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這種建築形式脫胎於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與文明載體,流傳千古,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中國古塔可追溯到東漢年間,與漢文化融合後,從純粹的佛塔,發展成為風景名勝、登高觀景、軍事瞭望、導航引渡等用途的建築標誌。建築的形式也從金剛寶塔和經幢式塔發展為亭閣樓閣式、密簷式、覆缽式和花塔等形式,並且大量採用木材等建築材料。更為重要的是塔建築本身及其記載的文字圖象,為研究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我們作為普通遊客,在觀賞景致的同時,也受到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受益匪淺!
西湖邊的雷峰塔以「雷峰夕照」被列為西湖十景而名滿天下,更因《白蛇傳》白娘子的傳說而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當然也當之無愧入選中國十大古塔之列。
古塔舊事
雷峰塔有說不完的故事,今天只說古塔本身。此塔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為黃妃生子而建,最初叫"皇妃塔",因塔建於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後人改稱"雷峰塔",錢俶畢生造佛塔無數,雷峰塔是其中著名的一座。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原本設計為十三層,因財力不濟,竣工時只造了五層。宋塔以八邊形樓閣式套筒塔為代表,常採用磚木混合結構。雷峰塔也是以磚石建構塔的內心,外建木質樓廊,但它是首創八角形平面,在中國造塔歷史上是一座藝術精品。可惜古塔命運多舛,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遭戰亂嚴重受損,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縱火焚塔,外塔木質構件被毀,僅剩磚結構,塔身通體赭紅,直至1924年徹底倒塌前,雷峰塔都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而揚名於世,此後「雷峰夕照」便蕩然無存了。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再展輝煌
2002年雷峰新塔復建竣工。新塔建在古塔遺址之上,完全保留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規模和結構。新塔通高近72米,由臺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其中塔身高49米,塔剎高16米,塔頂採用貼金工藝,金碧輝煌,格外奪目。新塔的重修採用了大量現代工藝,塔中心設置了兩座透明電梯,同時也是古今中外採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銅塔,欄杆、裝飾瓦、脊、柱等都採用了銅製。特別要說的是,各層簷頂覆蓋的瓦均為特製的銅瓦,雖為銅製,卻呈深灰色,與陶瓦非常相似,相互的連接均用螺絲固定,不易脫落。每層轉角處設銅鬥拱,飛簷翹角下掛銅風鈴,迎風作響,古色古韻。塔身的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外挑平座,繞塔而成塔外走廊,供遊人登塔賞景。登塔尋遺
新塔重建的一大創舉,是在塔的底層保留了遺址原貌,遊客能夠觀賞到當初考古發掘的現場模樣。周圍塔壁上則以展覽的方式,展示古塔地宮的考古發現及保護情況。
遺址地宮內出土的最有價值的三件絕世寶物,鎏金銅佛像、《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和盛裝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景區內舍利館裡供奉的阿育王塔,這是仿製件,原件收藏在浙江博物館。雷峰塔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觀景,其位置為遊客提供了西湖南線觀賞西湖美景的制高點,彌補了南線觀景的盲點。故景新顏
新塔重現了昔日「雷峰夕照」的勝景,雄偉典雅的身影,無論在西湖邊的那個方位都能夠看到,為西湖美景增添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景觀。
西湖西北角曲院風荷遠眺雷峰塔,西裡湖滿湖夏荷和蘇堤與古塔相伴。雷峰夕照
讓我們屏住呼吸,再看今日的雷峰夕照吧!
1. 芒市大金塔
2. 昆明東寺塔和西寺塔
微信號:zhzjiwaterfront
公眾號:章宗籍原創空間
真誠感謝您關注我的原創空間,喜歡或不喜歡,它就在這裡了,愉悅自己也愉悅別人,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