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旅行還是奢飾品,拍照沒有全民普及,也不能在微博上分享。因此留念的方式,就是在目的地留點東西。皇帝立碑,文人題詩,草民刻字。
至今,你依然會在一些旅遊景點看到「某某某到此一遊」之類的。這種「到此一遊」很大程度是受中國傳統的影響,古時候文人墨客到了一個地方不也愛在石頭上刻個字,柱子上留個名。
我小時候也在公園的竹子上刻過到此一遊,回顧當時的心理無非是希望物是人非之後,即使自己的肉體消亡,在這顆竹子上仍有我存在過的痕跡。往大了說,行走江湖與廟堂之間的中國古文人刻字題詞,無非也是希望在自己掛了之後,能有個證明自己存在感的物件。所以,都是為了個存在感。這跟每天有些自戀的人每天往微博和朋友圈發自拍照一個理。
但是這種行為卻多為今人所詬病。多半的原因,是古今有別。古人題字,留下的既是自己的情感,對後來者而言也是一種美。而今人的題字,多是醜到爆的塗鴉之物,根本不是表現遊客對這片山水的喜 愛,多半是自戀的表現。
之前有則新聞更是離奇,說的是英國一病人複診時,發現肝臟上有醫生西蒙(Simon Bramhall)的籤名。經查,西蒙曾於手術中在2名病人的肝臟上「烙印」自己的名字縮寫「SB」,其被控實際物理傷害罪。庭審中,西蒙稱只是為了留念。
你瞧,在所到之處留下點印記,不光中國人有,外國人也有。這難道是人類收集戰利品癖好的體現?
言歸正傳,其實到如今已經是信息化數字社會。如果你去一個地方旅行,大可偷偷摸摸和費勁的在景觀設施上留下「到此一遊」的痕跡。
雖然,刷存在感是人的本性之一,但如果實在想要在旅行目的地留下足跡,其實也可以用一些app來實現,例如hope這個應用,就很適合。你可以將你的旅行見聞和自己拍的風景照一起,製作成一枚數位化的時間膠囊,埋在你所到之處的某個地點。設定一個未來開啟的時間,說不定以後你或你的朋友來到此地,就會發現這個時間膠囊,然後打開它,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這樣的數位化時間膠囊有何意義呢?很簡單,既滿足了遊客刷存在感的需要,也為後來者留下了前人寶貴的數字資產——誰也來過?他們來了之後心理的變化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是什麼...景區也能利用這些數字資產更好的提升服務質量。
說不定,那顆你留在旅行途中的數字時間膠囊,有一天它會指引你的一位熟人來此。那樣穿越時空的對話也將不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