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沒有練習過書法的人,常常會對書法有著諸多的誤解,其實這種誤解是可以理解的,當你沒有進入一個領域的時候,你的判斷標準,往往是極為主觀的,而這種主觀性可能就決定了在這個領域當中的狹隘。
比如說,一件作品,被練習書法的人奉為圭臬,而一個外行人卻對這幅字嗤之以鼻,他從來不會想,為什麼這些練習書法多年的人,對其苦苦臨摹,而不是懷疑自己的學識修養不夠,而生活中這些人大有人在。
草書作為一個獨立的書法體系,沒有練習過的人是看不懂的,哪怕一個常年練習行書、楷書的人不認識草書也屬於正常,因為你沒學過,所以不懂嘛。
還有人說,藝術就是圍大眾服務的,大眾都看不懂的,都沒有存在的意義,這一類人最為可怕,是受到了某種思潮的影響,價值觀已經更根深蒂固,絕難根除,若是有這種人看到這篇文章,請不要再往下讀了,我說的都是錯的。
中國草書書法有三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漢魏時期的一筆書,以張芝、王獻之這些人為代表,當然,崔瑗和杜度的字,我們今天見不到,就不做評價了。
第二個高峰乃是在唐代,「顛張醉素」撐起了一個時代,第三座高峰乃是明末,以祝枝山和王鐸、楊維楨等人為代表。
我們今天聊的是懷素,若論及草書的縱橫恣肆,開張的體勢,懷素的草書堪稱天下絕品。他的《自敘帖》是中國草書的「神級水平」,看不懂的人,都說這是「鬼畫符」!
懷素是唐代草書的巔峰,他的字用筆入神,獨霸書壇1000多年!在後世的1000年當中,沒有人在草書的高度上能夠超越他。
懷素幼年出家,鍾情於書法,苦練到十幾歲,仍舊不能入門,後來終於在投名師、訪高友的學習當中,入得書法之門經。這又一次證明,自學書法是很難有出路的,懷素在沒有拜師之前不知筆法為何物。
直到懷素到了長安,遇到了張旭的弟子鄔彤,鄔彤將王獻之的筆法以及張旭的筆法傾囊而授,懷素終於悟出了筆法妙道。後來在拜訪顏真卿的時候,又學到了《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從此更上一層樓。
在懷素書法風格最為成熟的時候,他寫下了著名的《自敘帖》,這幅字曾經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成為了後人學習草書的經典之作。
他的這件《自敘帖》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而這件作品並不是一味地圓轉和奔放,而是將含蓄的用筆動作藏於筆畫當中,表現看起來圓轉自如,其實在行筆的過程當中,有著極多的動作,在臨摹的時候應該先慢慢書寫,體會其筆法要義。
懷素所談到了的「驚蛇入草」、「飛鳥出林」的用筆方法,都能從這幅字當中找到答案。如今這幅字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為其鎮館之寶。
我們如今,將這件作品按照1:1的比例進行複製,採用超高清的宣紙微噴技術還原出了這件作品的真實面目。到達了跟真跡無二的狀態。
欲購此草書長卷,清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