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文/小宇愛健身
導讀:西行路上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會告誡人們一個道理,其中有一難的妖怪為蟒蛇精,在與孫悟空打鬥中,將孫悟空吞吃到肚子裡,最後被孫悟空的金箍棒破腹而出,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人心不足蛇吞象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誘惑,若是不能抵抗住這些誘惑,又怎麼能夠成功?
比如說,清朝的大貪官和珅。
他是乾隆帝在位時期的第一寵臣,但是等到乾隆帝死後,他被下一任皇帝抄家賜死,外表的俊美的腐敗的官德,使他身上充滿了神秘,同時他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經典代表。
10歲的時候,和珅被送到皇宮接受教育,他從小聰明機靈,熟讀詩書與儒學經典,逐漸受到了乾隆帝的賞識,從此步步高升,登頂權力的舞臺,這是和珅最輝煌的時刻。
但是後來,登上高位的和珅利用手中的權力不停搜刮錢財,成了清朝的第一大貪官,他的財富堪比皇宮國庫,正是由於他搜颳了太多的民脂,使得嘉慶帝容他不得,在乾隆死後,和珅直接被賜死,留下了千古罵名。所以在面對誘惑時,腦子裡要有一個清楚的認知,知道什麼該拿什麼不該拿,時刻保持警惕心,這樣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世事到頭螳捕蟬
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講的是樹上的一隻螳螂小心翼翼的捕捉自己的食物蟬,但是就在螳螂把蟬吞到肚子裡的時候,身後的一隻黃雀飛起,將螳螂吃掉,原先的獵手變為了獵物。
這就好比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攻打楚國,再耗費心神吞吃掉楚國的時候,吳國也會被其他王朝趁虛而入,所以螳螂捕蟬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都要考慮周全,不要隨隨便便的做決定,不然很有可能成為樹上的那隻螳螂。
西遊記的蟒蛇精
西遊記是吳承恩寫的一本諷刺小說,這位蟒蛇精在修煉成精後,需要喝人血來維持自己的美貌,村子裡的人深受其害,因此當孫悟空一行人來到村子時,村長就拜託孫悟空幫助他們剷除蟒蛇精。
在一番爭鬥之中,蟒蛇精張開了大嘴,將孫悟空吸到肚子裡,就在豬八戒和沙和尚正傷心的時候,突然蟒蛇精翻滾起來,拿著金箍棒的孫悟空也從蟒蛇精肚子裡飛了出來。
小宇觀點:事實證明,知足才能常樂,貪心只會讓人跌入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