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會面臨無數個選擇,選對了也許會順風順水,選錯了也許會荊棘密布。到底什麼是對的選擇,對於當事人來講,都說不清楚。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看看史書,了解一下歷史中那些名人的選擇,說不定會深受啟發。
文人士大夫階層是封建社會中很受尊重的一個階層,史書中對他們的描寫落墨最多。對於這個階層的人來講,往往會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楷模比如管仲、樂毅、張良,獨善其身的楷模比如介子推、嚴子陵、陶淵明。
提到陶淵明,大家一定會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生活寫照,也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陶淵明選擇了獨善其身,但是很少有人說他逃避現實,也沒有人說他缺少遠大志向。在大家的心目中,陶淵明是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狷狂文人,他傲骨勁節,稜角分明。
陶淵明的生活十分清貧,史書中說,「耕植不足以自給」。他耕種的收貨,不足以保障自己的生活。無奈之下,陶淵明決定出仕為官,到彭澤縣當縣令。他到了彭澤之後,恰逢督郵視察。督郵的名氣很差,陶淵明不願意招待人品這麼差的人。於是陶淵明選擇了掛印回家。他在彭澤縣當官的時間只有80多天。從此以後,無論生活怎麼困難,他都沒有出仕的想法了。這件事被陶淵明寫在了《歸去來兮辭》中,他卓爾不群、傲視群倫的形象立在人們的心中。
不過,也有人不理解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這位不理解他的還是個著名文人。唐代的王維寫過,「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如果陶淵明忍受一下督郵的視察,那麼他就不會窮困終老。在人們的心中,王維是個雅人,是個隱士,他為什麼不理解陶淵明。其實,王維骨子裡是個對生活質量有要求的人,他可以獨善其身,但是他需要優渥的舒適生活。
有了王維的不理解,才有了世人對陶淵明的更尊敬。還有人認為,陶淵明選擇獨善其身,主要是因為他熱愛自然,不能上升到人品志趣的高度。「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陶淵明的確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不要忘了,他發現自己的本性是熱愛田園,全都因為他在短暫的仕宦生涯中感到無盡的痛苦。
陶淵明願意去成就一番事業,無奈他生不逢時。他不想同流合汙,他選擇了歸隱的生活。陶淵明的獨善其身,更像是一種沉默的抗議,他要與一切假醜惡劃清界限。
拓展閱讀
矛盾的文人,魏晉才子阮籍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宋代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用花表達情感、寄託願望,花中四君子的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