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去之後,你可能會見識到各式各樣的宅男哦。知名二次元視頻平臺B站的粉絲們正擠在Bilibili Macro Link(以下簡稱BML)演唱會。不得不承認,凡是跟「二次元」掛鈎的事,我們和市場最為成熟的日本相比還很難談「創新」。
「進去之後,你可能會見識到各式各樣的宅男哦。」上個周末當記者在上海梅賽德斯場館外候場時,得到了這樣的友情提示。知名二次元視頻平臺B站的粉絲們正擠在Bilibili Macro Link(以下簡稱BML)演唱會。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不擅社交」「不出門」「愛好萌妹子」「技術大神」都可以是貼在「宅男」身上的標籤,在御宅文化發源地的日本,「宅男」早已是一個數量龐大的已知群體,而宅文化作為一種與二次元相衍生的亞文化也是自成一派。
以至於,「宅」所代表的已經不再只是字面的意思「不出門」了,宅男也漸漸演變成了像「直男」這個詞一樣對某一群體特徵的「高度概括」。不久前日本媒體就報導了這樣一則新聞:一位男士因為在便利店買東西時,被小女孩說了聲「謝謝大哥哥」而心臟驟停、猝死——在猜測他的死因時,公眾評論呼聲最高的就是「這位是個宅男無疑」。
B站官方稱已經把BML這個品牌活動打造成了「宅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線下活動」,一個仍帶有些許貶義的「宅文化」出現在這裡顯得有很出挑,但也意味著,在中國,「宅文化」第一次登上了「奔馳文化中心」這樣的大雅之堂。
3年前,主辦方B站在這裡的地下一層辦了第一屆BML大會。那個時候,觀眾只有寥寥800人,程式設計師、設計師操持著演出,完全是一幅網際網路公司請來VIP和真愛粉開年會的景象,「我們爭取把演唱會開到樓上去!」 CEO陳睿當時激動地說著,然而這句話也終於在3年後成為一個「賣點」。
「我在最初的地方等你。」B站為今年的演唱會打出了這樣的標語,對於從未接觸過B站的潛在用戶來說,這樣的宣傳顯得不明不白。但是,B站取向也很明顯:他們只在廣州塔「小蠻腰」上露過LOGO,在北京地鐵上登過「塗鴉」,對於路人來說這些只是些卡通畫而已,但對骨灰級的宅男粉們來說,這些就像是「暗號」,向他們傳遞著「B站活得很好」的秘密信息。
「(推廣)不是讓不了解B站的人去了解B站。」陳睿對外這樣說。畢竟「二次元」是一個很難用語言講清楚的世界,因此你甚至可以理解為,B站是個「準入門檻」依然比較高的地方——這個自帶屬性決定了它從一開始就會面臨著不理解、不接受。B站顯然很明白這點,他們在公司品牌建設上做的一切,幾乎都有選擇性地在向「自來水」群體的高調示愛。
比如從日本請來AKB48的前成員、5人的女子團體、電音女神洛天依就可以說是迎合「宅男審美」的,這些演藝人不像up主,跟B站並沒有直接聯繫,但既然說是「二次元」的演唱會,不請來自日本的「正宗」萌妹子,就總像少了點什麼。
BML上跟著動畫片跳舞的日本女子組合
對標宮崎駿作品的國產動畫《大魚海棠》曾在幾天前賺足了話題熱度,事實上,二次元在國內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在故事水平上依然有差距,僅僅靠畫風夠美、融入中國風是不夠的,「不走心」這一點也會在一段時間裡被吐槽。
不得不承認,凡是跟「二次元」掛鈎的事,我們和市場最為成熟的日本相比還很難談「創新」。但B站作為一個視頻網站,用三年時間做起BML這個IP是另人側目的。但是持續4個多小時的演出,讓大多數觀眾記住的恐怕依然是幾首「日語歌」。
根據央視援引的報告,中國的二次元群體已達到2.6億,其中90%以上是90後。這就是為何BML演唱會人數能從800增長到現在的20000人的大背景。未來中國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像日本那樣成為宅文化的沃土,這讓B站有足夠的底氣「守護」著現有的用戶,這個雪球也會越滾越大——只是——需要時間和資本去堅持。(本文首發鈦媒體,記者/宮赫婧)
責編:海聞