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萊曼尼葬禮在伊拉克舉行 上萬名群眾為其送行

2020-12-23 看看新聞Knews

1月4日,成千上萬名哀悼者聚集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街道上,為在美國空襲中喪生的伊朗少將,伊朗「聖城旅」部隊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和伊拉克民兵指揮官阿布·馬赫迪·穆罕迪斯送葬。

1月3日,美軍對巴格達國際機場展開了一場空襲,導致蘇萊曼尼在內的至少8人死亡。葬禮除了在巴格達舉行外,還在什葉派聖城卡爾巴拉和納傑夫舉行。

蘇萊曼尼的遺體於1月5日早晨被運回伊朗。據伊朗媒體報導,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將在德黑蘭為蘇萊曼尼舉行祈禱儀式,其遺體將被埋葬在他的故鄉克爾曼。

美國國防部針對此次空襲發聲明表示:「蘇萊曼尼將軍籌劃了對美國在伊拉克及地區的外交官和服務人員的攻擊。蘇萊曼尼將軍和『聖城旅』需要為數百名美軍和聯軍的死亡、數千人的受傷負起責任。」12月31日,抗議者襲擊了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美國方面認為蘇萊曼尼參與策劃了襲擊,因而對其發動「定點清除」行動。

(編輯:斯雯)

相關焦點

  • 蘇萊曼尼為何現身巴格達機場 伊拉克總理說出實情
    來源:觀察者網【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此前被美軍空襲身亡。他當時為何出現在巴格達機場?赴伊拉克又是所為何事?伊拉克總理邁赫迪1月5日在議會特別會議上透露了實情。邁赫迪表示關係緊張的沙特和伊朗此前正就緩和矛盾展開對話,伊拉克則承擔中間人的角色。邁赫迪透露,蘇萊曼尼本次赴伊拉克就是專程傳達伊朗給沙特的回信。邁赫迪當天原定與蘇萊曼尼舉行會談。誰知剛到巴格達機場,蘇萊曼尼就遭美軍「暗殺」。
  • 伊拉克總理:蘇萊曼尼為緩和與沙特關係而來 「被殺當天原本要見我」
    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導外媒稱,伊拉克看守內閣總理阿迪勒·阿卜杜勒-邁赫迪說,卡西姆·蘇萊曼尼將軍被殺時正要遞交德黑蘭對此前沙特一封信函的回覆,而沙特信函的內容是關於巴格達所斡旋的緩和衝突的對話。據伊朗新聞電視臺網站1月5日援引伊拉克國家通訊社報導,阿卜杜勒-邁赫迪是1月5日在首都巴格達舉行的一次議會特別會議上說這番話的。此次會議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美軍撤離伊拉克。阿卜杜勒-邁赫迪說,他原定於當天上午8時30分會見蘇萊曼尼,但美國在距離會見還有幾個小時的時候殺死了蘇萊曼尼。
  • 迷霧重重,明知伊拉克有美軍,伊朗指揮官蘇萊曼尼為何還要前往?
    (蘇萊曼尼的遇現場) 襲身亡讓伊朗群情激奮,然而也讓其頗為尷尬。原因在於時間很尷尬,正是美國駐伊使館遭襲的檔口,而且他遇襲地點還是在伊拉克,而不是敘利亞、黎巴嫩或者伊朗本土。關鍵的一點就事,與其一同被炸死的還有伊拉克「人民動員力量」的重要頭目阿布·馬赫迪·穆罕迪斯在一起。
  • 伊朗不願多談:蘇萊曼尼去伊拉克,不讓伊拉克本屆政府難堪
    從事後伊拉克議會全票出臺要求外國軍隊撤離伊拉克來看,先前網絡上有關美軍刺殺伊朗軍方負責情報工作和軍隊海外作戰的蘇萊曼尼少將的主要原因就是他跑到伊拉克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動一項不利於美軍的議會決議草案,也絕非空穴來風。
  • 伊拉克首都機場聚集大批民眾 紀念蘇萊曼尼逝世一周年
    海外網1月3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3日報導,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有大批民眾前來,以紀念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逝世一周年。根據社交媒體發布的視頻顯示,巴格達機場周圍道路交通擁擠。現場民眾或點燃蠟燭,或高舉蘇萊曼尼的畫像,還有人揮舞旗幟並高喊口號。
  • 張國榮葬禮,八位大佬扶靈,唐鶴德悲痛欲絕,半個娛樂圈為其送行
    張國榮葬禮,八位大佬扶靈,唐鶴德悲痛欲絕,大半個娛樂圈為其送行!張國榮葬禮現場,徐克、張學友、關錦鵬、劉培基、梁家輝、林夕、劉純豪、羅建基為其扶靈。一生摯友唐鶴德悲痛欲絕需要人來攙扶,張國榮一生親切真誠待人,外界都會親切的稱之為「哥哥」,張國榮的突然離世對唐鶴德產生巨大的衝擊,還有一直深愛著張國榮的粉絲們。
  • 誰向美國洩露了蘇萊曼尼的行蹤?一個間諜網和以色列浮出水面
    1月3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外遭美軍空襲身亡。1月6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伊朗民眾為蘇萊曼尼送行。新華社 圖近日,關於蘇萊曼尼之死的更多細節正在被逐漸披露,有媒體報導稱,來自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線人幫助美國殺死了蘇萊曼尼,以色列也可能參與其中,為美國提供了情報。一名伊拉克安全官員透露,在襲擊發生後的幾個小時裡,調查人員仔細研究了機場夜班工作人員的所有來電和簡訊,以尋找可能向美國通報了蘇萊曼尼行蹤的人。
  • 伊拉克總理:蘇萊曼尼被殺那天,原本要見我
    當地時間5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伊拉克看守政府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消息稱,邁赫迪原定於3日和蘇萊曼尼會面。BBC報導截圖「我原計劃當天(3日)早晨8時30分和蘇萊曼尼烈士會面。」伊拉克看守政府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5日透露。
  • 蘇萊曼尼遇刺伊朗清真寺升起血紅色旗幟 是何含義?
    據伊朗法爾斯通訊社4日消息,伊朗什葉派聖城庫姆的賈姆卡蘭清真寺穹頂上升起了一面血紅色的旗幟,此前該清真寺從未懸掛過該旗幟。視頻畫面顯示,清真寺工作人員在捧著旗幟前往穹頂的時候,旗幟上放了一張遭美國刺殺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的照片。法爾斯通訊社分析稱,根據什葉派傳統,血紅色的旗幟不僅象徵著不公正的流血,而且也是為受害者復仇的呼籲。
  • 蘇萊曼尼之死引發美國撤軍之爭:美國為何離不開伊拉克?
    戰鬥部隊離開後,美軍留下了5.6萬名訓練部隊,負責保護美軍基地、訓練伊拉克安全部隊並配合伊方實施反恐任務。一年後,隨著有關延長美軍駐留期限、在伊保留駐軍的談判破裂,歐巴馬於當年10月21日宣布,將按照原計劃全部撤出當時還留在伊拉克的3.4萬名美軍。而在2007年時,駐伊美軍人數曾一度達到17萬人。
  • 伊朗以蘇萊曼尼之名復仇,中東危機何去何從?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徐芸茜 北京報導在伊朗軍方第一人蘇萊曼尼少將3日被美國通過斬首行動在伊拉克定點清除後,伊朗開始了報復行動。當地時間1月8日凌晨1點20分,伊朗展開「殉道者蘇萊曼尼」行動,向美國駐伊拉克基地發射飛彈。
  • 蓬佩奧等高官改口:襲殺蘇萊曼尼「為威懾而非襲擊迫在眉睫」
    另據路透社14日消息,巴爾表示,鑑於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已在去年5月被美國政府認定為恐怖組織,因而蘇萊曼尼是一個「合法的軍事目標」,刺殺蘇萊曼尼是「合法的自衛行動」,美國總統川普有權下令擊殺蘇萊曼尼。巴爾強調,白宮在發起行動前曾諮詢過他的意見。
  • 歐盟為科爾舉行史無前例的「歐盟葬禮」
    當地時間7月1日,法國斯特拉斯堡,歐盟為逝世的德國前總理科爾舉行追悼儀式供圖/視覺中國1日,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的「歐盟葬禮」及德國葬禮分別在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歐盟議會和德國古城施派爾舉行,許多政要出席。當天晚些時候,他的遺體被安葬在施派爾大教堂墓園。
  • 魯哈尼向馬克龍透露蘇萊曼尼為何去伊拉克 並稱他保護著歐洲
    1月7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在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時透露了蘇萊曼尼為何去伊拉克,並表示,如果被美國暗殺的蘇萊曼尼將軍不對IS恐怖組織採取突出措施,歐洲將受到嚴重威脅。
  • 伊朗飛彈襲擊美軍駐伊拉克基地 行動代號「烈士蘇萊曼尼」
    封面新聞記者 燕磊據伊朗媒體報導,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已向駐有美軍的伊拉克阿薩德空軍基地發射了「數十枚飛彈」。阿薩德空軍基地位於伊拉克西部的安巴爾省,是美軍與ISIS作戰的主要基地之一。襲擊發生後,美國白宮發表聲明說,美方已經獲知關於美軍在伊拉克基地被襲的報導,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爾利已經抵達白宮。
  • 伊朗將軍蘇萊曼尼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被美國盯住不放?
    美國對蘇萊曼尼有一句很公道評價,據美駐阿富汗司令官地圖克斯特爾稱:「中東地區最強大而且最無拘束的主角。」此話的意思是說蘇萊曼尼在中東地區自主指揮權很高,並不受伊朗高層的制約,這就為其順利完成一系列軍事行動奠定了基礎。
  • 蘇萊曼尼遇刺後,伊朗清真寺頂升起血紅色旗幟是何含義?
    據伊朗法爾斯通訊社4日消息,伊朗什葉派聖城庫姆的賈姆卡蘭清真寺穹頂上升起了一面血紅色的旗幟,此前該清真寺從未懸掛過該旗幟。視頻畫面顯示,清真寺工作人員在捧著旗幟前往穹頂的時候,旗幟上放了一張遭美國刺殺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的照片。
  • 上萬群眾自發為犧牲勇士送行
    4月4日上午,四川西昌市經久鄉森林火災犧牲勇士追悼會在西昌市殯儀館舉行。上萬群眾自發前往或沿街守候,深切悼念犧牲勇士,並為犧牲勇士送行。  追悼會現場,哀樂低回。祭禮臺幕牆中央,黑底白字書寫著「沉痛悼念在四川西昌市經久鄉森林火災撲救中英勇犧牲的勇士」27個大字,大字下面懸掛著19位勇士的遺像,兩側懸掛著輓聯:捨己為國,血肉鑄瀘山,瀝膽英雄萬古歌;赴湯蹈火,身軀熔古柏,忠肝勇士千秋頌。
  • 親屬因疫情不能出席葬禮 數百人線上為去世老人送行
    受居家令影響,葬禮等聚集性活動都無法如期進行。美國老人艾達·法裡斯於近日去世,雖然很多親屬都不能參加她的葬禮,但數百人還是通過直播為她送行。(圖源:The Journal Times)據The Journal Times報導,艾達·法裡斯本應該有一個盛大的葬禮。她在77歲生日的前兩天不幸去世,生前有5個孩子,19個孫子,13個曾孫和3個曾曾孫。雖然部分家人住在附近的拉辛和密爾沃基,但其他的則遠在密西西比。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和相關封鎖舉措,很多人都不能親自趕來。
  • 日本天皇堂弟桂宮親王葬禮 皇室成員及安倍送行
    日本天皇堂弟桂宮親王葬禮皇室成員及安倍送行 (1/3)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