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蔣思鋒
漢皇祖陵東面就是豐縣常店鎮振興村李路口自然村,豐單公路(321省道)從村子南面通過,這裡原來隸屬於馬樓鄉,2000年4月全縣撤鄉並鎮,併入常店鎮振興村至今。
村名的由來已久,由於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了,以前這裡大概是李姓居民居多,為了和其他李姓居住地有所區別,而且這個村子的路口特別多的緣故,故名為李路口吧!而且這次拍攝,的確在村子裡看到了好多的路口。
夏日的李路口掩映在濃鬱的綠色裡,遠處觀望,心曠神怡。
沿著321省道過了馬樓往西不遠,就看到了豐縣公交站臺李路口站,站臺北邊的小村莊,就是今天要拍的村莊-----豐縣常店鎮振興村李路口自然村。
下了321省道就是一條通往李路口村的水泥路,路面整潔乾淨,路兩旁栽滿了綠化樹木。
路旁的狗尾草旺盛地生長著,它們彎腰點頭,似乎是在歡迎我的到來。
站在這條水泥路上,我拍下了村莊的遠眺鏡頭,林立的樓房昭示著村莊這幾年喜人的變化。
近幾年,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住房條件也越來越好了,隨便走進哪一個鄉村,映入眼帘的幾乎全都是兩層或者三層的小樓房,緊鄰漢皇祖陵和321省道的李路口村更是如此。
前幾天的一場透雨,緩解了豐縣持續多日的旱情,但是最近幾天的持續高溫,毒辣辣的日頭炙烤著稚嫩的幼苗,地裡本來不多的水分又很快被蒸發殆盡,新的旱情又在加劇了。
此時正值農曆六月份,農民好不容易種上的玉米苗勉強出土,又遇到毒辣辣的日頭暴曬,好多秧苗的葉子都蔫了,靠土地為生的老百姓看到此景,心急如焚啊!
這是村前一條東西向的水泥路,各家各戶的門口空地上栽滿了柿子樹、棗樹以及各種綠化樹,美化了村容村貌。
站在村頭上拍到的樓房四合院,青磚紅瓦,顯得是那樣的幽靜與安然。
一位大嫂正在路邊清理著沙子,她家正在蓋房子,運來的沙子沒地方堆放,所以就放在村頭的路邊上,大嫂喜悅的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雖說是農曆六月份的中午,氣溫高達36度,但勤勞的村民仍不捨得待在家裡,到地裡拔拔草,侍弄侍弄莊稼,管理管理自己的小菜園。所以在村中拍攝的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大門緊閉,個別不下地幹活的人家,也是待在屋裡打開空調避暑。
鄉村的一切都是那樣美麗,無不散發著泥土的芳香,你看這朵盛開的木槿花,多麼好看啊!
李路口村的幾乎每家每戶門口都有這樣的一個小菜園,種一些辣椒、黃瓜、豆角,多麼愜意的農家生活。
鄉村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鄉村的生活是無拘無束的,鄉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微風中,這些不知名的花兒綻放出了自己的美麗,把李路口村打扮得更加美麗了。
這種花在農村被稱為馬蜂菜花,花色鮮豔,著實可愛!
這是在農村最常見的一種菜----銀銀菜,烙菜盒、燒麵筋湯,必不可少,還有不少人家種的多,吃不了,就摘下葉片晾曬起來,過年時剁碎蒸菜饃饃吃,記得小時候吃的菜饃饃,大都是曬乾的銀銀菜和細粉做成的餡子,看到銀銀菜,不由自主的就勾起小時候的回憶。
花椒開始上色了,農家菜園裡有不少栽花椒樹的,無論花椒還是花椒樹葉,摘下來都可作為佐料用來炒菜,味道絕對的美!
大門口納涼聊天的幾位大嬸、大娘,看到我手中的相機,都投來了好奇的目光。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或者做生意去了,留下來的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和小孩,所以這些人就成了村莊的守望者了。
一家農戶大門口停放著一輛電動三輪車,也許是主人要出門,也許是來串門的,順便把車子停放在了門口。
一位老大爺騎著電動三輪車過來了,疑惑的目光注視著我手中的相機。
李路口村今年幾乎家家戶戶都栽了幾畝的大蒜,跟風種植永遠也趕不上好的價錢,幾毛錢一斤的價格已經超出了老百姓所能承受的底線,連成本也收不上來啊!過山車一樣的大蒜價格,讓蒜農們欲哭無淚,價格越低的年份,蒜農惜售的心理越嚴重,辛苦種的大蒜賤的像大白菜幫子一樣,心裡的滋味可想而知啊!
一架豆角,一架黃瓜,愜意的農家生活,溫馨的田園生活!
夏收夏種結束了,旋耕機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到秋季播種的時候再大顯身手吧!
一戶農家新蓋的兩層小樓房,從外觀上看,裝修的不錯啊門口停放著一輛拖拉機 ,殷實的農家生活畫面,帶著泥土的芳香撲面而來。
今天的37度的高溫,一條路沒拍完,我的上衣已經溼了一大片了。不遠處,兩位大嫂吃著冰棒開著電動三輪車向我駛來,他們倆一個騎車,另一個打著傘,配合的十分默契。
路邊一戶農家院落的門口,用樹枝搭了一個架,冬瓜秧爬了上去,還結了了兩個小冬瓜呢,看著喜人啊!
這家的門口栽了三棵樹,一棵柿子樹,另一棵是香椿芽樹,再一棵就是廣玉蘭了,這裡的人家都注重村莊的綠化,幾乎每家都要在門口栽上一兩棵果樹或者綠化樹木,美化了環境,淨化了空氣,而且還能品嘗到自己親手種植的勞動果實,其樂無窮啊!
這又是另一個品種的銀銀菜,中間的脈絡是紅色的,不多見吧?
這棵辣椒結的不少吧?這樣的長辣椒炒肉丁或者肉絲最好吃了,喜歡吃辣的朋友都喜歡吃青椒炒肉絲吧?辣辣的香味入口既辣又香,吃一口就欲罷不能了!
一看這大門,就知道是老年人住的地方,兒女的婚事一辦完,有一個住的房子就已經很舒心了,即使這房子很破。
小小的院落裡,晾曬著幾件老人的衣服,一個壓水井如今也變成自動抽水機了,還有一件老古董呢,對腰子(也稱為石臼),東面的小屋是老人的鍋屋,院子裡是個不大的菜園,茄子、辣椒生長旺盛,結的辣椒、茄子夠老人自己吃的了。自給自足的生活,老人感到很滿足。
庭院裡晾曬著豆醬、豆角、番瓜片、黃花菜、筍瓜片等,時令菜吃不完,老人還保留著以前的老傳統,曬乾後保存下來,到過年時再拿出來吃。
又是一條南北向的水泥路,將村莊分為東西兩個部分。
村子西頭是移動公司的信號塔,它像一把利劍,直刺入雲霄之上,藍藍的天上,飄來了朵朵的白雲,美麗的景色之中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乾旱的玉米苗,毒辣辣的日頭曬得它們都捲起了葉子,再這樣乾旱下去,恐怕一點火就會著起來。如此炎熱的天氣,如此越來越嚴重的旱情,著實讓老百姓揪心啊!
看到我在拍攝,這位大姐走了過來,她說你拍攝是不是與拆遷有關?我說,我拍攝,是為了宣傳咱們老家的魅力村莊。
第八排房子後面的水泥路,遠處可以看到一堆磚頭,原來那邊有蓋房子的。
沿著村西的水泥路繼續向北走去,看到遠處有政府有關部門的車輛在執行公務,路邊上堆了好多油桶,原來這裡有一家賣油桶的。
這是第九排房子後面的水泥路,整潔的路面,老房子和新房子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隻金蟬飛走了,它的外衣卻留了下來。在豐縣,解拉猴季節剛剛過去,收購解拉猴皮的小販就過來了,晴天的中午,隨便在哪個村莊,都能聽到他們吆喝的聲音,混合著知了的鳴叫聲,在村子裡迴蕩。
老古董:石碾、石磙,昔日的功臣,如今新房子裡已面沒有了它們的立足之地,只有靠邊站在牆頭外面了,要知道在從前,這些物件可是農家的好寶貝啊!
這是遠距離拍攝的一張照片,拉家常的村民們,夏收夏種結束了,可以放鬆一下繃緊的神經了。
沿著水泥路,來到了村子東頭,不時出現的新房子,昭示著村莊最近幾年新的變化。
來一張藍天、白雲、高樓、綠樹的照片,看到這樣美的畫面,誰不陶醉呢?
快到中午做飯的時候了,村民們陸續從地裡幹活回來了。
打工歸來,趕緊做飯去,下午還要去上班呢,孩子也早就餓了,催促大人快點回家做好吃的。
這是李路口村南頭一家養雞場,正在裝雞上車,高溫天氣,雞販子也怕雞熱死了,一邊往車上裝,一邊打水,確保活雞運輸的安全。
一位大叔過來,你們拍這幹啥?這邊的人還不知道愚伯的自留地,還不知道拍村莊寫村莊是幹啥的?他們以為是政府派來的記者呢。
該做中午飯了,大娘到地裡摘豆角去。
一位老大爺騎車經過村西的柏油路。
西邊地裡,一位老大娘忙碌了一上午,正騎車回家呢,老人家雖說沒有手錶,但是根據看太陽的經驗,知道中午做飯的時間到了,該下晌回家了。
這是村子西頭的一條大溝,由於持久的乾旱,溝裡的水已經不多了,遠處,一個大石碾被廢棄在溝底,這樣的大石碾是以前油坊裡打油的時候碾大豆用的,如今,已沒有了它們的用武之地。
藍天、白雲,構成了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啊!李路口村,常店鎮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小村莊,和中國絕大多數普通的鄉村一樣,在改革開放近40年的時間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來到這個村莊再次拍攝的時候,將會看到更大的變化,看到更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