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滸》,洋洋萬言,最顯著、光彩奪目的莫過於其中108個風風火火的英雄好漢,我們今天說的這個人,他就在其中之列,而且千百年來家喻戶曉,他就是魯智深。水滸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圍繞魯智深的故事,膾炙人口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當屬他的開山之作。
魯提轄,原名魯達,路見不平三拳兩腳打死鎮關西後逃亡五臺山,在那裡被智真長老賜法名智深,從此也叫魯智深。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耳熟能詳,這裡不做重複。故事中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倒值得分享:關於鄭屠之死,有人歸因於他不會說話。
你看魯達說得多好:要是打第一拳時就討饒,我還敬你是條好漢,沒準我會饒了你。所以也就不會有第二拳、第三拳了。
顯然,鄭屠並沒有從魯達,他知道這條路走不通。
這就好比:一開始讓鄭屠切臊子一樣,那是切了瘦的切肥的,切好了肥的讓他切脆骨,如果真切了脆骨,還有豬下水、豬皮……沒完沒了,反正豬身上渾身是寶,有得你切。
這不過是魯達撩撥鄭屠,故意找碴兒的方式而已,一場打鬥看來是躲不過去了。
不過,當魯達看到鄭屠真的死在了自己的拳下,他的內心還是有些慌恐,他自己也知道:鄭屠這一死,官司算是吃定了!於是一溜煙跑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魯達的所做所為:
第一、魯達所聽的完全是金翠蓮的一面之詞,鎮關西對金翠蓮是否真的有所謂虛錢實契,霸佔了金翠蓮,顯然魯達並沒有查證。
他倒是問了鎮關西一句:"你說,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可還沒等鄭屠回答,一拳便打在了鼻子上,頓時"鮮血迸流,鼻子歪在一邊"。試想,鄭屠哪有開口申辯的機會?
打官司尚需原被告雙方相互質證,現在只聽得一面之詞,魯達便大打出手甚至是結果了對方性命,這顯然不妥。
第二、就算是金翠蓮的說法屬實,鄭屠應該也罪不至死。何況魯達並不是官府,沒有權力剝奪他人生命,他在不了解實情的情況了,非常簡單粗暴地致人死命,這一點更不可取。
反過來,魯達打死鄭屠,按照宋代法律,"鬥毆故毆致死者,當處絞刑",可魯達從此亡命江湖,逍遙法外,在五臺山剃度出家做了和尚。
剃度出家,這在《水滸傳》中魯達和武松的身上都有發生。魯達出家後成了魯智深,武松則搖身一變成了行者武松,仿佛出家之後,他們的罪行便與塵世一切無緣,從此再無瓜葛。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宋代法律絕沒有殺人放火剃度出家後既往不咎一說,顯然這只不過是安身立命的權宜之計。
當然,我們指出魯提轄的缺憾並不是在抹黑魯達,更不是為鄭屠翻案。因為即使如此,魯提轄的鐵拳千百年來還是被歷代讀者叫好,他身上所放射出來的光彩是誰也抹不掉的。
以案說法,魯達無可辯駁是犯了法,而且是殺了人,可為什麼他的違法行為卻讓後世讀者撫掌稱讚拍手稱快呢?
我們還回到這個故事上來。如果金翠蓮說的全是真的,那這個鎮關西確是個不折不扣的人渣、流氓惡棍,他看中的是金翠蓮的美貌,強媒硬保,逼其為妾,這已經夠可惡了。更可惡的是,他竟然以虛錢實契寫了三千貫的典身文書。
什麼叫虛錢實契呢?就是文書上寫的是我拿三千貫買了你金翠蓮,但實際上這三千貫並沒有交到金翠蓮的手上。
還有比這更可惡的,鄭屠的大老婆厲害,容不下金翠蓮,不到三個月便把她趕出家門,她竟然還追著金翠蓮父女要那根本就不存在的典身錢。
最後,金翠蓮是一無錢,二沒有自由身,喪心病狂的鄭屠讓父女二人靠賣唱給自己掙錢,這不是把人往死裡逼嗎?根本不是人,分明就是禽獸!
所以,鄭屠之死讓讀者看來理所當然。其實,殺死他的何止是魯提轄的拳頭,抑或是施耐庵的一枝筆,讓他一定死的其實是歷代中國人充滿良知和道德正義感的世道人心。
我們知道,後來魯智深大起大落,歷經世間坎坷,最後在杭州六合寺坐化圓寂成佛。讓人奇怪的是,魯智深生性粗獷、放蕩不羈,最後竟然能修成正果,坐化成佛,作者這樣寫的用意究竟是什麼?
中國傳統封建社會,是典型的等級社會,身逢治世遇到聖明的君主,尚可能照顧到在下位者生存的基本需求,給普通民眾提供基本的正義和公平的保障。到了亂世之中,那些上位者對下層民眾就只有搜刮和盤剝了,哪裡還顧得上普通民眾的死活?
《水滸傳》當中,徽宗治下的大宋王朝就是一個典型的亂世。上有蔡京、高俅這樣的小人當道,下又有西門慶、張都監這樣的不法之流橫行做惡。
越是正義缺失的地方,人們便愈充滿對正義的嚮往和渴求,當官府無法來主持公道而矛盾又無法調和的時候,人們便會寄希望於魯智深這樣的俠義之人出現,用他們的血性和義氣來主持公道,還社會一片麗日晴空。
用《水滸傳》中魯智深的原話:"禪杖打開生死路,戒刀殺盡不平人。"這就是魯提轄的鐵拳被歷代讀者推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