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柬埔寨,了解柬埔寨的繁華與滄桑。遊蕩在柬埔寨境內,繼續來探索吳哥窟的隱秘與偉大。很多時候我們去到吳哥窟的時候,僅僅是去看一些石頭,那麼它上面的這些石刻,我們真的是傻子,分不清楚。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從零開始快速看懂吳哥窟的神話。在出發前往吳哥窟之前,如果你對吳哥的歷史或者說印度教沒有什麼基礎的認識的話,那麼在吳哥窟在你看來也許不過是被廢棄的一堆亂石。即使雕刻在華麗細膩建築再巧奪天工,你也只是會感嘆,這個好看,真的是好看,好看死了,卻無法從中解讀建築者的這種虔誠。了解吳哥窟,不妨先從印度三大神和兩大故事來入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所印度教的三大神,究竟是哪三大神?
吳哥窟的神話要說到印度教,首先必須知道的就是三大神。印度教的經典的是一個神的形式,比如說我們說到的三大神是哪三大呢?就是梵天、毗溼奴和溼婆。其中梵天主管創造世界,毗溼奴主管是維持世界,溼婆主管破壞世界,三者各司其職,呈現輪迴之態。那麼問題就這樣來了,如果區別這幾位神的話,看著好像都一樣啊。但其實那我想說就是不一樣,那怎麼個不一樣方法呢?首先要看手和看臉,大家要記住這一點是,吳哥窟本身供奉的是毗溼奴,所以在吳哥窟裡遇到的毗溼奴雕像的機率非常高。
在印度教神話以及這種建築雕像當中,毗溼奴常以長有深藍色皮膚以及四隻手臂的形象出現,不管手臂伸向何方,都會分別持有四種神器,就是法輪、法螺、蓮花以及金剛杵。但是情況也有例外的,比如吳哥窟內的一尊毗溼奴雕像,卻有八隻手臂。按照雕像目前的情況,手中也沒有法器。大家可能好奇,這樣會讓人很容易把毗溼奴和其他的兩神,是不是要混淆在一起呢?答案是不會的,首先梵天的雕像和浮雕故事等,在這個吳哥窟當中是並不常見的。那個不僅如此,在印度教的發源地印度,供奉梵天的印度教寺廟也是寥寥。
不過梵天的形象也極容易辨認,就是四個頭、四張臉和四隻手臂,和毗溼奴的頭和臉的個數都是有根本性的區別的。這樣的形象不用多說,大家肯定會想到泰國曼谷的四面佛,實際上流行於東南亞的上座部的佛教,又稱南傳佛教。在發展過程當中,的確將梵天納入了體系之中。溼婆的形象大家肯定是更為熟悉的,作為主管毀滅之神溼婆,前額長有第三隻眼,通常會以這個長著四隻手臂的舞者的形象出現。在印度教的經典當中,只有溼婆跳毀滅之舞,第三隻眼睛會打開,並噴出可以令世界毀滅的火焰。另一方面由於印度教認為毀滅眼含著是再生的含義,因此在吳哥窟當中,溼婆更多的是以表現男性生殖能力,而創造出的林伽。
毗溼奴和梵天曾經因為兩者誰地位更高而爭論不休,這時候一個人燒著熊熊火焰的火柱出現。毗溼奴和梵天分別化身為野豬和天鵝,向下和向上尋找了1000年都沒有發現,火柱的源頭實際上這個火柱就是林伽,兩位神也因此甘拜下風。除了一般的截面圓形狀之外,有時候林伽還會以這種上中下三段的形式去出現,上段的截面圓形的代表的是溼婆,中斷的八角形代表的是毗溼奴,而最下端則代表的是梵天。所以這樣說完了,大家是不是就有一些印象了,那再看的時候呢,印度的三大神首先呢是看什麼,就是看手和看臉,所以現在應該很好區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