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一生3次自殺,一次為大25歲老師,另兩次或與原生家庭有關!

2020-12-23 拾柒姑娘說

再過一個月,瓊瑤將迎來82周歲生日。

然而就在她生日前夕,突然發布告別信,稱自己真的累了,並決意去尋找生命中最後的樂園,

對於人間事乃至生死,她都已然無所牽掛。

她感慨這三年裡,經歷了很多負面的事:生離死別、背叛、栽贓、謊言、抹黑、顛倒是非……

瓊瑤還回顧了曾經煮字療飢,但現在不需要那麼拼命了,只想海闊天空,隨心所欲。

在經歷丈夫平鑫濤的離開之後,瓊瑤也開始直面生死。

《肖申克的救贖》裡,有這樣一句話: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如今的瓊瑤就像她信裡所寫的:我的人生已經夠豐富了。

所以,她現在要籌劃的是人生如何謝幕。

她的一生,就像她的文字一樣,為愛情而生,詩情縹緲中又縈繞著淡淡的哀愁。

瓊瑤曾借用嶽飛的名句來抒懷:「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高山流水,可遇而不可求,瓊瑤的一生,也是毀譽參半。

喜歡她的,說她寫盡了人間情事,文字功底好,詩情畫意,是言情小說泰鬥級人物。

不喜歡她的,說她的作品三觀不正。

但這些,都將隨著瓊瑤的告別而化為江湖傳說。

瓊瑤1938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出生書香門第。

她自幼跟隨父母經歷戰亂,輾轉流離。

1944年他們一家在湖南逃亡時,與兩個弟弟走散,父親在驚慌失措中質問瓊瑤:「為什麼丟的不是你?」

雖然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依然沒逃脫重男輕女的腐朽思想。

更可悲的是,丟了弟弟後的父母也失去了生的盼望,竟帶著瓊瑤跳河自盡。

當水漸漸漫上脖子時,瓊瑤被嚇壞了,號啕大哭。

父母看見此狀於心不忍,又把她救上來,所幸,後來他們也找回了丟失的兩個弟弟。

這件事對瓊瑤的影響很大,在她後來很多作品中,都有「宿命論」的影子在。

1949年隨家人輾轉臺灣後,父母又生了一個妹妹。

他們把更多精力和時間放在了照顧最小孩子身上,年幼的瓊瑤更覺父母偏心。

加之瓊瑤除了國文,其它功課都一塌糊塗,令高知的父母頭痛不已,覺得她「朽木不可雕也」。

一天, 瓊瑤惴惴不安拿著20分的數學考卷回家,老師再三叮囑家長務必嚴加督導。

害怕至極的瓊瑤磨磨蹭蹭回到家中,看到妹妹在痛哭,爸媽一邊安慰著。

仔細一聽,原來是妹妹考了98分,自覺不滿意,所以痛哭流涕。

母親嘆了口氣:哎,你妹妹太要強了!

瓊瑤頓時覺得無地自容,羞愧窘迫之下,回到房間寫好了遺書:

親愛的母親,我抱歉來到了這個世界,不能帶給你驕傲,只能帶給你煩惱。但是,我卻無力改善我自己,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所以,母親,讓這個不夠好的我,從此消失吧!

找到家中存有的安眠藥,一吞而下。

還好父母發現及時,她被搶救回來。

如果第一次自殺是被動的,那這一次的自殺完全是主動,而她那時,還是不滿18歲的少女啊。

似乎只有在文字裡,瓊瑤才能找到自己,才能讓她快樂。

她9歲便在《大公報》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16歲便創作了小說《雲影》。

只可惜,這樣的才華並未得到父母的認可與關注。

直到國中,她才遇見第一位支持她創作的人。

那人便是她的語文老師,蔣仁,已經43歲。

試想,一個長期缺乏愛又滿懷羅曼蒂克想法的女孩,遇見一位關心鼓勵她的男子,會怎樣?

不知不覺當中,瓊瑤把對老師的崇拜慢慢變成了喜歡。

「師生戀」這種事情,在當時保守淳樸的民風下,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瓊瑤的母親因此鬧到了學校,引起了軒然大波,老師還被開除了。

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和流言,以及傷心欲絕之下,瓊瑤又一次自殺,但這回父母早有防範,所以她又活了下來。

後來,瓊瑤的成名作《窗外》,寫的就是這段悲愴又不堪回首的經歷,裡面那個可惡的母親原型就是她的媽媽。

瓊瑤說:

「那次戀愛幾乎毀了我,又重新創造了我。我開始明白生命中有許許多多遭遇是你必須去面對、去體驗的。」

後來,接連兩年高考失利後,瓊瑤最終決定放棄繼續念書,開始專心寫作。

有句話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瓊瑤一生都奉行「愛情至上」,又如此渴望得到愛情,不得不說,與從小的缺愛有很大關係。

不僅如此,由於受家庭氛圍影響,她自小熟讀詩書,所以,是一個很詩情畫意又浪漫的人。

這些東西,都成了她日後創作的基調。

也許沒有這樣的經歷,她也寫不了如此讓人感同身受的文字,賺取了很多人的眼淚。

也希望她的晚年能夠如她所願,海闊天空任她行,隨心所欲的去寫、去玩、去過好每一天!

作者:拾柒姑娘。500w爆文作者,愛寫作的長腿姑娘,會攝影的小廚娘。

相關焦點

  • 和父母一塊自殺,愛上大25歲的老師。瓊瑤的經歷比瓊瑤劇更毀三觀
    可是在跳河的過程中,父母看到小瓊瑤撲騰的模樣,心軟了,立馬救了她,放棄自殺了。說來也是造化弄人,在放棄輕生後,去往桂林的火車上,他們遇到了曾連長的部下,被告知兩個弟弟找到了,父母頓時狂喜,從這時起,瓊瑤開始相信命了。
  • 帶你了解瓊瑤的一生,曾經歷過三次自殺,她只能在小說裡麻醉自己
    帶你了解瓊瑤的一生,曾經歷過三次自殺,她只能在小說裡麻醉自己嗨,大家好,我是曉蕊。有人說男金庸,女瓊瑤,當時瓊瑤的作品很多都是女孩子看,瓊瑤作品風靡中國大陸時,主要群體是進入青春期的青年男女,就比如我那上初中的乾姐姐,為看瓊瑤小說,連課都不聽了,結果成績一落千丈。瓊瑤的作品裡充滿純真,裡面的人不用上班,不用幹活,也不用掙錢,還不用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這基本滿足青年男女的思想。
  • 和父母一塊自殺,愛上大25歲的老師。瓊瑤的經歷比瓊瑤劇更毀三觀
    可是在跳河的過程中,父母看到小瓊瑤撲騰的模樣,心軟了,立馬救了她,放棄自殺了。說來也是造化弄人,在放棄輕生後,去往桂林的火車上,他們遇到了曾連長的部下,被告知兩個弟弟找到了,父母頓時狂喜,從這時起,瓊瑤開始相信命了。
  • 瓊瑤的一生,就像她故事的女主角一樣跌宕起伏,三次自殺三段感情
    瓊瑤以照片祝福讀者平安如意瓊瑤的一生,就像她故事的女主角一樣跌宕起伏,她有著三次難以忘懷的自殺經歷和三段刻苦銘心的感情經歷。瓊瑤原名陳喆,1938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瓊瑤6歲的時候,1944年正是中國最動蕩的時候。戰火紛飛,百姓流離。
  • 一生自殺3次,和有婦之夫相戀,瓊瑤人生比瓊瑤劇更「毀三觀」
    瓊瑤能創造出這麼多精彩的作品。其實和自己的一生經歷有很大的關係,她的一生也可謂是一個傳奇。01瓊瑤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也是出生書香世家,她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她之後能取得這麼好的成就,和她的出生也有不小的關係。
  • 【婚姻課堂25】原生家庭(二)
    上一次的婚姻課堂中我們分享了心理學各個流派對原生家庭的詮釋,無一例外地認為一個人的早年經歷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地方講到原生家庭時,很多人也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呢?是不是就是我們說的命?我們有沒有辦法逆天改命呢?
  • 3次自殺3次愛戀,比瓊瑤劇更毀「三觀」的是瓊瑤
    有人說瓊瑤劇毀"三觀",但當你知道瓊瑤的過往,你就會知道瓊瑤筆下的許多的故事都是她的傳奇經歷。她和"三"這個數字特別的有緣,她曾經歷過"三次自殺"和"三次愛戀"。當準備溺水自殺的父母,他們一聽到瓊瑤的哭聲就心軟了。他們快速的回頭,救起了在水裡掙扎的瓊瑤,就這樣瓊瑤和父母一同經歷了一次自殺,但值得慶幸的是一家人都沒有死成。他們一家經歷著一次死裡逃生之後,他們搭乘免費的火車前往了廣西。
  • 瓊瑤為什麼會三次自殺
    有人說瓊瑤單寫愛情,能寫出這麼多花樣還挺純真,想必那她本人也是生活在真愛當中的人,其實並不是。瓊瑤,生於1938年,現在的已經81歲,原來咱們總說瓊瑤阿姨、瓊瑤阿姨,如今,這個都能叫她奶奶了,她的一生的其實是非常坎坷的,那這些經歷的統統反應在她的作品裡。今天就來和您說說瓊瑤和她的心酸浪漫。
  • 《窗外》讓瓊瑤一舉成名,卻害慘了老師蔣仁
    01 高中女生愛上大25歲的男老師 瓊瑤是內地人 為躲避戰亂,1949年,11歲的瓊瑤隨父母遷居臺北,生活穩定了下來。 上高中時,瓊瑤理科成績很糟糕,鬱鬱寡歡,性格像極了林黛玉。國文老師蔣仁很欣賞她文學才能,經常鼓勵她。 那時候,蔣仁妻子去世了,他單身但年齡比瓊瑤大25歲。應該跟瓊瑤的父母年齡差不多。
  • 讀了瓊瑤自傳《我的故事》,發現她的成長比小說還曲折
    袁行恕在兩吉女中就讀的時候,愛上了比自己大7歲的國文老師陳致平。但陳致平家境貧寒,居無定所。這段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被袁家人百般阻撓,反對。可是兩個熱戀中的戀人不顧一切走到了一起。結婚的時候,袁行恕剛滿20歲,沒幾個月,她懷孕了。
  • 不要再以「小三」來稱呼82歲的瓊瑤「奶奶」了
    於是高中的時候,瓊瑤有了初戀,對方是一位大她20多歲的語文老師。老師欣賞她的才華,而她也從老師那裡感受到了溫暖和鼓勵。 那是五十年代、瓊瑤十六七歲時候的事。 所以這場驚世駭俗的戀愛自然是如洪水猛獸般遭到所有人抵制,母親甚至還跑到學校去大鬧了一場。
  • 和父母一起自殺,愛上有婦之夫,比瓊瑤劇更「毀三觀」的是瓊瑤
    上世紀末,金庸瓊瑤霸佔了小說界的兩大巨頭,女孩子大多愛看瓊瑤筆下的九曲迴腸,男孩子大多愛看金庸筆下的俠肝義膽。瓊瑤小說被翻拍的電視劇也是大火,陪伴了很多代人的青春,在她設定的人物關係和背景環境中,男男女女一生為愛痴狂,似乎愛情就是人生的主旋律。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討人嫌」瓊瑤的一生
    爭執最激烈時,瓊瑤在臉書上說:我的人生一敗塗地。瓊瑤出生的前一年,發生「七七事變」。她四歲時,和家人一路從湖南逃去四川。途中數次被日本人用槍指著頭,媽媽也差點被日本兵奪走。有一次,挑著兩個弟弟的挑夫不知去向,被日本兵盤剝無數次的瓊瑤和父母失去了信念,決定一死了之。
  • 讀了瓊瑤自傳《我的故事》,發現她的成長比小說還曲折
    袁行恕在兩吉女中就讀的時候,愛上了比自己大7歲的國文老師陳致平。但陳致平家境貧寒,居無定所。這段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被袁家人百般阻撓,反對。可是兩個熱戀中的戀人不顧一切走到了一起。結婚的時候,袁行恕剛滿20歲,沒幾個月,她懷孕了。
  • 82歲瓊瑤退網:不再為情愛所困的她,終於開啟了自己新的人生
    3月11日晚,瓊瑤發布長文稱,將關閉社交媒體帳號。文中她說道「如今已82歲,視力精力都大不如前,社交媒體成了她「甜蜜的負擔」。過去三年她面對了生死離別、背叛、栽贓、謊言、抹黑、顛倒是非……」面對諸多紛擾,瓊瑤坦言自己真的累了。接下來的日子她要海闊天空地雲遊四海,隨心所欲寫她的作品,即使寫不出來,她的人生也夠豐富了。
  • 「婚姻課堂25」原生家庭(二)
    第二十五期:原生家庭(二)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晉中婦聯婚姻課堂,今天我繼續分享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系列之二。上一次的婚姻課堂中我們分享了心理學各個流派對原生家庭的詮釋,無一例外地認為一個人的早年經歷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
  • 才女三毛的一生,戀愛5次自殺3次,流浪50多個國家
    才女三毛的一生,戀愛5次自殺3次,流浪50多個國家。她的一生充滿了曲折。她一生遊歷了54個不同的國家。她一生追求愛情,為感情所困擾。她生活中的不幸和悲劇正在腐蝕她的心。她的父母沒有責怪他,而是親自去輔導她的家庭作業。在這一生中,她父母對她的愛從未減弱。即使她選擇自殺,她母親也表示理解。在這一生中,三毛感到自己的孤獨和對死亡的思念誕生了。她相信死亡是靈魂的漂泊。對於想要在生活中追求自由的她,她認為人的生死也是自由,能夠決定自己的生死也是幸福的。
  • 原生家庭塑造了,張愛玲悲苦的一生
    正如阿德勒說的:「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在家暴環境長大的孩子,女孩多數會找到暴力傾向的另一半,男孩多數會活成那個最不想成為的人,那個施暴的父親,重複著孩童時代的生活。通過對作家張愛玲的了解,發現她也是一個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
  • 瓊瑤《我的故事》:她為愛而生,為愛而寫,愛情是她寫作的源泉
    尤其是和優秀的弟弟妹妹相比,初中二年級的瓊瑤留級了,父母臉上無法掩飾的失望刺痛了敏感的瓊瑤,她內疚、自卑,深深覺得對不起父母,可是怎麼努力功課也沒有起色。寫作成了她唯一的發洩管道。直到初中畢業進入高中,一次20分的數學考試加上母親的責罵,16歲的瓊瑤留下一封長信後吞了整瓶安眠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