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族文化富礦 助推旅遊產業發展

2020-11-11 人民網四川頻道

冬陽高照,鄉風和暢。羌歷年前,驅車抵達離四川省綿陽市北川老縣城不遠的玉皇山,沿盤山公路蜿蜒而上,幾經曲折直至山腰的石椅羌寨(行政名:石椅村),身著華麗羌族服飾的村民早在寨門口等候。客人進寨,鳴放禮炮,山歌相迎,再親手為客人系上象徵美好寓意的紅絲帶系,獻上一碗咂酒。羌族特有的迎客方式在這裡一直傳承著。

「羌族人偏愛石頭,加之寨子裡有一把神奇的天然石椅,『石椅羌寨』由此而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年」省級傳承人母廣元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著寨子的歷史。

石椅羌寨。人民網 王軍 攝

這是一個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崛起的羌族村寨。當年,全村90多戶,300餘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世居在這裡的土著羌民,有25人在大地震中遇難。震後,石椅村的經濟和文化都面臨重建。

2009年,在國家一系列政策鼓勵下,石椅村按照打造「川西羌寨」發展規劃,著眼於鄉村特色旅遊業的發展,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用於道路改造、人畜飲水、停車場、旅遊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但是,要發展鄉村旅遊,僅僅依靠山裡優良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農產品吸引遊客是不夠的。

「要打造出獨特的旅遊名片就要發揚羌族文化,以文化為依託才能走得更長遠。」石椅村黨支部書記陳愛軍說,最終石椅村找準了切入點,全力發展特色羌文化旅遊產業。

當時,村裡決定邀請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家和老師給村民做羌文化藝術指導,以獎勵的方式召集所有村民學習羌族的傳統技藝。就在那時,70歲的非遺傳承人母廣元也被請進村子,做起了「旅遊形象代言人」。

中國古羌城每天早上舉行開城門儀式,參與表演的大多數是當地羌寨百姓,他們按天計算領取工資。人民網 王軍 攝

「羌族是生活在大山裡的民族,在枯燥的生活勞動中學會唱歌跳舞,也培養出樂觀的精神。」母廣元告訴記者,很快村裡成立了一支四十多人的文化演出隊伍,除了為遊客演出,每到節慶時村民們也會載歌載舞慶祝,甚至會出去參加省市的演出比賽。

在母廣元看來,石椅羌寨已然是對外展示羌文化的眼睛,羌族非遺文化在這裡傳承和傳播著。2017年,石椅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在獨特的文化吸引下,依託特色水果產業,寨子的鄉村旅遊迅速發展。陳愛軍告訴記者,村裡每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650萬元,漫山遍野的枇杷、李子和獼猴桃等水果能賣到450萬元,人均收入4萬元以上。

四川有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圖為集中展示羌族文化的中國古羌城景區。人民網 王軍 攝

其實,石椅羌寨只是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挖掘民族文化富礦,助推旅遊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省份,世居少數民族有14個,有全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還有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都創造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文化,他們獨特的語言文字、建築服飾、曆法節慶、風俗習慣等,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四川在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的同時,也注重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同時,還大力傳承發展民間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創建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圖為羌族文化演出隊伍為遊客演出。人民網 王軍 攝

如何將少數民族文化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日前,四川召開座談會探索民族地區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提出支持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標誌性項目,促進產業多元化、多角度延伸;扶持一批文旅融合創新重點產業,為全域旅遊提供更多方位的支撐;提升文旅設施和服務管理水平,著力培育包裝「一地一味」的飲食地標,繪製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鮮香地圖。

今年年初,四川有69個少數民族村寨成功獲得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24個。據悉,下一步,四川還將繼續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為抓手,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和規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不斷提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讓民族地區因山而秀,因水而靈,因寨而美,為深入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提供新助力。

(責編:高紅霞、羅昱)

相關焦點

  • 挖掘街亭古鎮文化,助推旅遊發展
    為了展示街亭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挖掘街亭古鎮豐富的旅遊資源,9月2日,天水市麥積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在街亭古鎮開發建設項目指揮部舉辦了以「挖掘街亭古鎮文化,助推旅遊發展」為主題的文化筆會,麥積區的10多位書法家參加了活動。
  • 興仁市屯腳鎮鯉魚村│依託「民族文化+」助推鄉村旅遊發展
    近年來,鯉魚村依託本地秀麗的自然風光,立足民族特色,充分挖掘傳統民族文化,積極打造「美麗苗寨」鄉村旅遊勝地,以此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走出一條特色鄉村文化旅遊新路。興仁市以「八月八」苗族風情節為契機,重點挖掘屯腳鎮悠久、古樸的民族文化,投資建成鯉魚民族廣場、民族博物館、鯉魚寨門、觀光道、風雨亭、仙人橋,不斷向外界推介苗族同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八月八」苗族風情節已成了助推鯉魚村鄉村旅遊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張重要名片。 2017年鯉魚村被評為3A級景區,入選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 聚焦|挖掘文化內涵 助推鄉村旅遊
    近年來,開魯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優化鄉村旅遊產業布局,積極打造田園風光獨特、文化底蘊深厚的鄉村旅遊產品。如今,開魯的鄉村旅遊已經逐步擔綱節假日旅遊的「主角」,成為周邊地區短途旅遊的首選地。以深厚文化描繪美麗圖景拓展鄉村旅遊發展新途徑為了促進鄉村旅遊的產業發展和適應消費需求的轉型升級,開魯鄉村旅遊今年在推進過程中,圍繞「紅色」、古榆和歷史民俗等地域文化資源,依託豐有效的載體,深入挖掘文化特色,遵循「有文化、有情懷、有方向
  • 孕育斑斕新生 民族文化產業破繭進行時
    民族演藝事業向旅遊產品的過渡後,僅九寨溝景區文化演出額就達1.1億元……  走向市場和面向社會的文化產業發展理念,正使蘊育千年的我省少數民族文化瑰寶,仿佛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舞動著斑斕多彩的雙翅在風中翩翩起舞。
  • 應創新發展民族文化旅遊產業
    侯儒 我省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富集,基礎雄厚,與北方文化融合獨具地域特色,轉化為旅遊資源的潛力巨大。發展民族文化旅遊是我省建設旅遊強省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點,不僅提升我省旅遊業的文化品位,豐富現有旅遊體系,而且對全省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山丹紅色文化助推全域旅遊發展
    山丹紅色文化助推全域旅遊發展每日甘肅網11月2日訊 據張掖日報山丹報導(記者錢大偉)山丹縣充分挖掘和利用其獨特的紅色旅遊資源,積極調整旅遊產業結構,進一步提升旅遊產業的發展水平,增強旅遊業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響山丹紅色旅遊品牌,助推全域旅遊發展再上新臺階。
  • 傳承發展農耕文明 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以以其先導性、戰略性,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要從三個方面著力,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助推鄉村振興。
  • 安順:做好全域旅遊大文章 助推旅遊高質量發展
    8月1日,安順文化旅遊產業招商推介會在青島舉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攜著安順夏日的清涼,發出最火熱的邀請:安順山水風光秀麗,旅遊資源富集,民族風情濃鬱,氣候溫潤宜人,是一座文韻悠遠的歷史名城,是一處宜居宜遊的避暑勝地,是一方投資興業的活力熱土,歡迎到安順旅遊、投資興業。
  • 酉陽民族文化搭上旅遊產業發展快車
    酉陽文化和旅遊部門把目光投向了快速發展的旅遊產業。「打造文化旅遊景區景點,推出旅遊文化精品節目、打造民族文化旅遊產品」。文旅聯姻,融合發展,就開啟了酉陽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推進「旅遊興縣」發展戰略,打造旅遊文化靈魂,做大做強旅遊和文化產業的大幕。
  • 越城區「三挖掘」舉辦三展助推古城文商旅發展
    越城區「三挖掘」舉辦三展助推古城文商旅發展 發布日期:2020-08-14 11:32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 「旅遊+」產業融合,助推旅遊提質發展
    「旅遊+」產業融合,助推旅遊提質發展 2021-01-05 2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質量發展電影產業 助推一流城市建設
    惠州日報訊 (記者宮曉磊)挖掘惠州電影資源,共謀電影產業發展。1月9日至11日,惠州電影文化產業峰會在惠州舉行,來自中國電影家協會、廣東省電影家協會、省內及惠州本地電影行業權威專家學者、資深從業者50餘人共同探討如何高質量發展電影產業,推動惠州一流城市建設。
  • 跨界融合助推發展!「魚峰歌圩」文化旅遊產業聯盟揭牌
    日報消息(記者榮瑤)9月30日,由40多家企事業單位組成的「魚峰歌圩」文化旅遊產業聯盟,在柳州文廟舉行揭牌儀式。魚峰區將發揮聯盟助推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助力轄區提振文化旅遊消費市場,釋放文化旅遊消費潛力等。
  • 打好組合拳助推雲南旅遊高質量發展
    其三,政府旅遊相關部門也要提高站位,從宏觀和全局的角度出發制定政策,打出組合拳,助推雲南旅遊發展,讓雲南的美景走進更多人的心裡和眼睛裡。10、【「彩雲杯」網評大賽】沿邊開放的「雲南樣板」大有可為11、【「彩雲杯」網評大賽】綠色是雲南最亮麗的底色12、【「彩雲杯」網評大賽】謀實產業之路 繪就雲南發展新畫卷13、【「彩雲杯」網評大賽】民族團結為高質量發展集聚智慧力量14、【「彩雲杯」網評大賽】現代物流業助推經濟「加速跑」15.
  • 龍巖連城打造特色文化旅遊 助推全域旅遊發展
    近年來,該縣高度重視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以推進旅遊供給側改革為契機,實施客家博物館、培田遊客服務中心、賴源溶洞等項目建設,把文化旅遊產業作為縣域四大板塊之一進行培育壯大,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助推全域旅遊發展。據旅遊部門統計數字,今年上半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465.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4.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6%和30.2%。
  • 阿克塞縣突出融合發展 著力打造民族文化旅遊強縣
    近年來,阿克塞縣堅持把保護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鞏固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和推動區域民族文化旅遊事業發展緊密結合,深入挖掘哈薩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融入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 堅持「以旅遊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以創建強助力」的理念,多方整合資源,切實加大投入,完善產業要素,配套基礎設施
  • 肇東市傳承弘揚特色文化 助推文旅產業發展
    肇東市認真貫徹「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吃、遊、賞、玩」上下功夫,傳承和弘揚寒地黑土特色文化,助推文旅產業持續發展。用地域美食文化服務旅遊。建設中國(肇東)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大力推動綠色有機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發展壯大,生產綠色、特色、優質的農、牧、漁業產品,源源不斷提供高品質食材。打造地域美食品牌,「肇東小烤餅」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命名,成為特色小吃、美食一絕。每年舉辦「大似海冬捕漁獵文化節」,讓四方遊客體驗漁民冬捕生活,品嘗鮮美的大鍋燉魚,參加特色冰雪活動。
  • 挖掘紅色文化 打造旅遊產業新高地
    大悟縣是全國十大將軍縣之一,現有登記在冊革命舊址(遺址)260多處,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大悟縣整合紅色資源,加大投入對革命文物和舊址進行保護與開發,吸引遊客到大悟感受紅色文化。近年來,大悟縣高標準編制《大悟縣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制定紅色旅遊資源保護名錄,落實旅遊資源開發縣級審批制度,相繼投入資金9000萬元,完成了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改擴建、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八大處」文物本體維修、中原突圍紀念館陳列布展
  • 江南區發展全域旅遊助推鄉村振興
    這些變化源於江南區全面啟動創建廣西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深入挖掘和整合旅遊資源,不斷拓寬旅遊發展空間,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以全域旅遊助推鄉村振興。打造鄉村遊線路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江南區以「大揚美」旅遊圈為基礎,從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著力改造提升,打造多條鄉村遊線路,同時輻射至江西、蘇圩、延安3個鎮和城市各旅遊景點。
  • 普洱墨江:深入挖掘文旅資源 開啟旅遊產業發展新徵程
    文旅頭條訊(實習記者 張雨 通訊員 董新德 文/圖)近年來,墨江縣立足獨特的資源、區位和生態環境優勢,以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全域旅遊發展為方向,深入挖掘文化旅遊資源,大力提升「哈尼之鄉、回歸之城、雙胞之家」文化名片內涵,開啟了旅遊產業發展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