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傑:國土空間規劃的「雙評價」——理論與方法

2020-12-26 澎湃新聞

樊  傑
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雙評價」是目前國土空間規劃正在緊鑼密鼓編制的重要技術規程,已經經歷了若干版本,反覆修訂、認真雕琢。樊傑副院長分享了目前最新版本所依託的理論和技術流程。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在做國土空間規劃和進行區域經濟布局時,要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科學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有效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國土空間規劃所遵循的戰略依據之一是主體功能區戰略,而「雙評價」則是未來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性工作。在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首次應用了「雙評價」並在應用中證明了其科學價值,發現雙評價的指標體系、方法與主體功能類型緊密關聯,不存在統一的指標體系和統一的評價方法來應對所有不同類型地域功能的可能。主體功能區規劃也明確指出,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方式只適用於全國和省域大空間尺度,在下層位如果進行功能區劃,就應該是具有的功能區劃而非主體功能,並且應該根據不同尺度規劃的目標、方法、內容、舉措的差異,對「雙評價」的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法做出相應的修訂。

國土空間規劃是空間治理體系中極其重要的政策工具,如果從地域功能這個原理出發,國土空間規劃其實就是對地域功能進行合理的布局,對國土空間開發和利用保護的各種功能在空間上進行優化配置。所謂地域功能可以定義為任何一個地域單元,在國土空間某一個整體範圍內(市域、省域、國域)、按照實現某一個目標的要求(比如全國全面建設現代化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繪製一幅美麗中國藍圖等目標),各個地域單元所發揮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功能可以大體上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維繫自然生態系統可持續性功能,一類是滿足人類生產生活不斷增長變化的豐富多樣的需求所形成的功能。地域空間正是承載、實現這個功能的載體,空間規劃就是要把這種不同的地域功能在空間上按照一定的目標要求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的一種治理方式和政策工具。基於這一點,雙評價理論和方法就是要對地域功能自身的形成機理、分布格局演變的特徵,以及空間組織的規律形成科學的認知。換言之,我們要對國土空間演變的基本目標實現的途徑,影響的重要的科學機理,及其政策工具有全面的把握,在認知地域功能形成和演變規律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識別指標體系,從而對地域功能以及由地域功能組合而成的空間格局有一個科學的評價。

 

一、雙評價理論基礎:地域功能-結構的空間有序性法制

地域功能在空間上的組合有著怎樣的規律呢?研究表明:如果以三生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作為地域功能的表達來衡量大尺度國土空間的話,它的演變具有隨時間、空間變化而有序變化的基本規律。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隨著自然條件變化,三生空間所佔空間比例呈有規則的變化趨勢。而三生空間的比例關係正是空間結構的表達方式之一。換句話說,對應的不同國土空間履行的主體地域功能、會有對應的地域功能空間佔比關係,這就是功能-結構關係,而隨著主體功能的變化、地域功能空間結構呈有序變化的規律,就是空間有序性法則,對於地域空間功能和結構空間有序性法則的認知,是未來構築有序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基礎理論。如果一個區域處在某一個演變階段,但是它的三生空間的結構比例卻是超前的、或是滯後的,就必然導致整個更大區域、更大範圍內的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格局的無序。

地域功能結構空間的變化表現出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這對於我們未來進行「雙評價」和國土空間變化有重要的啟示。

第一,隨著人類活動地域功能類型的多樣化,未來地域功能可以分類化、體系化。在空間組織過程中,在空間治理維度,隨著空間降尺度,地域功能分類應該隨之細化,功能類型將越來越多。因此,按照一套分類系統,比如說三生空間或者城市、鄉村、生態三大類型,從國域到區域到縣域採用完全一樣類型劃分的方案顯然不適用於國土空間治理和國土空間規劃的客觀需求。

第二,由於地表的非均質性,地域單元承擔的地域功能通常不是單一的,越是大尺度的空間,地域單元功能複合程度就越高,由此在國家和省域尺度上,通常主要抓住它的主體功能就能夠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整體的有序性。而到了地、市、縣、鄉、鎮功能就不應該局限在主體功能,而是應該具體到功能區劃方面。

第三,不同地域功能之間相互作用和衝突程度是不同的,這意味著同一個地域單元的地域功能往往是複合差異化的。不同地域單元的空間組合可能有不同的方案,呈現出來的效應也是有所差異的。因此需要通過功能的合理配置,使得一個地域單元內不同功能衝突性最小、協調度最高;在整個大的空間單元當中,對於不同功能的地域單元進行空間組合,使之互相協調,實現優化方案。

第四,由於地域功能具有的生命周期及複雜化的演變過程,功能複合與地域組合的效應是動態變化的。不僅要因地制宜,還要具有前瞻性,如何使一個規劃在近期能夠在問題導向上發力,同時能夠在長遠的目標導向上是一個合理的規劃,對規劃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在做大尺度空間國家和省域主體功能區劃分的時候,我們做了四類主體功能及其空間組織,即城市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遺產地。且這四類空間所履行的地域功能的總和是小於全部國土空間應履行該類功能的總和。比如說城市化的空間所能夠容納的城鎮化人口僅僅是全國應該容納人口的65%左右。隨著空間尺度的降低,在地市和縣鄉層面上,功能區劃將會轉化為對每一個地域單元具體功能的劃分,而非主體功能。由此帶來的挑戰是,如何使上位確定的主體功能通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降尺度的過程中有效的進行傳導,這也是衡量國土空間規劃縱向銜接協調性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理念和要求,考慮到功能和結構之間存在對應關係,承擔不同的主體功能的地區的三生空間或者城市鄉村農業三大空間的比例關係是不同的,這三大比例關係可以作為對下層位國土空間規划進行管制、指導和約束的參數,通過結構數據的控制實現功能的有效傳導。同樣,結構功能的對應關係也可以應用在未來的城市體檢、國土空間監督實施評估,以及修訂和優化過程中。

影響大尺度地域功能形成和空間結構演變的首要條件,通常是綜合自然條件。隨著尺度的降低,這種影響程度可能會發生轉變,隨著各地產業結構和自然特徵的不同,這種程度也會發生變化。「雙評價」在未來對於國土空間方案的影響評估,會因為綜合自然條件在本地國土功能形成過程中的影響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自然要素具有4個基本屬性——資源、環境、生態、災害,這四類指標集成表達稱之為自然承載能力。值得關注的是,自然承載能力有三種形態:原值、餘量、潛力,一個合理的國土空間規劃必須對原值、餘量、潛力進行全面評價、準確把握和合理運用,不同的值在國土空間不同的工作範疇內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目前我們更多關注對原值的評價,把餘量和潛力放在後面的綜合分析裡面予以考慮。從科學研究來說,現在對自然承載能力潛力的研究是最薄弱的環節。

自然承載能力演變曲線具有三個重要的閾值發生點:

第一,臨界超載值,即系統從健康狀態向非健康狀態開始加速轉變的態勢;

第二,超載點,即自然系統的健康系統平衡狀態完全被打破,需要新的自然系統平衡狀態,而這種新的平衡往往比之前的健康程度有所下降。

第三,不可逆點,跨越了這個點以後,系統無論怎麼修復和治理都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這三個點對國土空間而言具有非常深刻的規劃含義,特別是對未來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的制度體系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制度含義和價值。

如前所述,對任何一個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評價和地域功能適宜性的評價,都需要基於不同的地域功能構築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架構評價指標體系,必須以各類地域功能的成因因素解析為基礎,也就是說必須把導致該地域功能產生並發生演變的主要因素納入評價和識別指標體系當中。其中地域功能成因的四類重要因素,包括生態系統功能、土地利用現狀、人口集疏過程和產業區位指向,應在雙評價中予以體現。其中,自然承載力評價是自下而上的國土空間評價方法,在不同層級的國土空間規劃中,自然承載力評價方法因空間尺度、或不同區域發展階段和地域特點而有所區別。在現在進行的「雙評價」技術規程研製中,要充分兼顧不同區域發展特點、不同層級的國土空間規劃需求,對評價規程進行補充、調整。

地域功能適宜性的評價更注重自上而下,其公式化表達為:地域功能適應性=k*自然承載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雙評價其實就是一個評價,地域功能適宜性評價,自然承載力是適宜性評價的一個步驟。這裡,k值的核心含義是指地域單元所處的空間位置,對於A和B兩個地域單元,自然資源承載能力評價上取值相同,但是在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的整體格局中的位置不同,即在點軸、網絡開發中所處位置可能不同,因而未來對區域是否能夠成為特定地域功能影響是很大的。這裡所說的位置,包括國土空間開發總體結構中的位置,也包括在整個國家和重大的省市、重大的區域發展戰略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在整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中所佔的位置。k值具有較大彈性,k值越大,越接近合理確定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充分條件;k值越小,給國土空間規劃者留出的規劃餘地就越大。

相比之下,地域功能適宜性評價更側重自上而下的解析方法,也就是說更注重空間結構和在總體格局中的位置,這可以從微觀上、中觀上、宏觀上根據不同層級不同規劃要求進行具體分析。從現在國土空間規划進程以及過去幾年進行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探討的實踐來分析,對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似乎更為嫻熟,對於地域功能適宜性評價差距相對大一些。而地域功能適宜性評價的主要薄弱環節,是缺乏對省域和國家尺度上未來空間結構整體戰略及其演變規律的把握,特別是對人口和經濟布局的基本規律和演變特徵把握尤為欠缺。

「十四五」階段,我國在人口空間上究竟呈現什麼規律呢?縱觀過去40年,我國人口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呈現順時針旋轉的過程,且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國土空間菱形結構。未來的國土空間規劃是否進一步強化完善這樣的結構,還是要徹底去改變這樣的結構,對於這些問題的分析顯然不是簡單的從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就能判斷的,而是要從國際各種資源流的空間分布格局、國際發展的大背景、社會經濟發展的自身規律,以及我國人口和經濟發展地域基本格局的現狀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才能給出國土空間格局未來演變的基本戰略。只有對未來戰略格局有了充分的把握,才會對地域功能適宜性有客觀準確的認識。當然,整體根據和地域功能適宜性之間的關係是互為因果的。

進行雙評價,最終將形成「三區三線」的區劃方案,該方案是未來國土空間規劃布局總圖的基礎。由此我們也建立了如何使用「雙評價」,如何從資料庫和模型庫建設、到共用的規劃底圖,既瞄準未來可以用於國土空間規劃的總體規劃,同時能夠用於未來的各種專項規劃單幅總圖。同時我們也希望這張底圖既能夠在規劃層面上得以應用,同時能夠在未來監測評估以及管制等等全系列的規劃流程當中得到採用,從而對未來國土空間規劃的效用發揮進行全鏈條的管理。

未來的國土空間規劃,從技術角度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區域性的國土空間規劃,需要「雙評價」為基礎,或者說雙評價發揮重要作用的規劃;而另一方面,針對居民點建成區內部(或者說是城市開發邊界內部的規劃——這個規劃應該是為了城市尺度規劃的重點內容)的總體規劃,在這一層面「雙評價」的作用則微弱許多。如果一味地按照一個技術路線可能有損小尺度國土空間特別是自然條件均質性高的規劃地域單元、或者是規劃內容受自然承載力影響不大的規劃。未來要圍繞功能譜系建立「雙評價」的指標體系,使得雙評價的算法真正意義上成為未來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基礎數據和信息化管理平臺。

 

二、雙評價的方法

新版技術指南結合「生態優先、科學客觀、因地制宜、簡潔實用」的評價原則,主要做了以下調整:

突出生態優先原則。將原先平行展開的生態、農業、城鎮三類功能區評價,調整為首先開展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再在生態評價結果基礎上,開展農業城和鎮評價。

結合需求增補評價內容。將農業生產進一步細化為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在空間適宜性等級評價基礎上增加了農業、城鎮承載規模的測算,進一步明確了綜合分析和成果應用的方向。

適當簡化評價流程,包括流程、方法、結果簡化等。

新版技術指南緊扣評價目標與原則,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定義如下:

即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基於一定發展階段、經濟技術水平和生產生活方式,一定地域範圍內資源環境要素能夠支撐的農業生產、城鎮建設等人類活動的最大規模。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是指在維繫生態系統健康前提下,綜合考慮資源環境要素和區位條件,特定國土空間進行農業生產、城鎮建設等人類活動的適宜程度。

在技術流程上提出工作準備、單項評價、集成評價、綜合分析四個步驟。先對基本性質、地域功能進行定位,對可承載的一些數量化指標進行測算。其中更多採用是排除法,根據強制性、約束性因子,對生態功能區之外的其他區域開展適宜性評價,從地形、水資源、地質災害風險考慮,把不適宜的因素剔除掉,從而計算地域承載規模。市縣級要細化評價單元,提升評價精度,開展補充評價,這一流程完全符合適宜性評價的理論基礎。

最後通過綜合分析,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現狀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餘量、未來潛力、前景進行分析,並將其綜合融入到「雙評價」技術指南裡,從而對未來的規劃提出系列的建議。

在此推薦幾本書,一本是2005出版的《廣東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優化配置研究》,和今年的《遼寧海岸帶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功能區劃研究》,以及《主體功能區技術規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方法指南》。在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中,第一次使用了三生空間的概念,在海岸帶的規劃中,形成了功能區的功能譜系及其對應承載力方法論的體系。

 

三、總結

提高空間治理水平,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空間治理法制化道路,必須著力提升空間治理的科學化水平。國土空間規劃本質上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科學方案,為此要加強理論方法創新、補空白,要建立專業人才體系、補短板,要優化數據採集與應用機制、打基礎。

「雙評價」是科學認知、分析、評價國土空間的方法,無疑為提升國土空間規劃的科學性奠定了基礎,為形成優勢互補、人與自然和諧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奠定了基礎。

引起高質量、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變化的主導因素分析,是否應該從自然要素指向的雙評價、開始拓展到人(才)區位指向和空間均衡態為新驅動力的科學分析與認知,這是我們面臨的百年之大變局的巨大挑戰。國土空間規劃既要加強「雙評價」,還要加強對區域高質量發展、高品質國土的科學內涵及相關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空間均衡和人的區位論的研究,這也是衡量未來國土空間規劃是否具有時代性、創新性的重要標誌。

相關焦點

  • MapGIS空間規劃「雙評價」軟體重磅發布
    針對新時期空間規劃的新需求,日前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了「MapGIS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系統」(以下簡稱MapGIS「雙評價」系統)。一、背景與設計思路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文中指出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明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在空間規劃編制中的基礎性地位。
  • 中國地質大學調研組到施甸調研國土空間雙評價等工作
    調研組在善洲林場調研  8月2日至6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李江風教授一行6人到保山市施甸縣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及國土空間適應性評價(雙評價)和鄉村旅遊及地質旅遊資源調研前期工作。龔健教授從國土空間規劃背景及內涵,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流程及要求,關鍵技術探索等方面專題培訓。龔健指出施甸縣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面臨機制缺失、投入不夠,破壞嚴重諸多困境;城鄉差距大、城鄉基礎設施不均衡,城鄉統籌難度大;城鎮建設與農用地保護矛盾突出。
  • 面向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的城鎮開發邊界劃定研究
    本文對接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的最新要求,從深化研究約束條件、綜合運用多種算法、適應城市發展不確定性的多情景設定、探索「雙評價」結果應用等角度切入,提出基於系統動力學模型、情景模擬技術和「雙評價」結果的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思路,其中政府政策調控和系統動力學模型分別從土地的供需角度確定城市的用地規模,情景模擬和「雙評價」結果則從發展和保護的雙重角度對城鎮用地布局形成引導和約束,然後與依據情景模擬得到的國土空間規劃方案進行校核
  • 雙評價!自然資源部發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
    雙評價!自然資源部發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指南(試行)》 2020-01-21 15: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險峰: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
    2020年11月17日上午8:30由清華同衡總體規劃研究中心、貴州分院聯合主辦的「省級和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專場準時拉開帷幕。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張險峰先生發表了題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的主旨報告,從多規合一及國土空間規劃的探索進程、七大難點問題、規劃改革的八方面有利條件、規劃步入深水區的難點和困惑等方面提出了階段性體會與思考,並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工作推進做出積極展望和建議。
  • 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格局_2020年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格局資料...
    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格局專題為您提供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格局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格局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 國土空間規劃與《易經》五行八卦青城論劍
    國土空間規劃與《易經》五行八卦青城論劍———中華道統風水理論與現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設計淺議一、國土空間規劃概論空間規劃也就是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是對一定區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在空間和時間上作出的安排,包括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國土空間規劃作為一種規劃,其規劃對象是國土空間。國土空間是國家主權與主權權利管轄下的地域空間,是人類生產生活的載體和場所,包括陸地國土空間和海洋國土空間。
  • 我市高標準做好國土空間規劃
    12月4日,我市召開高標準做好國土空間規劃,全力打造品質為先、宜居宜業新保定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開展以來,我市緊緊圍繞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品質生活之城,建設品質為先、宜居宜業新保定的總目標,把國土空間規劃編製作為推動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地的「施工圖」,科學規劃、系統規劃、戰略規劃,力爭編制出貫徹黨中央和省委要求、符合保定實際和群眾期待、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好規劃。
  • 自然資源部舉行《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發布會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開展「雙評價」和災害風險評估,更加系統深入地認識城市的自然地理格局,分析生態系統的問題,認清資源環境的短板、風險和底線約束,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在生態文明背景下體現新時代新要求,是此次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最突出的特點。二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 趙燕菁:論國土空間規劃的基本架構
    好的國土空間規劃不應當成為國家目標、政府報告的傳聲筒,不能用願景呼應願景,用口號落實口號。新的國土空間規劃要設計出實現願景的路徑和方法,要「因地制宜制定用途管制制度,為地方管理和創新活動留有空間」[5]。讓市場機製成為實現規劃目標的「橋」與「船」。
  • 省國土空間規劃豫北片區推進會在鶴壁市召開
    1月14日,省國土空間規劃豫北片區推進會在鶴壁迎賓館召開。省自然資源廳副巡視員雷子平、副市長劉文彪參加。  雷子平指出,豫北各市縣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站位,抓住核心,多方協作,深度參與,積極借鑑鶴壁經驗,全面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
  • [分享]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案例資料下載
    本指南適用於市級(包括副省級和地級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下簡稱市級總規)編制。地區、州、盟可參照執行。直轄市可結合本指南和《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試行)有關要求編制 市級總規是城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制定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城市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是市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行動綱領。
  • 沈遲:國土空間規劃改革對編制旅遊規劃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做好旅遊規劃,指導好旅遊業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一項重要工作。《若干意見》出臺之際,提升、完善和改進旅遊規劃的內容、理念和方法,做好旅遊專項規劃,既能更好適應旅遊業發展需求,也是對空間規劃體系的完善。頂層設計管長遠現代意義上的國土空間規劃的實踐和理論探索,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
  • 「技術貼」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常用的20個GIS工具(上)
    2020下半年,各縣市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正開展的熱火朝天,在空規的編製成果上,注重建立 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以及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監測評估預警管理系統建設。這些都需要強大的GIS功能作為支撐。目前,單就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而言,已從傳統規劃的CAD時代,全面過渡到GIS工具時代,而且這種過渡是不可逆的,同時又是不斷升級的。
  • 南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郭錫效到閬中調研國土空間規劃工作
    近日,南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郭錫效、調研員楊吉洪一行到閬中調研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閬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戚紅、副局長張曉軍和相關單位負責人陪同調研。郭錫效對閬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進行了充分肯定,工作做得很紮實,並對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做出了安排:要加強交流互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不是哪一個部門的工作,多個相關部門一定要加強合作,相互借鑑,相互提高,大家共同努力完成;要加快推進規劃編制工作
  • 我市啟動《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問卷調查
    我市提出到 2049 年建設"開放創新之都、浪漫海灣名城"的城市願景目標,作為其空間藍圖,《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 年)》編制進入新階段。國土空間規劃是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
  • 保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召開黨組會 專題研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更好推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5月28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召開黨組會,專題研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分別匯報了保定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編制情況。市局領導參加了會議,相關處室負責人列席會議,黨組書記王賀鵬主持會議並作部署要求。會議聽取了市局國土空間規劃局關於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進展情況的匯報。
  • 國土空間規劃意義_2020年國土空間規劃意義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保護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對於繼承悠久的文化遺產,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相關內容如何與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銜接已成為亟待研究的緊迫問題。
  • 廿年不忘@大師講堂 | 陳軍:對標聯合國2030 SDGs 助力國土空間規劃
    我國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相對較少,因此要做兩件事,一是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自然資源監管,做統一調查、綜合評價、持續監測等;二是國土空間科學有序開發,這跟各位的工作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要思考怎麼做好空間規劃、用途管制以及生態保護和修復。
  • 國土空間規劃與用地分類_2020年國土空間規劃與用地分類資料下載...
    面對新的變化,大家都很迷茫,今天我們與大家分享一下日本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或許能夠看到相對不清晰的未來1.日本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日本中央政府由國土交通省主管國土(空間)規劃。國土交通省設國土政策局、土地·建設產業局、都市局、水管理·國土保全、道路、住宅·建築局等規劃建設相關部門。   圖為國土交通省國家地理院網站截圖  日本形成了「四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四級是指國家、都道府縣、市町村三級行政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涵蓋兩個及以上行政管轄單元的區域協調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