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味道可能就是一種有容乃大的飲食文化,裡面帶著戰爭、流離的味道,是一種稀有中外文化雜交出來的混血食物。
上世紀50年代初期,臺北中華商場集合大陸南北小吃:北京冰鎮酸梅湯、窩窩頭、天津麻花、四川紅油抄手、雲南過橋米線、山西刀削麵、湖南臘肉、上海油豆腐細粉、廣東蠔油撈麵、蘇州蟹殼黃、生煎饅頭,還有山東硬火燒都相繼出現。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能在短短數年內,同時湧入如此大量且多元的菜色,幾乎當年大陸35個行省口味全到齊,這隻有在臺灣。
臺灣的菜色除了多元的特色,也有與當地食材結合的新風貌。臺式佛跳牆加入了常見的芋頭,煮至融於湯、化無形,異於閩式與粵式。臺版「酸菜白肉鍋」還會加入海鮮,異於東北人吃法。也正因此,豐富可口的美食小吃如今成為招徠大陸遊客的一道招牌。
熊掌包其實是由臺灣傳統小吃「割包」改良而來的。據說,熊掌包的創始人當初在日本的時候,看到日本人往臺灣的割包裡放入日本料理,出來的味道更加鮮美。於是,他把這個創意帶回到臺灣。然後,又挑選了一個可以代表臺灣的圖案臺灣黑熊作為標誌印在割包的後面,熊掌包就這麼產生了。
臺灣創意小吃的另一個代表作,就是臺南的特色美食「棺材板」。顧名思義,棺材板肯定和棺材有關,其實就是對吐司麵包進行加工改造而成的。製造的時候,需要先把吐司麵包油炸使之堅實,再把中間挖空,取出上面的一層麵包皮,再往裡面加入各種食材,如芝士培根、蔥爆牛肉、蔥蒜香雞、鳳梨蝦球、日式叉燒,淋上各種美味的醬汁,最後蓋上取出的麵包皮,這樣就大功告成了。由於蓋上麵包皮之後的土司麵包方方正正的,外表又很結實,看起來像棺材一樣,因此取名為「棺材板」。雖然名字不怎麼吉利,但是也正式因為這個,才吸引眾多「吃貨」的關注。
煎包也許你吃過無數遍,但是用春卷皮包的海鮮煎包,你可能還沒有品嘗過,而且還是大號的哦。這種海鮮煎包的發源地是臺灣的臺中縣大裡,現在很受臺灣年輕人的追捧。煎包外型呈長方狀,大小目測和人的手掌差不多,用春卷皮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然後經過高溫油炸即可。
一張晶瑩剔的透潤餅皮,兩顆飽滿古早味冰淇淋,一勺均勻細密花生粉,一把氣味怡人的香菜,然後卷在一起,就是大名鼎鼎的花生卷冰淇淋。看似非常簡單的做法,出來的「卷」口感卻是非常特別的,完美呈現了「宜蘭古早味」。「古早味」指的是古味,就是根據歷史的製作方法和味道。通俗點說,就是最初、純正、原汁原味。製作時,需要把塊狀的花生糖刨成粉末狀,均勻鋪在潤餅皮上,再放入各種口味的冰淇淋,加上香菜,再在上面鋪上又一層花生粉即可。每一口都能同時品嘗到花生粉和冰淇淋,又香又甜。
說到美食,很少有城市能如同臺北一般包羅萬象。從傳統中式小籠包(以鼎泰豐為代表)、極品滷味(以老天祿為代表),到各大夜市的小吃,遍布街頭的咖啡店、火鍋店等,多彩多姿的飲食臺北,等你來細細品味。
臺灣小吃便宜,而且遍布大巷小弄之間,幾乎隨處可見。通常一間店都會賣上含飯、湯、小菜、滷味在內,約十數種以上的菜式,隨到隨點,吃下來也不會超過兩百元臺幣。複合式的小吃經營和一店多種小吃混合的特色,是臺灣小吃的獨具魅力之處。
臺北的咖啡館密度,全世界大概除了義大利和巴黎之外,沒有一個城市比它密度還高了。這可能與臺北的都市結構多小弄小巷,而臺北人喜歡品嘗咖啡,甚至自己開店當老闆,以及年輕人喜歡挑咖啡館談情、聊工作等原因有關。
在臺北,隨便找一間咖啡館、特色飲茶店、複合式茶、咖啡餐廳是輕而易舉的事。不用怕被坑,也不用怕付不起帳,因為它的消費一般來說很合理。當你逛街逛累了,就進去點杯茶飲、咖啡和烘焙的蛋糕來解渴和飽肚吧!
臺北人習慣吃日式小火鍋是出了名的,從連鎖的鍋神到千奇百怪以鍋為名的連鎖店,在大馬路邊、小街小弄裡到處都是。當然,在大學區附近還特多麻辣鍋、韓式烤肉+火鍋兩吃的店,通常裡面的飲料是無限暢飲的,好一點的則會有沙拉、冰淇淋。
*資料來源於網絡*
新浪微博:舒揚CRI
微信公共帳號:環球資訊—邊走邊看
微信號:bzbkc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