年時間,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人的足跡遍及137個縣市的1823座古建築,詳細測繪了206組古建築,繪製了1898張測繪圖稿,開創了一代學術傳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當時他們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的時候,進行了這種搶救性的古建築考察,可以說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意識。

1934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去山西汾陽考察古建築,雖然他們已久仰晉祠大名,但是一開始也並沒有打算去探訪晉祠。因為根據經驗,名勝往往會經歷後世的大修、改建,不太可能有古老建築留存。然而,路過太原,兩人卻在顛簸的汽車上被晉祠正殿的側影驚豔。一個月後,他們從汾陽回來,再次經過晉祠,「無論如何不肯失之交臂」,於是對晉祠進行了考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我們通過重走「梁林路」,能夠跟著他們,能夠通過聆聽他們的聲音,傾聽古建築的聲音,能夠通過他們看古建築的眼光,去看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去看古建築當中所蘊含的這些古代文化的密碼,我覺得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一件事情。

清華師生將「人文清華」講壇帶到這裡,用直播的方式講述華夏大地上的文化和歷史遺產,希望讓更多人能夠認識中國古代建築的璀璨,感受中國文化的輝煌。同時,也為山西省探索新的文旅結合模式帶來了借鑑。

太原市晉祠博物館副館長 郭保平:專家來,我們在直播過程當中肯定是全程地跟蹤學習,首先是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我們很希望同學們在學業有成以後,能夠投入我們基層一線來工作,來提升一下我們文物研究、文物保護的業務水平。

梁思成再傳弟子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賈珺:對於古建築的保護意識應該是一個全民共有的意識。不管處在哪個年代都是這樣的,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它們可能受到戰爭的威脅,但大家不要忘了,在國泰民安的時期,它們一樣可能會受到大拆大建的威脅。那麼無論哪個時代的人,我們首先要對古建築有敬畏之心,其次需要對它們有相應的了解,我們才有條件去保護它們,然後也可能會用各種方法好好地去利用它們。

1946年,中國營造學社與清華大學籤署協議,正式併入清華大學,由梁思成負責組建清華大學營建系。雖然營造學社只存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但一代知識分子篳路藍縷為中國古建築研究與保護書寫的這一段傳奇,將永載史冊。(總臺央視記者 邵莉 李程 王立斌 李浚 徐影 山西臺 馮詩雨)

(編輯 尹惠仙)

相關焦點

  • 晉祠:跨越千年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
    王立斌攝  編者按   6月,「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走進太原晉祠。晉祠是中國最早的祠廟建築群,不僅是美輪美奐的園林,也是意蘊深厚的文化博物館。  學會欣賞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首要條件。
  • 重走梁林山西路第一站:千年一祠,一眼千年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侯璡報導:6月6日18時,微風拂煦,日光低垂,千年之園晉祠鍍上一層淺淺的仲夏餘暉。
  • 重走梁思成林徽因山西古建考察之路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人文清華』講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山西行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這趟穿越時空的田野調查,旨在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傳承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國營造學社前輩篳路藍縷、以學術報國的學術傳統,重新發現中國古代建築的璀璨和輝煌,解鎖蘊含其中的中國文化密碼,尋找今日中國的文化根源。
  • 3月27日 | 秘境山西首發團:尋找林徽因的鐵佛……
    靜默好似對話,凝望已然千年……這幾尊鐵佛因為林徽因的照片存世而被更多人知曉,後來提到時,便是林徽因凝望的鐵佛。民國學人尚有士林之風,科學研究之外,文筆亦唯美。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並」,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
  • 梁思成、林徽因,發現佛光寺,為何錯過更古老南禪寺?與日軍有關
    直到梁思成、林徽因的到來,他們相繼發現了宋代、遼代建築,填補了國內考古空白。但非常遺憾的是,依然沒有唐代木結構建築。因此佛光寺的出現,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須不知,佛光寺是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築。梁林夫婦在發現佛光寺的同時,卻與不遠處更古老的南禪寺失之交臂。南禪寺歷經千年風雨、雷轟地震、武宗毀佛、刀光劍影等災難完整地保存下來。
  • 梁思成與林徽因是近代一段備受關注的愛情,梁思成與林徽因故居
    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愛情1924年,在梁啓超的安排下,梁思成與林徽因一同前往美國留學,而且都選擇了建築學,四年後,兩人在渥太華的中國總領事館成婚。梁思成與林徽因的結合,被認為是門當戶對、郎才女貌,更是新與舊的融合。兩人的家世相當,崇尚西式愛情生活,同時也遵從了傳統的父母之命。
  • 晉祠!晉祠!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融匯的人間瑰寶|晉地寶藏
    梁思成和林徽因途經晉祠,不斷感慨它是「美麗輝映的大花園」……這就是千年之園——晉祠,也是此次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的目的地。▲晉祠晉祠之美,美在千年古建築山西素有中國古建築藝術寶庫之稱,晉祠就是這個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
  • 山西大同的梁思成紀念館,他出生於日本東京,與林徽因相濡以沫
    、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大同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曾為北魏首都,遼、金陪都,擁有眾多古蹟,旅遊資源豐富。在大同,騎著單車遊玩古城,再合適不過了。
  • 梁思成林徽因蜜月路線
    梁思成林徽因蜜月路線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學識與人格魅力讓我嚮往與敬仰……1928年春夏,林徽因和梁思成離開了留學四年的美國,於3月在加拿大渥太華完婚,前往歐洲歡度蜜月。蜜月之旅長達五六個月,其實更像是一次歐洲建築考察。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巨擘梁啓超先生在病重之際,強忍著對海外兒女們的思念,親自替新婚兒子兒媳設計了行程路線,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結束溫哥華之行,作南歐之遊,你們由歐歸國行程,我也盤算到了。
  • 晉祠博物館: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融匯的人間瑰寶
    ,寫出千古名句;梁思成和林徽因途經晉祠,不斷感慨它是「美麗輝映的大花園」……  這就是千年之園——晉祠,也是此次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的目的地。  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25公裡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在歲月滄桑、文化積澱中,晉祠融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於一體,以園林、古建、碑刻、雕塑藝術和古樹名泉,組成了獨具風姿的歷史文化遺產群落,享譽中外。1961年,晉祠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4A級旅遊景區。  大美晉祠,美在無法言說,美在無處不美。
  • 梁思成林徽因 ,萬古人間北京城
    朱啟鈐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驅,曾任民國第一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京都市政督辦等職,負責重建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大門等重要建築,1914年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園——北平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和中國第一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梁思成、林徽因與中國古建築和朱啟鈐先生的淵源,可追溯至1925年。
  • 大哉晉祠(9):聖母殿木構卷
    大哉晉祠(9):聖母殿·木構卷山西太原行之二崇敬之情無以言表。有研究者稱,此大殿是按宋代《營造法式》建造的,如聖母殿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極為寬敞,正是《營造法式》中的「副階周匝」制實例。觀大殿簷柱側角升起明顯,給人以穩重之感,殿堂結構為單槽式,即有一排內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為深一間的迴廊,構成下簷。殿內外採用「減柱法」,以廊柱和簷柱承託殿頂梁架,擴大了殿內空間。
  • 林徽因去世後,梁思成為何在其墓碑上刻「建築師林徽因」?
    梁思成這位近代建築學巨匠晚年承認,自己最初選擇學習建築,只是為了陪伴林徽因完成理想! 1924年6月,在父輩的建議下,林徽因和梁思成雙雙赴美攻讀建築學。 作為建築系僅有的兩位教職人員,梁思成夫婦二人在學校的工作十分繁忙。 當時,東北大學徵集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古樸大氣被選中。
  • 封存1200年的寺廟,被林徽因、梁思成發掘成「第一國寶」,啪啪打臉日本學者
    四年前,幾位號稱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的日本學者得意洋洋地對外宣稱:中國大陸已經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構遺存了,要想看只能去我們京都、奈良!」林徽因、梁思成他們始終堅信,總還會有那麼一座唐代木構建築,躲過了無數戰火的紛擾,經受住千年歲月的侵蝕,在中國大地的某個角落,
  • 太原有個景點火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但可惜不是5A景區
    晉祠是太原的名片,來太原不看就像去北京不去故宮,如今,遊客因著名的晉祠而不斷來往,然而當年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考察時,卻因為這赫赫有名而提前將晉祠排除在外,他們曾經認為「越是名勝則遭重修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古建築最難保存」,然而,在與朋友的調查中,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偶然瞥見晉祠正殿一角
  •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東大殿佛光寺之名遠揚天下,主要在於它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東大殿。而它的發現,它的聲名,它的命運,與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關。當時,日本人以嘲諷的口氣斷言:在中國已沒有唐代木構建築,要看只能去日本。
  • 朱啟鈐:在梁思成、林徽因之前,改造北京舊城第一人
    林徽因、梁思成的同學這時紛紛轉戰建築事務所。中國南北兩個著名的建築事務所—基泰和華蓋皆由留美生創辦。林徽因、梁思成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同學陳植、童寯、趙深在上海創辦了華蓋建築事務所,楊廷寶、朱彬和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的關頌聲在天津成立了基泰工程司。他們的建築作品遍及天津、北京、上海、瀋陽、南京、重慶、成都等城市,一時間炙手可熱,聲名遠播。
  • 山西古建築之旅:時空交匯在晉祠
    山西,似乎從來就不是旅遊熱門地,說起山西好像能夠想到的差不多也就是煤老闆、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喝醋吃麵地區......至於歷史文化麼,比起相鄰的陝西河南似乎都差了那麼點,畢竟前者有璀璨萬世的都城長安,後者也有洛陽,開封等地,山西有什麼?好像也沒啥能叫出名字的。這次旅程,對山西大為改觀,簡直是發現寶藏之地。
  • 山西旅遊攻略:跟隨梁林足跡,解鎖中國文化密碼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年是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你想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跡,聆聽已經穿過千年歲月的音樂嗎?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林徽因曾先後四次去山西考察古建,第四次是1937年7月,因抗戰的爆發而停止。
  • 林徽因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男人之:青梅竹馬梁思成
    上一次我們說到了林徽因與"人間四月天"徐志摩的禁忌之戀,這一次我們就來聊聊與林徽因青梅竹馬的丈夫梁思成。儘管林徽因在倫敦結識了比自己大7歲的徐志摩並深深地迷戀上了他,兩人還開始了長久的往來,深情地徐志摩甚至為她而與髮妻提出了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