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池久壞不修,衝水器形同虛設」 「女廁門外排長隊」「味道太大,簡直讓人窒息」……這是很多人對醫院廁所的印象。都說醫院廁所「髒、亂、臭」,怎樣改變這一現狀?
28日,廣東省衛健委官網公布《廣東省公立醫院廁所革命行動計劃 (2019-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明確到2020年3月底,30家高水平醫院門急診廁所全部達到三星及以上標準;到2020年11月底,三級公立醫院門急診廁所100%達到三星及以上標準,30家高水平醫院在門診或急診至少建成1個五星示範廁所。
醫院廁所評星級,如何操作?《行動計劃》指出,公立醫院首先應排查門診和病房廁所狀況,明確新建和升級改造廁所數量。對一些設施殘缺破損、採光通風差、布局混亂的廁所,醫院應將內部裝修、設備、設施全部翻新,完善通風、照明、用水等設施配備。而對於一些條件較好的廁所,醫院應添置人性化設備和設施,增設無障礙設施,併合理增加第三衛生間、女性廁位數量,完善布局。
醫院廁所髒亂臭,原因之一是保潔工作不到位。《行動計劃》提出,醫院通過購買服務、指定專門機構專門人員、群眾志願服務等方式,開展廁所衛生保潔工作,設置保潔責任人信息公示牌,建立保潔工作制度,每天定時打掃並進行衛生消毒,有汙染時及時清潔,有腸道傳染病流行時應當按照相關規定,加強對廁所(或糞便)的消毒處理。
醫院廁所應增加人性化設計。《行動計劃》指出,廁所內安裝掛鈎等可懸掛裝置,方便患者懸掛輸液瓶等物品;配置緊急呼救裝置;配備鼓風乾燥裝置防止地板溼滑;充分考慮孕產婦、兒童、老年和殘障人士的如廁需求,設置第三衛生間,配備母嬰護理臺、幼兒坐便器、無障礙設施等裝置;在洗手臺等位置擺放綠植,營造溫馨、舒適的如廁環境。完善指引標識,在公共區域和廁所內外要設置醒目規範的導向牌、指示牌、防滑警示牌等標識。
《行動計劃》表示,醫院應充分利用廁所有效空間,採取漫畫、小故事、對聯、格言警句等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方式,開展健康常識宣教,打造有衛生健康行業特色的廁所文化。
醫院人流大,部分病人如廁時,需等待較長時間。《行動計劃》指出,醫院積極探索廁所智慧化建設, 充分應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探索院內廁所電子地圖、設備智能報修、網上如廁評價與建議、智能發布廁所空餘廁位等智慧廁所管理手段,為患者和家屬提供高效便捷、人性化的如廁體驗。
筆者獲悉, 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是公立醫院廁所改造升級階段。在2020年4月和12月,省衛生健康委結合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等工作對公立醫院廁所革命工作成效進行驗收,並將驗收情況全省通報。
連結
五星(示範廁所)標準
規劃設施: 外觀體現醫療機構特點,色調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防腐蝕、無汙染的建築材料;坐蹲位比例為1:1;室內通風良好,有強制排氣設備(換氣次數不少於5次/小時);感應式水龍頭,開放時間確保有冷熱水,配置感應式洗手液容器裝置;
設備設施:國家標準圖形,中英文對照;男、女進出口設有明顯的性別標誌並設置在固定的牆體上;廁所門設坐、蹲位標誌或無障礙廁位標誌,廁位有無人標誌;分設男、女通道,在男廁區、女廁區入口處設置視線屏蔽;定期進行深度清潔除異味,有除臭設備或使用生物環保除臭耗材或空氣環保香薰淨化等,無異味;有面鏡、掛物鉤、置物平臺、廁紙、幹手機或擦手紙,帶蓋手紙框等;廁位及關鍵停留區域配置緊急呼叫器,配有扶手及防撞、防滑設施;
功能間:獨立設置洗手區,有2個及以上洗手盆,至少設置1個兒童洗手盆;設置有無障礙洗手間,包括無障礙坐便器、無障礙洗手盆、無障礙小便器、安全抓杆、掛物鉤、緊急呼叫器、面鏡、幹手機、洗手液器等;有第三衛生間;有獨立的工具間,不暴露,面積不低於2平方米;設置獨立的清潔池;
如廁環境:廁所範圍內配備四季鮮花或盆栽不少於2個;懸掛或張貼文明如廁標語和文化文明宣傳畫,有背景音樂;
組織管理:保潔時間與醫院對外服務時間一致或更長;公開廁所開放時間、保潔責任人、保潔時間、監督投訴電話。
記者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