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遊記真的拖了很長時間,寫了停,停了寫,即使是現在發出來的這些也不是我滿意的。也許是回來以後諸多瑣事衝淡了當時的感受,說起來也是一種錯過。
牛津和劍橋可以說是此行中我特別期待的了。念書的時候就知道,「劍橋英語」、「牛津詞典」,這兩所大學就好像神一樣存在在我的意識裡,終於要去揭開面紗了。
劍橋給我的第一眼感覺是很寧靜,很秀氣。劍橋大學是由41個學院組成,各個學院分散在全城各處,由一條劍河穿城而過,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大學校園,也沒有什麼大門的感覺。
來到劍橋,當然要坐一坐康河上的遊船了。
船夫大多都是劍橋在讀的學生,給我們撐船的這位也不例外。這個長相有點神似「小貝」的男生相當地有趣,一路不緊不慢地講著這裡的歷史和可愛的故事。最意外的是,他中文說得賊溜,居然一邊撐著船,一邊慢慢地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字不落地誦了出來。工作即享受的這種狀態真的很我問他,中文這麼好,是去中國留過學嗎?他一副高深莫測的表情對我說,不,我從來沒有去過中國,我中文說得好那大概是因為我真的太有天賦了吧!我自學的哦!♀真的是自信心爆棚的一個人!劍橋人都是這麼傲嬌的嗎?
克萊爾橋
傳說中沒用一個釘子的數學橋
聖約翰學院的嘆息橋
有人說是由於學業艱難而嘆息,有人說是因為考試沒考好而嘆息,還有人說是為了愛情而嘆息,莫衷一是。據說徐志摩就是在這裡完成了《再別康橋》。篇中提到的風景,現在依然完好如初。在領略詩人情懷的同時,你能感覺到劍橋對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的重視與保護。
砸中牛頓的那棵蘋果樹
國王學院
隨後沿著劍橋的街頭漫步,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劍橋街頭的-蚱蜢擒縱鍾,沒有刻度,沒有指針,卻時刻警示著人們時間分分秒秒都在流逝。
劍橋街景
因為要趕路,中午在劍橋的集市上買了些吃的。說到英國的飲食,真的不得不再次感嘆,真的很一般,要麼偏甜,要麼偏鹹。
我手裡拿的這種餐,其實就是個大餅裡面包點雞肉,再抹點醬,口味真的不能細想,還是我大中華的飲食文化豐富啊
離開劍橋,隨後來到牛津。如果劍橋是寧靜的少女,那牛津的感覺就是大家閨秀了。這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作為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中心,包括柴契爾夫人在內lund20多位英國首相以及柯林頓等外國首腦,詩人雪萊,作家格林等一批知名學者都曾求學在此。
牛津城的建築古色古香,分屬於不同歷史年代的不同建築流派。在牛津街道上漫步,仿佛走進了歷史的長河,這幾百年積澱的斑斕文化慢慢的展現在你的眼前。
牛津的學院中有許多中世紀建築瑰寶,並且群聚在市中心周圍。街兩旁布滿中世紀的四合院,每個四合院就是一所學院,由於在當時學術是教會的專利,因此學院都以修道院式建築來設計,不過四周往往圍繞著美麗的庭院。
聖基督學院-《哈利波特》取景地
等車中的我
牛津的嘆息橋
聖母瑪麗亞教堂
這個鐘樓是1280年建造的,七百多年的歷史在腳下,也是現存整個教堂最古老的可見部分。
途中還偶遇了一對來牛津舉行婚禮的新人,好喜歡這件婚紗的款式啊,被新娘臉上洋溢的笑容所感染。
在牛津只是匆匆一瞥,時間太短,但依然感受到了濃濃的學術氣息。對於中國人來講,漫步在牛津城裡,一定會有類似的想法,那就是歷史悠久,注重教育的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
英國著名的科學史家李約瑟回答過這個問題,注重邏輯、實驗、數學是西方文化的特點,一直是歐洲各著名大學的主要課程,雖然受到過壓制,但是經過幾百年的理性訓練,終於結出了碩果。另一方面,即使在中世紀時期,自然科學與神學也有相通和聯結的地方,因為,自然律是被視同神律的,那是天主賦主導人類的內在規律。
牛津城裡沒有花花世界、沒有歌舞聲平,優美古樸的環境、濃厚獨特的書卷氣息,使書海遨遊、智林探索成為學子們的必然選擇。
十一假期的第一天回憶起在牛津、劍橋遊覽的印記,讓近日來因瑣事繁雜而焦躁的內心又慢慢趨於平靜。旅行、閱讀、寫作都是可以讓人靜下來審視內心的過程,感謝自己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