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看看陶淵明的選擇

2020-12-20 薩培喇談藝錄

人的一生會面臨無數個選擇,選對了也許會順風順水,選錯了也許會荊棘密布。到底什麼是對的選擇,對於當事人來講,都說不清楚。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看看史書,了解一下歷史中那些名人的選擇,說不定會深受啟發。

文人士大夫階層是封建社會中很受尊重的一個階層,史書中對他們的描寫落墨最多。對於這個階層的人來講,往往會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楷模比如管仲、樂毅、張良,獨善其身的楷模比如介子推、嚴子陵、陶淵明。

提到陶淵明,大家一定會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生活寫照,也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陶淵明選擇了獨善其身,但是很少有人說他逃避現實,也沒有人說他缺少遠大志向。在大家的心目中,陶淵明是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狷狂文人,他傲骨勁節,稜角分明。

陶淵明的生活十分清貧,史書中說,「耕植不足以自給」。他耕種的收貨,不足以保障自己的生活。無奈之下,陶淵明決定出仕為官,到彭澤縣當縣令。他到了彭澤之後,恰逢督郵視察。督郵的名氣很差,陶淵明不願意招待人品這麼差的人。於是陶淵明選擇了掛印回家。他在彭澤縣當官的時間只有80多天。從此以後,無論生活怎麼困難,他都沒有出仕的想法了。這件事被陶淵明寫在了《歸去來兮辭》中,他卓爾不群、傲視群倫的形象立在人們的心中。

不過,也有人不理解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這位不理解他的還是個著名文人。唐代的王維寫過,「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如果陶淵明忍受一下督郵的視察,那麼他就不會窮困終老。在人們的心中,王維是個雅人,是個隱士,他為什麼不理解陶淵明。其實,王維骨子裡是個對生活質量有要求的人,他可以獨善其身,但是他需要優渥的舒適生活。

有了王維的不理解,才有了世人對陶淵明的更尊敬。還有人認為,陶淵明選擇獨善其身,主要是因為他熱愛自然,不能上升到人品志趣的高度。「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陶淵明的確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不要忘了,他發現自己的本性是熱愛田園,全都因為他在短暫的仕宦生涯中感到無盡的痛苦。

陶淵明願意去成就一番事業,無奈他生不逢時。他不想同流合汙,他選擇了歸隱的生活。陶淵明的獨善其身,更像是一種沉默的抗議,他要與一切假醜惡劃清界限。

拓展閱讀

矛盾的文人,魏晉才子阮籍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宋代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用花表達情感、寄託願望,花中四君子的花語

相關焦點

  • 秦暉: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
    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我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云的「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好。
  • 我們的善良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最好的尺度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義是要有成本的,善良是要有能力的。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古文本意為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 孟子留下的智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第九)。 孟子的這句名言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回答了我們很多問題。
  • 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高度一致
    就孟子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說,明顯地證明了他就是一位得道的哲學家,也稱之為聖人,無論他是讀過老子的書,還是與老子的不謀而合,總之他的理論和老子思想同出一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中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還有「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一個意思。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大家怎麼理解?
    我認為「窮則獨善其身」和「達則兼濟天下」兩句所達成的實質效果是一樣的。「窮則獨善其身」按我的理解是有兩方面的含義。「達則兼濟天下」同樣可以從以上兩方面來談。一個人在物質方面極為富足時,在目睹其他人與自己相反的生活境遇時,勢必會萌生惻隱之心,從而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種現狀,去接濟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所以一個人在身處富足中能想著普羅大眾的生活供應不足並採取行動去回饋去改變社會現狀的情況下,這個社會又怎能不會因為這樣的一個個善舉而變得更美好呢?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教給我們什麼人生智慧?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充滿了人生智慧,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就是人為什麼活著。我的理解是人生目標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養活自己;第二個層次是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第三個層次是實現自我價值;第四個層次是為社會做貢獻。
  • 為何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充分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賢人和聖人,這是孔子的觀點,而儒家的亞聖孟子,這提出了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無論是君子還是大丈夫,都有共同的特點。
  • 《蘇東坡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在我看來,蘇東坡的一生也是儒生至高理想的淋漓體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東坡的一生可按「達」和「窮」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達」是仕途得意之時,在哲宗元祐年間太后攝政時期,蘇軾受太后重視,任杭州太守,主政一方。在太后不遺餘力的支持下,蘇軾大展手腳,在杭州大興土木,建立城市供水系統,設立公立醫院,疏浚鹽道,整治西湖,穩定谷價,糾正惡俗,濟民賑災。
  • 成都大學校長王清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成都大學校長王清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不知道這麼說大家認不認可? 校長的風格和氣質,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全校的師生。
  •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做個普通人挺好!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史書記載《觀刈麥》於白居易擔任陝西周至縣尉,來到田間地頭,看到百姓一年四季不停地勞作,十分辛苦。白居易此時雖然是一個為官者,但還是站在農民的立場,表達自己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烈日炎炎,農事匆忙,勞動者早已筋疲力竭,抬頭看看天發現太陽又要日薄西山了。於是發出感慨,要是白天能更長一點該多好,天一長就能把小麥全部收回去了,農事活動也可以告一段落。這跟白居易另一首詩《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有異曲同工之妙。《賣炭翁》裡描寫了一位燒木炭出售謀生的老人,寒冬臘月天,賣炭老人衣服單薄,還在抱怨這天氣不夠冷。
  • 窮則獨善其身,窮可不是指貧窮;達則兼濟天下,達也不是說富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原文是出自《孟子》,原文的後半句應該是「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把兼善改作「兼濟」了。要理解這兩句,就應該聯繫上下文一起來看,才不會斷章取義。「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俗人淺見,喳喳追問:「贏了還是輸了?」教師細細數下。數至右下角,見到那個決定勝負的劫。混沌長跪於地,充當一枚黑子,恰恰劫勝!教師崇敬混沌精神,激情澎湃,他雙手握拳沖天高舉,喊得山野震蕩,林木悚然——「勝天半子」。
  • 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他不論仕途如何,都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一份良知,關注平民的苦難生活,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和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顧況一看驚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那首詩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歌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此詩讓白居易一舉成名。後來白居易寫詩更起勁,但好詩不易得。於是,他回家用功,「夜課賦,晝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也。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
  • 《劍來》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文聖一脈的從容!
    為什麼喜歡喝酒《劍來》一書中,無論老男老少,大劍仙,儒家弟子,還是其它各路山野精怪,對喝酒都是情有獨鍾,在文中,關於喝酒的篇幅,也是不計其數,很喜歡其中一句,「與講理之人飲醇酒,對不講理人出快拳!」我若有心無力,於事無補,能夠獨善其身,還是從容。古人言,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也正是一種從容,有能力,那我便盡力幫助身邊人,當然更要明白,救急不救窮的道理!
  • 「央廣時評」全球戰「疫」: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看中國的...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成了中國人民在今年抗疫戰鬥中所作所為的真實寫照。當疫情突如其來、武漢成為全球疫情中心時,中國的做法是「獨善其身」——以向全世界高度負責的態度,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封城」武漢,切斷病毒傳播渠道,為全世界爭取了兩個多月的抗疫「窗口期」;當中國終於快要渡過難關的時候,世界各國疫情暴發,這時的中國又義無反顧地「兼濟天下」——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各國提供援助,成為世界抗疫戰場的「及時雨」。
  • 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生豪放灑脫
    在這一時期,白居易真正實現了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白居易在這個時期雖然還是很關注百姓的生活,但白居易表現出來的行為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熱情了。他在江洲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遊覽山峰,與友人出遊。後來白居易又多次擔任各種官職,最終輾轉到了洛陽,會昌六年,白居易在洛陽去世。
  • 身逢亂世的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白居易一生的宗旨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足以見他心繫百姓,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官。
  • 姜夔:人窮時常常能獨善其身,達時卻未必會兼濟天下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現實往往是,那些飛黃騰達的貴族們發達之後,並沒有想要兼濟天下,即使是做慈善,也大多不是真心想要奉獻愛心,而是出於為名賺利的目的。通過做慈善,他們往往能名利雙收。而那些落入窮苦之境的文人,卻往往不顧個人之得失,依然在心憂天下。
  • 「兼濟天下」未必僅「達者」可為
    「兼濟天下」未必僅「達者」可為 發表時間:2014-08-19   來源:首都文明網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的意義如今在我們的心中早已模糊了界限,我們可以看到,能夠「兼濟天下」的不僅僅是「達者」,還有更多參與其中的是那些未曾謀面不曾認識的微笑面孔。不失仁義,唯求心安。這或許不是一份責任,卻是實實在在精神的傳承。  「窮者」不僅僅「獨善其身」,兼善的還有信與心。
  • 蘇東坡:一生三起三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為寫詞才是蘇軾的主頁,縱觀蘇軾的歷程,我們發現,他是政治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人們更多的認為蘇軾是個偉大的詞人,但是卻不清楚,寫詞作畫,只是蘇軾的副業,他的真正職業還是做官。我們看蘇軾官場起起伏伏,便覺得蘇軾的官做的並不大,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對蘇軾更多的關注是在他對詞的貢獻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