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塘古城
月色如洗, 燈火闌珊。在送走了一批批遊客後,喧鬧了一天的蓮塘古城,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好好地休息一下了。我和友人,也加快了腳步,小心翼翼地讓運動鞋踏在石板上「沙沙」聲,消於腳下,讓古城美美地享受夜暮下的寧靜。
對蓮塘古城的印象,還停留在1990年代中期,走馬觀花似的與古城有過一面之緣。感慨古城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歷史久遠,古韻悠悠,寫出了通訊《南門一枝花》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刊發表。引起了廣東電視臺、南方都市報等媒體的注意,為古城在珠三角地區,做了一系列宣傳推介。時光流逝,歲月變遷,卻因一次採訪一篇文稿,低吟淺唱青磚厚牆的情愫,延續日漸枯瘦的記憶,從未磨滅,依然潮溼。
古城地處江西最南端的定南縣老城鎮,是定南的老縣城。民國16年(1927年),縣城由老城遷往新址後,改蓮塘名為老城。明朝時劃安遠、信豐、龍南三縣之「邊沿、蠻荒、煙瘴、匪患出沒」地帶,設立定南縣。初設縣城選址此地時,城的周圍蓮池較多。縣城建好後,時任縣太爺以城內蓄水以備防火之用,實為附庸風雅,為自己及家眷建設後花園,又在縣衙後面的空地上,開挖了四口人工荷塘,形成了城內城外蓮塘蓮花的格局,古取名為「蓮塘」。
古城離縣城不遠,十五公裡車程。在鄉鎮工作時,常與古城擦身而過。看著節假日的人流車流,有過順道再會會「老朋友」的欲望,看看她在世事無常中,又有了怎樣的積澱和重生。多少回魂牽夢繞,卻在有意無意的徘徊中,讓機緣從指間流走,無暇深入其中,再詳覽其史細品其韻。
夙願得償是應朋友之邀,於近日再次踏足古城。站在古老的東門城樓上,呼吸著古城獨有的氣息,期冀解構古城的厚重和性格。踏著有些光滑的石板路面,漫步幽幽古巷,就仿佛走進了遠古的時光隧道。明末時的荒亂、清朝時的鼎盛、民國時的煙雲,猶如格律優美的唐詩宋詞,細密地鐫刻在每一塊青磚石板間,隨著歷史深處吹來的風,化作一個個音符,輕輕地吟唱著450年來的往事。
蓮塘古城,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書。它用平凡樸實中透著凝重的城門作封面,用長著雜草灌木的城牆、古老的街道、破敗的文廟書院、明清的縣署、百姓敬仰的城隍廟等為文字,用滄桑、溫婉和寧靜作章節,從歷史的地平線那頭娓娓道來,讓觀者從現實中,一點點走進古城風雲變幻的歲月和痕跡。
朋友很仔細的介紹,生怕遺漏了古城這本史書的任何一個章節。古城自明嘉靖45年(1566年)開始建設,耗時三載,於明隆慶3年(1569年)定南設縣時,縣城初步建成。後經多次修繕續建,設東南西城門三座,城牆高6米,周長達2.5公裡。站在城東南方文昌書院遺址上俯瞰,古城就如一條大船,靜靜地停泊在老城河畔。建於清光緒26年(1900年)的四拱迎陽橋,橫跨幾十米寬的河道,將古城和對岸的廣東和平縣連在一起。天塹變通途,成為繼大餘梅關古驛道後,「日行千人,貨過萬擔」,江西南下的又一條重要通道。遙想當年,多少南來北往商賈在橋上匆匆而過,多少過客在橋中心的觀音亭上駐足歇息,又有多少商船在河中的漩渦險灘穿梭。時移世易,迎陽橋的車水馬龍早已被旁邊的鐵路大橋、公路大橋替代,光環消退,風光不再。古橋不語,卻用歲月不老的印記,折射出古城曾經的輝煌和滄桑,讓每一個追尋古城歷史的遊人遐想。
以鍾氏古屋為中軸線,蓮塘古城的交通網絡由九大街、五條巷構成,街巷相通,經緯交錯,井然有序。城內的青磚大屋和低矮的土胚房之間,穿插著幾棟混凝土建築。一條條幽深的古巷,又將高低不一卻錯落有致的建築群,串聯起來。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純淨的如山裡孩子明眸皓齒,古樸與現代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靈動而又鮮活的畫面。
為便於管理,縣署將人口最多的廖氏、曾氏、黃氏和羅氏,分別在城內建設了四大屋場。城區以功能劃分,設置城隍廟、忠義祠、聖殿、縣署,銀號、酒肆、商鋪等,城內的百姓足不出城,就能滿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學祭等一切需要。其他百姓的民居,分布在五條巷的兩側,清一色的門店式單層或雙層泥磚瓦房,雖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依然靜如處子。一百多戶古城人的後裔,或做著小本生意,或以農耕為生,在此休養生息,平靜地過著悠然自得的日子。也許是為了重溫昔日的光鮮,亦或為了寄託某種思念,家家門前都掛著一對仿古的紅燈籠。每當夜幕降臨,燈籠泛著幽幽的光,就如年邁老人有些混沌的雙眼,朦朧又不失溫馨地點亮古巷,仿佛在向世人無聲的敘述著古城的前世今生,在心靈深處感受時光的無奈和悽冷。
走進鍾氏古屋的那一刻,心不由自主的一顫。佔地約二百平方米的老房子裡,藏滿了時光給我們準備的珍饈:銘文磚結構的院牆有些許斑駁脫落,天井用精緻的青磚馬條石鋪面,橫梁和天花板上的花鳥、祥雲彩繪唯妙唯肖,瓦棟中間鑲嵌著瓷製太陽星君,左右瓦角放置對稱的鰲魚,還有掛在大門上方、乾隆年間進士鍾一誠手書的「鋤經種字」……我們甚至捨不得在院子裡多走幾步,只是用大約一個小時,靜靜的聽著守屋老人講述著屬於老房子、屬於古城久遠的風雲,一座老房子就是一宅故事。
民國16年的一場大火,整個縣城幾乎毀於一旦,倖免於難的古建築還有30多處,其中又以城樓、祠堂、古街、古屋、城隍廟最為完好,以及若干古井、牌坊、書院殘垣舊址等。據民俗專家考證,古城建有九祀十祠。與南方一般以村為單位「一姓一祠一祀」不同,其祀館和祠堂分立於雲星門——大成門——聖殿的兩邊,左建祠堂,右布祀館。祠堂文化始於商代,盛於周代確立以宗廟為核心的祭祖禮制「宗法制」,修建祠堂的目的是為祭祀祖先、敬奉神靈、紀念名人。古城的祠堂在宗祠、支祠、家祠三個分類等級中,屬於家祠一級。時至今日,故城留存最好的祠堂當屬「四井五廳」黃氏祠堂。遠觀祠堂,層層疊疊,氣勢恢宏。近前一看,祠堂全是泥磚砌成,飛簷鬥角的屋頂、鏤空的天花木雕、朱紅刷面的實木堂柱、雕梁畫棟的橫梁、精琢細刻的窗花格……處處彰顯祠堂主人的質樸思想和歷史榮光。
有祠堂必有廟宇。古人認為,讓家族長盛不衰的重要保證之一,就是得到神靈的護佑。古城原建有孔子廟、關公廟、城隍廟等七座廟宇,除城隍廟外,其它或被大火燒毀,或於「文革」時期被拆除。城隍廟位於古城的東北側,建於明隆慶4(1570年)年,坐北朝南的樓房。大門門樓是廟會演出的戲臺,寬闊的天井可容納二百左右觀眾。上廳城隍爺坐像後的牆上,居中掛著「明鏡高懸」四個燙金大字,左右文武判官分侍兩旁,文判官右手持筆左手拿著生死簿,武判官則高舉一把利斧,透著森嚴和威武,令人不寒而慄。相傳,道光30年(1850年)間,廣東匪首白亞萬聚眾萬餘,侵犯定南,攻打縣城。朝廷從贛州府派出的援兵,因路途遙遠而難以救急。在這緊要關頭,知縣到城隍廟求神許願,城隍爺顯靈,進廟求告時還豔陽高照的天空,出廟時一場百年難遇的大雨就傾盆而下。頓時,山洪爆發,將駐紮在老城河對面山谷的土匪營地,衝得七零八落。土匪有的被山洪捲走,有的被泥石流掩埋,有的被落石、倒塌的樹木砸傷,匪首白亞萬失蹤。剩下的窮寇再無心戀戰,落荒而逃,縣城得以躲過一劫。城隍爺顯靈雨退匪患的神奇故事,便傳揚開來,一直流傳至今。「文革」時的紅衛兵小將們也忌憚城隍爺的神威,不敢對城隍廟放肆,才得以完好的保留下來。古城人為紀念城隍爺的恩德,在每年農曆5月28日,都會用八抬大轎抬著城隍爺的坐像在城內巡遊,舉行盛大的城隍廟會,吸引了大批的遊客、信眾,前來膜拜觀會,成了古城旅遊靚麗名片。
走進城隍廟,最欣賞的是那幾副深藏哲理韻味又富有生活氣息的楹聯。現錄其中三副,供各位看官同賞。
《中廳前聯》
任憑你無法無天,到此孽鏡臺前,還有膽否:
須知我能寬能恕,且把屠刀放下,迴轉頭來。
《中廳後聯》
賞罰難逃天有眼;
奸邪欲遁地無窩。
《上廳前聯》
莫待降殃始思作善;
若知悔改及早回頭。
城隍廟的對聯通俗易懂,蓮塘古城卻是內斂而矜持,深藏不露。她的內涵和品格,非一朝一夕能參透,也非淺嘗輒止的一次遊歷所能領悟。賞閱蓮塘,就如追思一張張褪色泛黃的的相片;瞻仰古城,就像在時光的邊緣靜靜流淌。不知不覺中,她的博大精深,她的從容淡定,會讓你深受凡塵浸染而浮躁的心,找到最好的歸屬。
古城印象,印在心底:蓮塘不老,古城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