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父母德高,子女方有良教;教師溫良,學生方能親師;學校善育,學生方能明智習禮。
近日,一朋友來訪,我們一起從教學樓走過,恰逢課間,學生頻頻致以「老師好」的問候,從一樓到五樓,朋友一路誇讚:「你們五中學生太有禮貌了!」我在吃驚於友人感嘆的同時,細細思量,是呀,我一直是生活在這樣溫暖而又文明有禮的環境中。每次上課我走到育才樓五樓的樓口時,最常見的畫面是:高一382、383、384班的同學,總會說「老師好」「老師好」……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我在五樓樓口,六樓375、376班的同學也會探下小腦袋向樓下說「老師好」,第一次我以為我後面有上他們課的老師,回頭一看,就是我一個人。
於此情景,我感動著,習慣著,慢慢地,雖不曾給他們上過課,但我們已經相識。他們的文明有禮,讓我感動,感動於他們的父母把孩子教養得那麼懂禮數,感動於他們的老師把學生教育得那麼溫良有品;感動於學校良好的育人氛圍,為他們的茁壯成長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給養。
回首過往,二十餘載教學之路,過去、現在、未來,學校、學生,老師、課堂……如一朵朵晶瑩剔透的浪花,拍打著記憶的河床,叮叮咚咚,激蕩著記憶的清流,風清氣正,溯流而上,一路春光一路歌……
風清氣正源流澈,四時風光一樣紅
相對世界的紛紛擾擾,校園是一方難得的「桃花源」,五中,作為我人生中的第一塊「桃花源」。是她,記錄了我的成長經歷,也是她,放飛了我的理想。
1998年的秋天,於眾人而言,平常得沒有一點波瀾;於我而言,卻是裡程碑式的開始,因為在我的稱謂裡從此多了一個名詞——老師,我正式開始了我的教書生涯,也開始了我與五中相依相守的光陰。當我慶幸我能與五中同行的時候,她以一種厚重的溫暖呵護著我,鼓舞著我。如語文組的前輩們,耐心地幫助我,指導我,小到一個字的讀音,大到教材的把握,教法的靈活運用等等,毫無保留地教給我。讓我從能站講臺、站穩講臺到自如於講臺的蛻變。學校鼓勵、幫助新教師樹立職業自信,剛入職兩個月的我,就被派出代表學校參加宣威市的演講比賽,感受到來自學校的肯定與認可,這一切,似一粒粒春桃李籽,在我的心田生根發芽,經年沐風,春意氤氳著「桃源」四季。讓我明白不管路邊的風景有多美,也不能停下求索的腳步。因為我所在的是一個有著優良傳統和大愛的優秀團隊,是一所享有著傳奇和盛譽的學校。能忝列其中,實乃我之榮幸也。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校訓,熨帖著所有五中人的言行。站在五中厚重的傳統上,厚德養心,知來處方明去處。身為師者,我深諳「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要義;亦明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真諦與警醒。我時時提醒自己,努力成為胸中有墨、心中有愛的語文教師,努力成為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於是,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克己正身,煉就過硬的職業素養,成為我的必修課。在工作和學習生活中,常懷律己之心,常思為學之道,積極向專家學習,向前輩學習,向同級同科教師學習,兢兢業業,刻苦鑽研。作為學校教學的中堅力量,盡力凸顯在文化與責任構築的坐標中語文教師的位置與作用。
2020年,五中,迎來四十歲生日。四十載風雨,四十載驚濤,四十載弦歌不斷,四十載薪火相傳。一個個白天黑夜,一年年春夏秋冬,一代代五中人,弦歌不輟,砥礪前行,鑄成五中強健的治學興教之筋骨,博學深思,端行慎舉,溫良恭儉,大愛擔當……凝心聚力,以塵霧之微,補益文山學海;以濟世之志,興風清氣正之源。
源清流澈,自會桃李芬芳。教育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一個教師的成長也應如此。三尺講臺,二十餘載堅守,翰墨書香之濡養,五中人文之薰陶,心中修籬種菊,風清雲淡,只為初心堅守。2018年的教師節,在學生的熱烈掌聲中我接過了學校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的聘書,這不是一種榮譽,更多的是一種鼓勵,是語文組全體同仁的鼓勵,是學校領導的鼓勵。有時我又覺得它是一根扁擔,一端是過去,一端是未來;一端是傳承,一端是創新。它需要我們有挑山工的精神,矢志不渝,踏穩腳下的坎坷,把穩扁擔的兩頭,讓五中精神,源遠流長。肩上的擔子的分量,我心自有思量。
四十年來,五中一直以研興教,合作學習,幫帶傳承。語文組全體教師在教研的稻田裡,種桃種李,教研活動形式多樣,集體備課、全員課堂教學競賽、全員說課競賽、同題異構、示範課、師徒匯報課……豐富的教研活動,如春風沐浴著老師們的教研和課堂,讓老中青各個年齡層次的教師都有收穫。正如常言所云:春樹桃李,夏得其陰,秋得其實。在剛過去的2019年,在全市組織的教學競賽活動中,語文組捷報頻傳,高三年級的包玲芳老師榮獲宣威市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高一年級的尹瓊香老師榮獲曲靖市組織的高中語文說課競賽二等獎。成功的取得來自於她們過硬的教學實力,同時也來自學校的精準指導,以及語文組的共同努力。學校錄課室,記錄著為她們一次次磨課的情景,語文組全體成員,集思廣益,為她們精心研磨。為了某個知識點的更優化的設計,我們深夜還微信長聊的場景,現在在我腦海裡還會時時閃現。磨課是五中教研的優良傳統,在五中,沒有一個教師的成長是一座孤島,他後面都有一個實力強勁的團隊。
一年一度,金秋九月,學校孔子像前,都會唱響尊師重道的樂章。這是五中最明澈的樂章,它洞穿了傳承與責任,連結著愛與擔當。這一刻,師徒齊聚,讀誓詞,行禮儀,籤字持證,獻花行禮。儀式的背後是真誠的囑託,是薪火相傳的延續。
去年九月,我和剛入職的王悅熔老師,師徒結對,緣定杏壇,學校的初衷,旨在縮短新教師的成長時間,這一點深得新老教師好評。雖謂老教師幫扶新教師成長,實則是互助成長。韓愈曾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一點,在我們的結隊學習中體現最明顯,教法上,我盡最大的努力去詮釋怎樣上好一節語文課,怎樣把握好教材、教師、學生三者的關係,怎樣處理教學中遇到的一些突發問題。而在多媒體的操作上,她又是我最好的老師,我們一起研磨教法,一起探討希沃的運用,一起探究如何從課件中解放出來,做課堂真正的主導者……每個星期四的第一節課,是我們師徒間,風雨不懼的交流學習的黃金課堂。亦師亦友的和諧交流,倏忽間,發現自己亦進步了不少。當看到她,作為入職不到一個學期的新教師,能夠和老教師同臺競技,在學校組織的全員課賽中榮獲二等獎,這是對她紮實教學功底的一種肯定,也是對她刻苦鑽研的職業精神的一種褒獎。作為新教師,年輕的語文教師,深厚的寫作功底,自如的課堂把控實力,彰顯了五中新教師的風採。
林清玄說:「人應該站在傳統上,內心才會厚重。」深情的五中,以優厚的教研傳統、文化氛圍,滋養著一代代新老教師的成長。天時人力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定來。新故相推種桃李,春風駘蕩,五中的四時風光,定當一樣紅。
種桃種李種春風,一路春風一路歌
「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這是毛澤東的哲學老師楊昌濟北京故居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詮釋了作為老師的楊老之育人抱負:把自己交給學校,交給教育事業,自閉桃源,不問世事,專心育人,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這一點楊老做到了,毛澤東、蔡和森和蕭子升等就是他培養出的光照千古、澤被後世的大才。
作為深耕一線的普通語文老師,我非常喜歡這副對聯,結合我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儘管事殊時移,我認為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有「自閉桃源」的鑽研精神,這是一個老師應有的本分,不浮不躁,方能潛心於教學。不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忘了為人師的道德操守。心有山河萬頃,眼裡方能春光無限。
我向來這樣想,也是竭力這樣做。因為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學生,他們是每一個家庭的百分之百的希望和幸福,更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與未來。他們不一定有非凡之舉,但成為有為之人,是我們培養的第一要務。教育的基本起點應該是培養內心真正強大的人。「站起來是一座山」,內心始終堅定自信;「坐下來是一本書」,有豐富的涵養,能讓人一直解讀下去而不覺得乏味;「躺下去是一條路」,能幫助他人,能為自己指明方向,也能為他人指引方向。也就是我們培養出的應是心中有愛、眼裡有光、身懷抱負的新時代高中生。
身為語文老師,我明白「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要義,於是,在二十年的重點班的教學經歷中,既注重教學技能的提升,也注重自身素質的涵養,內外兼修。竭力以最好的姿態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能為他們的學習成長,擔起教師應擔之責。因為「誤人子弟」,是任何一個教師都擔不起的罪責。也是教育界不能容忍的民族之殤。
二十年來,作為一名語文任課教師,我只顧勤心盡力,種桃種李種春風,風來傳消息,枝頭待花期。結合學科特點,班級特點,積極配合班主任開展教育管理工作。在對重點班的教學中,盡力把女教師的天性和語文教師的特質完美結合,用教師的和藹感染學生,用語文老師的知性親近學生,針對重點班理科尖子均呈語文學科偏弱的特點,為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與目標,解決他們最糾心的問題。和他們一起攻克一道道難題,和他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記憶的相冊,此時一頁頁浮現在我眼前。
「老師,我的語文120分」,分數後面附一排長長的笑臉,這是2019年高考分數出來那天,346班何心然同學發給我的信息,這其中的喜悅,我最是知曉,因為三年高中他最頭疼的語文,平時成級經常在90分上下徘徊,為此,他很是苦惱,最後在高考中給他最美的褒獎,聽到這樣的好消息,我心亦是春風駘蕩。這樣的喜悅,像春風一直輕拂著我的記憶。一幕幕,一張張……2007屆148班的施濤,高考語文133分,他憑著堅強的毅力,突破了他對語文的恐懼!2019屆343班蔣擰,高考語文133分,成功地實現她成為年級語文第一的心願。2019屆346班的陳優,高考語文127分,實現了她的弱勢科目的華麗超越,因為高一入學以來,語文一直是她的拖後腿科目。她以優良的學習品質,不驕不躁,默默鑽研,終於盼來了成功的佳音。
「老師,我的語文137分!」這條消息後緊跟著又是語文考試成績的賦分佔比情況。這是2016屆284班趙嚴同學在高考成績出來後給我發的的信息,優異的成績,語文功底紮實,能書能言的少年,終於學有所得,為他驕傲自不待言,因為作為語文老師,我明白,在宣威,高考語文能上130分已經很優秀了,能上137分,那真的是鳳毛麟角。
「龍老師,我寫了一篇小論文,醫學倫理學方面的,可有興趣一看!」這是2016屆298班就讀於北京大學的張蕊今年5月給我發的一條信息,我點開論文一看,為他專業的醫學理論震撼了,謹嚴、博學、進取、陽光、有品是他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這樣的品質是成大業的堅實基礎。
記憶的相冊一頁頁打開,數不完的感動,如一首首動人的歌,一路唱響,一路芬芳。箇中滋味,只有學生和我懂得,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一切總會有回報。或在此時,或在彼時。
回望走過的教學路,學生們的驕人成績是五中的自豪,也是宣威的自豪。所教過的學生,有的已大學畢業,正致力於世界各個行業和領域;有的還在大學刻苦勤奮地完成學業。如2004屆畢業,就讀於國防科技大學的110班的周發智;2007屆畢業,就讀於清華大學的148班的陳蓉、徐維章,就讀於北京大學的147班的熊澤衝、高明,148班的黃河龍、王吉帥;2010屆畢業,就讀於北京大學的191班的袁富文;2013屆畢業,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到246班的徐瑞陽;2016屆畢業,就讀於北京大學的298班的張蕊。就讀於全國各雙一流大學的學生還很多,他們都是五中的驕傲,宣威的驕傲,國家的棟梁。他們都是「能柱長天之木」。
鑑往知來,彌剛彌堅
時間是萬物的刻度,它記錄著我和同事、學生的一幕幕難忘的經歷,記錄著師生平凡而又真實的教學生活,我們平凡的點滴,有過去的記憶,充實的現在,更有無盡的未來。我的經歷只是五中的一朵浪花,一股溪流。它的清澈和激蕩是來自於源頭的清澈與豐厚。
古語有云: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真抓實幹的五中精神,連結著五中的昨天與今天,也照亮著來路與徵途,世界之大,光陰之長,教育之偉業,需要用我們五中人的腳步去丈量。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裡風鵬正舉。敘寫過宣威教育傳奇,也正書寫著宣威教育華章,宣威教育的稻田裡有我們的春華秋實。我們深知,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鑑往知來,彌剛彌堅。在大有可為的教育舞臺,我們會以大有作為的勁頭,忠於職守,凝心聚力,讓青春少年能逐夢遠航,讓捷報傳遍田野山崗,讓凱歌飛進千家萬戶,奮力譜寫教育新篇章。讓風清氣正的五中精神,一路春光一路歌!(文/圖 龍潤菊 辛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